肥知母

炒知母 蜜炙知母 炒知母

知母淡灰金包頭,縱溝環節黃毛密,背皺凹陷有根痕,清熱降火能滋陰

基本資料

[來源] 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知母Anemarrhena asphode-loides Bunge的根莖

[產地] 河北、山西、內蒙古、東北等地。

[採收] 秋季採挖,除去殘莖及鬚根,保留黃絨毛及淺黃色的葉痕及莖前,曬乾即毛知母。若剝去外皮曬乾者稱知母肉。

[藥材形性] 毛知母 長條狀微彎曲,扁圓柱形芽端較粗,根端略細,少有分枝,長3-15cm,直徑o.8-1.5cm,全株灰黃色,頂端殘留淺黃色葉痕及莖痕,習稱金包頭。上面有一道凹陷的縱溝,具緊密排列之環節,節上密生金黃色扁平的絨毛,由兩側向根莖上方集中,背面較皺縮,並有凹陷或突起的小圓點狀根痕,質硬,斷面黃白色,氣微,味徽甜略苦,嚼之帶粘性。

以肥大質實,表面披有黃色絨毛者佳。

光知母(知母肉) 表面黃白色,有扭曲的縱溝,一側可見多數不規則散在的葉痕及根痕,質硬,易折斷,斷面白色或黃白色,有明顯的筋脈點,見水有粘液。氣微,味甘而苦。

以肥大支勻,質實,色黃白,嚼之粘牙者佳。

炮製

將毛知母颳去毛,用清水洗淨(夏秋季搶水洗淨瀝乾切片),冬春季放竹籮或蒲包內潤4-8小時,也可採用烘軟法,邊烘邊切0.2-0.25cm頂頭中片,曬乾,篩去毛屑。光知母洗後略潤則可切片。

炒知母 知母片用文火炒至微黃色為度(亦有用麩皮同炒),炒後折其寒性,瀉火力稍緩,麩炒者取其和胃,防知母滑泄太過而傷胃氣。

蜜炙知母 知母片與蜜同制,既可緩其涼性,制其苦燥,又可兼補中土。

酒炒知母 以黃酒浸潤知母片,用文火炒至黃色入藥者,使知母偏入上焦肺經,善清肺經而瀉火。

鹽炒知母 知母片用文火微炒,噴淋鹽水再炒乾,炒至黃色微有焦斑時,取出曬乾,備用。鹽水炒鹹而入腎,引藥下行,有滋陰潤燥,清瀉相火之功。

藥性

[成分] 含多種甾體皂甙,粘液質,煙酸。

[性味、歸經] 苦甘寒,入肺、胃、腎經。

[功用] 清熱瀉火、滋陰潤燥。用於熱病高熱煩渴,肺熱燥咳,消渴,骨蒸勞熱、失眠等症。

[處方名] 肥知母 知母 酒炒知母 炒知母 鹽水炒知母。

[用法、用量] 煎服6-10克。

[保貯] 曬後涼遺收藏,放缸甏內或白鐵箱內蓋緊30℃以下保存。夏天放石灰缸內。本品易霉、泛油變色,要勤查、勤曬。

[注意] 知母飲潤,要掌握時間,過潮則片形不平。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