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安萬善吹篳篥歌

這首詩是李頎描寫音樂的名篇,詩的轉韻尤為巧妙,全詩十八句,換了七個韻,而且平仄錯落有致,極盡抑揚頓挫之妙。作者對音樂的刻畫描繪,極盡抑揚頓挫,變化多端。全詩壯麗明快,動靜互襯,對中唐諸多詩人的音樂詩影響頗大。

作品原文

聽安萬善吹觱篥歌
南山截竹為觱篥,此樂本自龜茲出。
流傳漢地曲轉奇,涼州胡人為我吹。
傍鄰聞者多嘆息,遠客思鄉皆淚垂。
世人解聽不解賞,長飈風中自來往。
枯桑老柏寒颼飀,九雛鳴鳳亂啾啾。
龍吟虎嘯一時發,萬籟百泉相與秋。
忽然更作漁陽摻,黃雲蕭條白日暗。
變調如聞楊柳春,上林繁花照眼新。
歲夜高堂列明燭,美酒一杯聲一曲。

作品注釋

1、安萬善,事跡不詳,本涼州胡人。
2、觱篥,一名悲栗,又名笳管。《史記·樂書》:觱篥,以竹為管,以蘆為首,狀類胡笳而九竅,所法者角音而已。《通典》:觱篥出於胡中,胡人吹角以驚馬。後乃以笳為管,竹為首。《明皇雜錄》:觱篥本龜茲國樂,亦曰悲栗。
3、龜茲,古西域城國名,今新疆庫車縣境內。《漢書》:龜茲國王治延城,去長安七千四百八十里。《逸史》:李謩,開元中吹笛為第一部。嘗會鏡湖,吹《涼州》,至曲中,坐客有獨孤生者曰:“公聲調雜夷樂,得無有龜茲之侶乎?”李生大駭,起拜曰:“丈人神絕,某師實龜茲人也。”
4、涼州,今甘肅武威一帶。《晉書·地理志》:漢改周之雍州為涼州,蓋以地處西方,常寒涼也。《唐書·禮樂志》:天寶樂曲,皆以邊地名。若《涼州》、《伊州》、《甘州》之類。《涼州曲》,本西涼所制也。
5、解,懂得。此句言懂得聽而不懂欣賞。
6、長飈,狂風。《爾雅》:扶搖謂之猋。註:暴風從下而上謂之飆。
7、颼飀,象聲詞,形容大風吹拂枯桑老柏的聲響。《吳都賦》:與風颻颺,(風幼)瀏颼飀。《名畫記》:煙霞翳薄,風雨颼飀。
8、九雛鳴鳳:《晉書》:穆帝昇平四年,鳳凰將九雛見於豐城。古樂府:鳳凰鳴啾啾,一母將九雛。《孫卿子》:鳳鳥啾啾,其翼若干,其聲若簫。
9、萬籟:凡有孔竅處發出的聲響曰籟。
10、漁陽摻,鼓曲名。《後漢書·禰衡傳》:曹操聞衡善擊鼓,乃以為鼓吏。因大會賓客,閱試音節。衡為《漁陽參撾》……聲節悲壯。
11、楊柳,《技錄》:《折楊柳》,古曲名也。王褒詩:塗歌楊柳曲,巷飲榴花樽。
12、上林,上林苑。《上林賦》:獨不聞天子之上林乎?

作品譯文

南山截來的竹子做成了篳篥,
這種樂器本來出自西域龜茲。
它傳入中原後曲調更為新奇,
涼州胡人安萬善為我們奏吹。
鄰近的人聽了樂曲人人嘆息,
離家遊子生起鄉思個個垂淚。
世人只曉聽聲而不懂得欣賞,
它恰如那狂飆鏇風獨來獨往。
象寒風吹搖枯桑老柏沙沙響,
象九隻雛鳳繞著老母啾啾喚。
象龍吟虎嘯一齊迸發的吼聲,
象萬籟百泉相雜咆哮的秋音。
忽然聲調急轉變作了漁陽摻,
有如黃雲籠罩白日昏昏暗暗。
聲調多變仿佛聽到了楊柳春,
真象宮苑繁花令人耳目一新。
除夕之夜高堂明燭排排生輝,
美酒一杯哀樂一曲心胸欲碎。

作品評析

李頎有三首涉及音樂的詩,一首寫琴(《琴歌》),以動靜二字為主,全從背景著筆。一首寫胡笳(《聽董大彈胡笳弄兼寄語房給事》),以兩賓托出一主,正寫胡笳。這一首寫觱篥,以賞音為全詩筋脊,正面著墨。三首詩的機軸,極容易相同,詩人卻寫得春蘭秋菊,各盡一時之妙。這首詩的轉韻,尤為巧妙,一共只有十八句,依詩情發展,變換了七個不同的韻腳,聲韻意境,相得益彰。
“南山截竹為觱篥”,先寫出樂器的原材料。“此樂本自龜茲出”說明樂器的出處。兩句從來源寫起,用筆質樸無華。選用入聲韻,與琴歌、胡笳歌起筆相同,這是李頎的特點:寫音樂的詩,總是以板鼓開場。接下來轉入低微的四支韻,寫觱篥的流傳,吹奏者及其音樂效果,“流傳漢地曲轉奇,涼州胡人(指安萬善)為我吹,傍鄰聞者多嘆息,遠客思鄉皆淚垂”,寫出樂曲美妙動聽,有很強的感染力量,人們都被深深地感動了。下文忽然提高音節,用高而沉的上聲韻一轉,說人們只懂得一般地聽聽而不能欣賞樂聲的美妙,以致於安萬善所奏觱篥仍然不免寥落之感,獨來獨往於暴風之中。“長飈風中自來往”這一句中的“自”字,著力尤重。行文至此,忽然咽住不說下去,而轉入流利的十一尤韻描摹觱篥的各種聲音了。觱篥之聲,有的如寒風吹樹,颼飀作聲;樹中又分闊葉落葉的枯桑,細葉長綠的老柏,其聲自有區別,用筆極細。有的如鳳生九子,各發雛音,有的如龍吟,有的如虎嘯,有的還如百道飛泉和秋天的各種聲響交織在一起。四句正面描摹變化多端的觱篥之聲。接下來仍以生動形象的比擬來寫變調。先一變沉著,後一變熱鬧。沉著的以《漁陽摻》鼓來相比,恍如沙塵滿天,雲黃日暗,用的是往下咽的聲音;熱鬧的以《楊柳枝》曲來相比,恍如春日皇家的上林苑中,百花齊放,用的是生氣盎然的十一真韻。接著,詩人忽然從聲音的陶醉之中,回到了現實世界。楊柳繁花是青春景象,而現在是什麼季節呢?“歲夜”二字點出這時正是除夕,而且不是做夢,清清楚楚是在明燭高堂,於是詩人產生了“浮生若夢,為歡幾何”的想法。盡情地欣賞罷!“美酒一杯聲一曲”,寫出詩人對音樂的喜愛,與上文伏筆“世人解聽不解賞”一句呼應,顯出詩人與“世人”的不同,於是安萬善就不必有長飈風中踽踽涼涼自來往的感慨了。由於末了這兩句話是寫“汲汲顧影,惟日不足”的心情,所以又選用了短促的入聲韻,仍以板鼓收場,前後相應,見出詩人的著意安排。
這首詩與前兩首最大的不同,除了轉韻頻繁以外,主要的還是在末兩句詩人動人感情。琴歌中詩人只是淡淡地指出了別人的雲山千里,奉使清淮,自己並未動情;胡笳歌中詩人也只是勸房給事脫略功名,並未觸及自己。這一首卻不同了。時間是除夕,堂上是明燭高燒,詩人是在守歲,一年將盡夜,哪有不起韶光易逝、歲月蹉跎之感!在這樣的情況之下,作何排遣呢?“美酒一杯聲一曲”,正是“對此茫茫,不覺百感交集”之際,無可奈何之一法。這一意境是前二首中所沒有的,詩人只用十四個字在最後略略一提,隨即放下,其用意之隱,用筆之含茹,也是前兩首中所沒有的。
後來李商隱曾有“一杯歌一曲,不覺夕陽遲”之句,北宋晏殊《浣溪沙》詞中也有“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台,夕陽西下幾時回”之句,取材與用字,都和李頎這兩句相同。但同一惘惘不堪之情,李頎以高華的字面,挺健的句法暗表,李商隱則以舒徐的態度,感慨的口氣微吟,晏殊則以委婉的情致,搖曳的風調細說。風格不同,卻有一脈相通之處,可見李頎沾澤之遠。 (沈熙乾)

作者簡介

李頎(690-751),漢族,東川(今四川三台)人,唐代詩人。少年時曾寓居河南登封。開元十三年進士,做過新鄉縣尉的小官,詩以寫邊塞題材為主,風格豪放,慷慨悲涼,七言歌行尤具特色。《新唐書·藝文志》著錄李頎詩集 1卷。今存《李頎集》有《唐人小集》本1卷;《唐詩二十六家》本3卷。《全唐詩》編為 3卷。
生平事跡見《唐才子傳》,其文如下:
頎,東川人。開元二十三年賈季鄰榜進士及第。調新鄉縣尉。性疏簡,厭薄世務。慕神仙,服餌丹砂,明輕舉之道,結好塵喧之外。一時名輩,莫不重之。工詩,發調既清,修詞亦秀,雜歌鹹善,玄理最長,多為放浪之語,足可震盪心神。惜其偉材,只到黃綬。故其論家,往往高於眾作。有集今傳。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