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市鎮

聶市鎮

傳說舊名“接駕”。相傳三國時孫權赴黃蓋湖視察黃蓋操練水兵,附近官紳集中於此“接駕”,故稱“接駕市”。一說有一聶姓官紳居此,故名“聶家市”。鎮域位於臨湘市境北部,東抵羊樓司、定湖兩鎮,南接五里鄉,北鄰源潭鎮,西靠雲溪區文橋鄉。東西長25公里、南北寬8公里,集雨面積117.83平方公里,有水田27167畝、旱地1437畝、茶園10707畝、水面4501畝、山林98152畝,轄20個村,1個居委會,1個農場,2個鎮級林場、283個村民小組,總人口2.5萬人。鎮域清時屬楊林下里聶市團,民國初為聶市區,後與源潭合為2區。民國25年置聶市鎮;民國36年為聶市鄉。建國初為2區,1958年為聶市公社,1984年社改鄉,同年建為縣屬鎮。

基本信息

地域資源

全鎮域南高北低,源潭河蜿蜒流淌。北部5個村靠近湖區,土地平坦肥沃,物產豐富;西南有荊竹山,主峰海拔490.9米。境內氣候溫和,以產水稻、茶葉、林業著稱。2000年糧食總產量15011萬公斤,國內生產總值達10066元,各類稅收326萬元,財政收入390萬元。

聶市鎮聶市鎮金竹山風景

鎮人民政府駐聶市。鎮區位於鎮域中部,是全鎮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臨湘市鐵路以北最大集鎮。明弘治《岳州府志》、清康熙《臨湘縣誌》刊列7市、15市中,均有聶家市。鎮區歷來為茶葉加工貿易大鎮,享有“茶都”美譽。清末、民國時期,鎮上有長裕川、興隆茂、悅來德、山裕川、大涌玉等10家磚茶莊,興紀、太和生、義興祥、永康、興盛祥等9家紅茶莊,收購茶葉的店鋪數十餘家。每逢茶市開秤,茶堆滿街,茶商雲集,一片繁華景象。磚茶銷內蒙、新疆等地,紅茶銷英國、俄羅斯。建國後鎮區有了新的發展。1952年置區屬鎮,隸2區。50年代末、60年代初,黃蓋湖修建鐵山嘴調控閘後,切斷了長江與黃蓋湖的水道,聶市河水下降,不能通航,集市逐漸萎縮。1961年撤消鎮建制。1981年恢復為社屬鎮後,集鎮得到了較大發展。1982年建成區面積0.7平方公里,駐有機關、企事業單位27個,常住居民1811人。至2000年10月,建成區面積1.4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6000人。鎮區形成了縱向的“人”字形街道,主街2條,橫向次街4條,總長度5公里。主街建新路、五一路各長3公里,寬15米,房屋建築面積18.3萬平方米。聶江公路穿腹而過,是臨湘市通往源潭、乘風、江南、黃蓋湖等地的要道,每天有過往中巴車100多台次路過此地,日流動人數近萬人;個體運輸戶60輛(戶)。

經濟發展

辦有永巨茶廠、林業加工廠、鞋廠一、二、三分廠,年總產值700多萬元。有大型集貿市場1個,供銷社、個體商店批發零售店120家。2000年集市貿易成交額800萬,社會消費品零售業1000萬元;產生於鎮區的國內生產總值5600萬元,上繳各類稅收120萬元,財政收入170萬元。有完全中學、鎮辦國中、鎮辦國小、國慶村辦國小共4所,在校學生2836人,教職工198人;新建電信樓500平方米,裝有4000門光纖,全鎮均已開通電話,裝有1120門,鎮影劇院1779平方米、1227個座位,鎮衛生院有職工30人,病床20個。

基礎設施

城鎮功能配套齊全:自來水廠日供水能力達2000噸;閉路電視可收看30多個頻道的電視節目。鎮內有高級中學(臨湘三中)1所、國中1所、完全國小10所、幼稚園2所。農科教中心、文化活動中心、集貿市場(占地400平方米)、敬(托)老院等基礎設施一應俱全。

聶市八景

(選四)
[清]姚登瀛、方鳳儔
(一)金竹晴嵐名山高聳趁春晴,濃綠淺紅映翠屏。但願畫工傳妙筆,好將顏色入丹青。
(二)高橋煙雨山色湖光一望迷,得時春草正萋萋。幾回訴與東風聽,借到剪刀剪不齊。
(三)康公古渡攜手同行笑且言,揀茶人散夕陽天。不知何處小兒女,隔岸高聲喚渡船。
(四)九如斜陽橋邊風月橋頭霜,橋上閒遊話晚涼。遙看斜陽返照里,女兒個個著紅裝。

古鎮聶家市贊

郭長春

名緣接駕出,皇輦幸臨歸。西嶺荊峰秀,東皋鐵塔巍。
閣堂成古蹟,校宇放新輝。民俗夸淳樸,青山橫翠微。

聶市古杉
李正操

傲霜斗雪百年桐,借問何由老復榮?為感春暉新吐綠,笑同鄰叟慶昇平。
立地撐天倡大風,披星戴月對蒼穹。飽經雨雪今何似?滿目春枝夕照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