耽羅

耽羅是朝鮮半島南部海域之濟州島的古稱,耽羅、州胡與星主位於今韓國全羅道南部海域的濟州島,觀察地圖就一目了然,它隔濟州海峽與朝鮮半島相望,距朝鮮半島最南端約85公里,東面與日本的對馬島及長崎縣隔海相對,西面與中國的上海隔海相離,是今天韓國濟州特別自治道的所在地。

基本內容

耽羅是朝鮮半島南部海域之濟州島的古稱, 耽羅、州胡與星主位於今韓國全羅道南部海域的濟州島,觀察地圖就一目了然,它隔濟州海峽與朝鮮半島相望,距朝鮮半島最南端約85公里,東面與日本的對馬島及長崎縣隔海相對,西面與中國的上海隔海相離,是今天韓國濟州特別自治道的所在地。

濟州島

濟州島古代稱為州胡、東瀛州、耽羅。此島“幅員四百餘里”,是韓國最大的島嶼,“北枕巨海,南對祟岳”。山川秀美,號稱形勝,且盛產柑橘和馬匹,所謂“家家桔柚,處處驊騾”。
由於其地理位置較為偏僻,自古就具有淳樸的民風。《新唐書·流鬼傳》卷220記其古代民俗:“俗樸陋,衣大豕皮;夏居革屋,冬窟室。地生五穀,耕不知用牛,用鐵齒耙土。”歷史上島上就生活著原始的土著。在韓國史書上叫做濟州夷;涉羅、耽牟羅和耽羅,中國史書上則先後稱它們是島夷、東屠、海上東夷和州胡。關於耽羅島最早的居民,朝鮮人鄭以至在其所作的《星主高氏家傳》中有所記載。古代的濟州島因何稱為耽羅,其統治者因何稱為星主,《星主高氏家傳》中亦記載了一段傳奇故事。當耽羅政權傳至高乙那的第十五世孫高厚時,朝鮮半島處於新羅法興王統治之下。據載高厚與其弟高清將朝見新羅,有客星出現,觀台報云:異邦神人來朝之徵也。既而高厚兄弟渡海,初泊耽津,遂至新羅。王喜待之。”因其來有客星先出現的緣故,賜高厚爵為星主;又因為他們來新羅時的出發點是耽津,所以賜其國號為“耽羅”。

統治階級

星主、王子、徒內是耽羅國統治階級的稱號。
史書記載:新羅全盛期高乙部的第15代孫兄弟三人渡海來朝,新羅王嘉許之,封長子為星主、次子為王子、三子為徒內。星主、王子皆為耽羅土語,即國王、將軍的意思。高麗延續新羅前例,仍稱耽羅國王為星主。《高麗史·太祖世家》記載:太祖21年(938年)耽羅國太子前來謁見,高麗王賜予星主、王子爵位。同時,為了懷柔星主,封之為雲摩大將軍等武官職。星主的地位是獨立的,所以其子也稱為太子、世子。高麗肅宗10年(1105)將耽羅改制為郡縣,但星主為王子的稱號仍然保存,且世襲其地位。直到朝鮮太宗2年(1402),中央政府為強化對濟州的行政權力,而將星主改為左部知管,王子改為右部知管。此後,不再享有以往的權力。 
關於“州胡”的記載最早見於陳壽的《三國志》以及《魏書․東夷傳》。陳壽在《三國志·魏志·東夷傳》中對州胡作了如下的記載:州胡在馬韓之西海中大島上,其居民身材較短小,髡頭(剃髮),如鮮卑族,喜歡養牛與豬,其衣服有上無下,類似裸體,坐船來往中韓進行貿易。《後漢書》則記載為“州胡國”。三國志記載“州胡在馬韓之西海中大島上,……乘船往來,市買韓中”,並提及住民的生活、語言、風俗等;同樣的文字也出現在《東夷傳》中。州胡是哪裡呢?最早提出“州胡”即濟州島的是日本學者白鳥庫吉。他認為“州胡”是北方系的鮮卑族或烏丸族從海上移居到濟州島。其根據是“州胡人”的頭髮樣式、穿著獸皮衣、飼養家畜等與鮮卑、烏丸族相似。最近則有人認為隨著馬韓位置的不同,“州胡”也不同。朝鮮的史學家李之林認為:白鳥庫吉的說法若要成立,必須在濟州島發現鮮卑文化遺址。至今還未曾發現。但李之林也認為:從州胡人飼養牛、豬來看,應該不是倭族等南方系民族,而是北方系民族。只是他認為馬韓所在地不是韓半島南方,而是延伸至鴨綠江,因此“馬韓西方海中大島”不是濟州島,而是山東半島與渤海灣之間的廟島群島。中韓史學界多認為州胡族是屬於古代東夷部族的一支後裔,夏商時期由山東半島東遷至海上島嶼。州胡不同於朝鮮半島和大陸上的任何民族,有自己獨特而複雜的語言——州胡語。 
馬韓曾經是朝鮮半島南部的龐大勢力,不但自身有五十四個加盟邦國,而且控制東方辰韓的十二個邦國。 在朝鮮半島西南角的馬韓“以西”,唯一可以稱得上大島、足以獨立於馬韓之外的,惟有濟州島而已。濟州島到朝鮮半島貿易頻繁,“乘船往來,市買韓中”。

歷史介紹一

耽羅(탐라),即儋羅,是曾位於今日大韓民國濟州島的古國名。
《唐史》云:居新羅武州南島上,初附百濟,後附新羅。麟德二年,遣使入朝,後為新羅所並。《圖經》:今濟州,即古耽羅國也。
《新唐書·流鬼傳》言,儋羅國“居新羅武州南島上,俗樸陋,衣大豕皮,夏居革屋,冬窟室,地生五穀,耕不知用牛,以鐵齒杷土。”
“耽羅。在新羅武州海上。居山島上。周回並接於海。北去百濟可五日行。其王姓儒李。名都羅。無城隍。分作五部落。其屋宇為圓牆。以草蓋之。戶口有八千。有弓刀楯鞘。無文記。唯事鬼神。常役屬百濟。
龍朔元年八月。朝貢使至。”
關於耽羅國的紀錄,最早見於舊唐書劉仁軌傳。此外,後魏書稱‘涉羅’,北史,隋書百濟傳稱‘聃牟羅國’,新唐書稱‘儋羅’,其他還有耽浮羅,托羅,屯羅等稱呼。韓致?#91;在<海東繹史>中解釋說:東國方音(韓語)稱‘島’為‘剡’,稱‘國’為‘羅羅’,‘耽’,‘涉’,‘儋’皆為‘剡’ 的諧音。耽羅就是島國的意思。
根據朝鮮三國史記的紀錄,耽羅國曾於476年服屬於百濟,並遣使朝貢。660年百濟亡國之後,耽羅陷入混亂。日本書紀記載,曾有遣唐使偶然漂至耽羅國,當時舉國上下因懼怕唐軍攻來,故曾對日本朝貢。朝鮮半島三國統一後,耽羅轉服屬於新羅。當時耽羅國王號稱“星主”,據說此稱號為新羅文武王所賜。
新羅滅亡後,938年耽羅服屬於高麗。1105年高麗在當地置耽羅郡,1121年改名濟州。1274年耽羅成為元朝的直轄地,直到1294年才歸還。1404年代高麗而起的朝鮮廢除星主,1406年置濟州牧使。
濟州城在南原府海島中。亦曰濟州島。朝鮮置州於此。《志》云:朝鮮之濟州,猶中國之瓊州。或曰:即故耽羅也。元大德五年,置耽羅軍總管府,又沿海立水驛,自耽羅至鴨淥江,並楊村梅口,凡三十所,今仍曰濟州。

歷史介紹二

唐朝以前濟州島上建立的國家被稱為州胡國,唐後則有耽羅國一稱,關於耽羅國的紀錄,最早見於《舊唐書․劉仁軌傳》。此外,《後魏書》稱“涉羅”,《北史》、《隋書․百濟傳》稱“聃牟羅國”;《新唐書》稱“儋羅”;其它還有“耽浮羅”、“托羅”、“屯羅”等稱呼。韓致?amp;#91;在《海東繹史》中解釋說:東國方音(韓語)稱“島”為“剡”,稱“國”為“羅羅”,“耽”、“涉”、“儋”皆為“剡”的諧音,耽羅就是島國的意思。 
耽羅國也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國家,根據濟州島的開國神話傳說,耽羅國的始祖是從漢拿山北麓的毛興穴前來的三位神人:高乙那、梁(良)乙那、夫乙那。在遠古時代“高乙那部”、“梁乙那部”和“夫乙那部”在漢拿山北側,傳說三神人的“母興穴”(現在的三姓穴)地下破土而出,他們遊獵為生,身穿皮衣,以肉為食;帶領各自的部落,穿著獸皮衣服過著狩獵的生活,這三位神人從“東海碧浪國(一說即倭國)”得到了五穀的種子及小牛犢、小馬駒,乘小木筏到了濟州島的東部海上,遇到了三位公主並舉行了婚禮。三公主帶著牛、馬和五穀前來,三神人於是射箭決定住處,分別定居,拓展生活。其後,高乙那部的12代孫高厚、高清、高李三兄弟入朝新羅,以耽羅為國號,並獲封星主、王子、徒內等官職。記載只說“新羅盛時”,並未紀錄其具體年代。根據《新唐書》的記載,龍朔元年八月向唐朝朝貢的耽羅王叫儒李都羅,儒李或許來源於新羅的儒理王。星主高厚的這次朝見以後,耽羅的歸屬大致可分為兩個時期:作為中國的朝鮮半島之屬國時期和劃歸朝鮮半島行政系統時期。其中後一時期又因元朝的征服而顯得錯綜複雜。 
而耽羅國轉而依附百濟是文周王時代的事了(據韓致?amp;#91;:《海東繹史》)。因此當時的耽羅國應該和新羅關係密切。公元397年,也就是百濟阿華王六年,與新羅敵對的阿華王決定從新羅那裡討回補償。其主要的攻擊對象就是新羅的保護國——耽羅國。然而,阿華王進攻耽羅國引起了日本人的干涉。日本在390年以朝鮮半島南部的任那地區為基地,成功地控制了新羅和耽羅。《日本書紀》應神八年條是這樣記載的:“百濟記云:阿花王(阿華王)立,無禮於貴國(倭國)。故奪我枕彌多禮(耽羅國,一說珍島、康津郡兵營面、海南郡縣山面)及峴南、支侵、谷那東韓之地”。百濟站在自己的立場上,將枕彌多禮和東韓地區視作自己的領土。耽羅國在公元476年服屬於百濟,660年百濟亡國之後,耽羅陷入混亂。《日本書紀》記載,曾有遣唐使偶然漂至耽羅國,當時舉國上下因懼怕唐軍攻來,故曾對日本朝貢。 而耽羅作為獨立的海外屬國向中國進貢也見於唐朝,《資治通鑑》卷201記“麟德二年八月,劉仁軌以新羅、百濟、耽羅、倭國使者浮海西還,會祠泰山。”自星主高厚接受法興王賜爵始,由於朝鮮半島政局的分合變化,耽羅先後稱藩於新羅、百濟、統一新羅、高麗王朝。 
耽羅國世代由高乙那部統治。在三國時代先後臣服於新羅,百濟,並和唐朝、高句麗、百濟、新羅先後建立並維持了外交關係,如此的關係在高麗時代繼續發展,耽羅國發展了自己獨特的文化和歷史。 朝鮮半島三國統一後,耽羅轉服屬於新羅。當時耽羅國王號稱“星主”,據說此稱號為新羅文武王所賜。新羅滅亡後,938年耽羅服屬於高麗。 高麗統一三韓後,每代星主需到高麗朝見一次,所謂“世一朝見”。番國來朝對於封建王朝來說,亦是一件盛事。故每次朝見,高麗統治者均給以熱情接待,“飲食供帳,碚擬於王者”。高麗太祖建立高麗王朝後,想延續新羅加封給耽羅的爵位,想使耽羅繼續向高麗稱臣,但被耽羅拒絕。於是高麗派大軍前來討伐,耽羅王高自堅最終屈服了,派太子末老於938年前去朝貢;但在其後的1105年,也就是高麗肅宗十年(宋崇寧四年),肅宗廢除當時使用的國號耽羅,而設定耽羅郡直接統治,耽羅設郡。從此被正式納人高麗疆域。耽羅國改稱高麗地方行政區“耽羅郡”後,城主、王子的地位不變,成為耽羅(濟州道)的實際統治者。1153年高麗將耽羅郡改為縣,派崔陟卿為耽羅令,並設14個縣村。1121年,將耽羅改稱濟州,並設府使與判官。元宗十一年,高麗暴發了以權臣林衍為首的叛亂,其主力“三別抄”失敗後,退據耽羅島。元宗12年(1217年)金通精從珍島帶領三別抄軍隊進入耽羅島,在貴日村築起缸坡頭城,以此為據點與高麗蒙古聯軍作最後抗爭,盤據近三年,在元與高麗的聯合攻擊下,終被平定。也在這年,即元宗十四年 (至元十年),元朝將其劃歸自己的統治之下。“高麗”王朝受到“元”的攻擊被迫降服,“三別秒”以耽羅島做據點奮起抗蒙,後來耽羅島再次被麗蒙聯合軍征討,被蒙古占領了約100年。蒙古控制耽羅島後,“(十年正月),於其地立耽羅國招討司,屯鎮邊軍千七百人。1273年,後又改為達魯花赤總管府、軍民安撫司等,先後隸於中書省、遼陽行省、征東行省等機構。1274年,耽羅正式成為元朝的直轄地。據《高麗史·忠烈王世家》:“忠烈王二十七年(大德五年)五月,(高麗)又請罷耽羅總管府。隸車國,置萬戶府。”元朝同意了這一請求,1294年歸還高麗部分管轄權。然而自元戚宗以後,耽羅時而還屬高麗,時而親隸於元。事實上始終處於元與高麗的共管之下。 元朝建立後,因其對南宋和日本的野心,早已注意到耽羅重要的戰略地位。“世祖既臣服高麗,以耽羅為南宋、日本衝要,亦注意焉”。當他發動對日本的遠征時,耽羅便成了他重要的基地之一,為其辦理軍資器械,打造艦船。“元朝欲征日本,救(“救”?不解。編者注)前朝(高麗)備戰船九百艘、軍資器仗,一切幹辦。故令下耽羅,使造一百艘,儲侍應付,亦無有闕”。並且,當年征東的軍隊,即有一支是從耽羅赴敵的。而前往日本的使臣也把耽羅作為中轉站,“至元中,(刑聚)隨日本行中書省官至耽羅山;尋抵倭國界,領軍船守平戶島。”然而,耽羅更重要的作用,卻是作為元朝的牧場。耽羅島屬太平洋亞熱帶氣候,每年一月的平均氣溫在零度以上,其東部是大片適於放牧的草地。溫暖濕潤的氣候,豐美的水草,使其成為亞洲最好的牧場之一。自古耽羅就是出產良馬之地,所謂“處處驊騮”。生長於馬背上的元朝統治者,自然也看中了這塊寶地。忠烈王三年(至元十四年),元朝於此設立了牧馬場,並設官管理耽羅。所牧養的馬匹因由蒙古人自北方運來,稱為“胡馬”,而高麗本國所產稱為“鄉馬”。兩者相較,鄉馬雖亦能負重耐勞,但軀幹矮小;相比之下胡馬高大,但由於非其土產,故數量很少。耽羅不僅為元朝繁孽了大批的戰馬,亦需不時的上貢給元朝統治者。元貞二年(1296年),高麗世子,後來的忠宣王王璋到大都,曾分別向元成親(王)、太后和晉王甘麻刺各獻白馬八十一匹,便是一例。有的蒙古貴族還直接向高麗索取馬匹。直至元朝滅亡以後,耽羅島仍然留下兩三萬匹馬。 有元一代,高麗成了元朝流囚的集散地,用來安置犯人的地方主要是西、南海岸的諸島嶼。元統治者生長草原,對海戰不甚熟悉,在征服高麗過程中,海島的易守難攻給了他們深刻的印象,故而將其視為天然的海上監獄。耽羅島位於全羅道南海域中,更是“波濤洶湧,凡往來者難之”,成為重要的流放地之一。元朝首次流放犯人於高麗是在忠烈王年(至元十二年)夏四月,“元流盜賊百餘人於耽羅”。此後,犯人被接連遣送而來。五月,元流罪人三十三於耽羅”,八月,“元流罪人四十於耽羅”。除一般的罪人外,尚有皇族被流放於此,如忠肅王四年(延佑四年)春,仁宗之兄,魏王阿木哥流於耽羅。然而這種情況也引起了高麗的反抗,忠烈王四年,高麗數次上書中書省,稱“小邦諸島雖多,皆與陸地不遠,上司所遣罪人已難安置,況今耽羅地元放罪囚並使移置,非惟置之無地,朝夕恐生他變。其耽羅元放罪囚,乞令依前往坐,仍使官軍監守。”並於七月專門派將軍朴義土元交涉。耽羅島作為罪人流放地的地位,一百延續到元末。 由於元朝在耽羅派駐軍隊、輸入牧戶以及流放犯人,使得耽羅的居民成分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耽羅在元麗關係中有如此重要的地位,以至元朝將亡時,順帝仍有派人到此建設宮殿,以作避亂之用的舉動”(據《高麗史·恭愍王世家》卷41恭愍王十六年二月)。元使高大悲來自濟州,帝賜王彩帛、錦絹五百五十匹,宰樞亦有差。時帝欲避亂濟州、仍輸御府金帛,乃詔以濟州復隸高麗。然營造尚未成功,元朝已經滅亡。

歷代君主

耽羅(?-938)
乙那王
建王
三繼王
日望王
島濟王
彥卿王
寶明王
幸天王
歡王
湜王
煌王
偉王
瑩王
厚王
斗命王
善主王
知南王
聖邦王
文星王
翼王
之孝王
淑王
賢方王
璣王
聃王
指雲王
瑞王
多鳴王
談王
體參王
聲振王
鴻王
處良王
遠王
表侖王
廻王
致道王
勖王
天元王
好恭王
昭王
敬直王
岷王
自堅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