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外傷

耳外傷是出來由於耳廓暴露於頭顱兩側唯一容易遭外傷所致常見的耳廓外傷有挫傷切傷咬傷撕裂傷凍傷和燒傷鼓膜外傷常見的原因復發是挖耳(火柴桿髮夾和毛線針等)和外耳道壓力急劇變化(如炮震高位跳水打耳光等)顳骨骨折多由車禍不是墜跌打擊顳枕部或戰傷等引起。

概述

耳外傷是由於耳廓暴露於頭顱兩側,容易遭外傷所致。
常見的耳廓外傷有挫傷、切傷、咬傷、撕裂傷、凍傷和燒傷。鼓膜外傷常見的原因是挖耳(火柴桿、髮夾和毛線針等)和外耳道壓力急劇變化(如炮震、高位跳水、打耳光等)。顳骨骨折多由車禍、墜跌、打擊顳枕部或戰傷等引起。

簡介

耳廓暴露於頭顱兩側,易遭外傷。常見的耳廓外傷有挫傷、切傷、咬傷、撕裂傷、凍傷和燒傷。鼓膜外傷常見的原因是挖耳(火柴桿、髮夾和毛線針等)和外耳道壓力急劇變化(如炮震、高位跳水、打耳光等)。顳骨骨折多由車禍、墜跌、打擊顳枕部或戰傷等引起。

耳外傷臨床表現

1.耳外傷包括挫傷、切割傷、撕裂傷、火器傷、爆震傷、燒傷和凍傷等。
2.耳廓挫傷有皮下瘀血、血腫,撕裂傷有皮膚撕裂,軟骨破碎,部分或完全切斷。早期傷口出血,局部疼痛。合併感染後出現急性化膿性軟骨膜表現。
3.外耳道外傷後皮膚腫脹、撕裂、出血,軟骨或骨部骨折可致外耳道狹窄。
4.中耳外傷有流血、耳聾、耳鳴、耳痛,偶有眩暈。鼓膜呈不規則穿孔,穿孔邊緣有血跡,有時可見聽小骨損傷脫位。
5.內耳外傷,輕者迷路震盪爆震聾,主要表現為感音耳聾、耳鳴、眩暈、噁心、嘔吐、眼震及平衡障礙。嚴重者合併岩骨骨折,表現為耳內出血,如鼓膜未穿破,則鼓室內積血使鼓膜呈藍色,鼓膜破裂有腦脊液耳漏,流出淡紅色血液,或清亮液體。有時合併面癱。
6.耳外傷常合併顱腦外傷,頜面外傷等。應注意神志、呼吸心跳脈搏、血壓、瞳孔,其他神經系統及顱頜面傷情、全身情況等。

發病病因

(一)切割傷由銳器所致,可一處或多處,傷口一般較整齊,可僅為皮膚或耳廓全層。清創要保守,止血後,創緣行直接分層對合。有血運障礙或已離斷者,直徑小於1cm者,按複合組織片原則回植,過大者將耳廓軟骨埋入耳後皮瓣下,二期成形。
(二)撕脫傷為外在暴力撕拆所致。有部分或全撕脫,傷口不整齊,皮膚與軟骨撕脫程度可能不一。可伴有碾挫傷、頭皮撕脫傷。[治療原則]清創後,血運好者,可縫回;血運差者,保留帶有薄層軟組織的耳廓軟骨支架,可以顳筋膜瓣加皮片一期成形,也可將耳廓軟骨埋於耳後皮下二期修復。全耳廓撕脫連帶大顳淺血管條件者可回植行顯微血管吻合。

耳外傷診斷鑑別

1.有外傷史。
2.根據症狀和體徵。應注意有無複合傷,如顳骨骨折、顱底骨折及腦脊液耳漏。
3.受傷後出現暈或聽力減退。

治療原則


耳外傷出現感染如細菌增減結果未出前抗感染治療宜聯合用藥。

輔助檢查


耳外傷除做“A”項檢查外,應儘可能做聽力學檢查,顳骨骨折宜做CT檢查。

療效評價

1.治癒:症狀消失,傷口癒合,無併發症。
2.好轉:傷口癒合,症狀減輕,有或無併發症。
3.未愈:傷口未愈,症狀未變,或有併發症。

用藥治療

治療原則
1.耳廓挫傷後,24h內先行冷敷。血腫較大時,應在嚴密消毒下穿刺抽血,局部加壓包紮。
撕裂傷應及早清創縫合。凍傷應保護耳廓,逐步復溫,重建血循環。燒傷的治療原則是控制感染,防止粘連,儘量減輕癒合後的畸形。
2.鼓膜外傷後外耳道嚴禁沖洗和滴藥,禁止用力擤鼻,全身使用抗生素預防感染。鼓膜穿孔如長期不癒合可修補。
3.3周后,如病情允許,可用顳肌筋膜修補。全身情況穩定或好轉後,如有手術適應征,可行鼓室成形術或面神經手術

用藥原則

耳外傷出現感染如細菌增減結果未出前抗感染治療宜聯合用藥。

專家提示


耳廓撕裂傷易感染,且耳廓血供差,感染後難癒合,往往導致軟骨壞死、耳廓變形。故傷後應嚴格清創,縫合時勿穿過軟骨,以免軟骨感染壞死。鼓膜外傷切勿用滴耳劑滴耳,否則易將外耳道細菌帶入中耳引起中耳炎。顳骨骨折首先應注意有無合併危及病人生命的顱腦損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