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立之年[漢語成語]

而立之年[漢語成語]

而立之年,漢語詞語,解釋為一個人到了三十歲應該是人格自立、學識自立、事業自立的年齡。現在成為了一個人三十歲的代稱,用於男性。 “而”是一個表示承接關係的連詞,在“三十而立”中承接“三十”,但說“而立之年”,則無所承接。因此,離開“三十”,把“而立”二字切出來單獨用很牽強,不如說“當立之年”。

基本信息

典故出處

《論語·為政》:“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近義詞

三十而立

英文翻譯

thirty years of age

成語資料

成語解釋:人到三十歲可以自立的年齡,後為三十歲的代稱。
成語舉例:到了而立之年的歌德更加發奮讀書,所以他在後來創作了不少作品。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褒義詞
語法用法:作定語、狀語、指30歲
成語結構:偏正式
產生年代:古代
成語正音:而,不能讀作“ěr”。
成語辨形:而,不能寫作“兒”。
成語謎面:30歲

成語故事

春秋時期,孔子在魯國政壇受排擠後,帶領弟子們周遊列國,經歷衛、鄭、陳、晉等地碰壁後,在蔡國閒居,孔子與弟子們談起自己的經歷,說他從30歲開始立志弘道,到現在快七十歲沒能推銷出仁政,感慨萬千……宰予立即過來安慰孔子。

年齡稱謂

襁褓 未滿周歲的嬰兒
孩提 指2——3歲的兒童
垂髫 指幼年兒童(又叫“總角”)
豆蔻 指女子十三歲
及笄(jī) 指女子十五歲
弱冠 指男子二十歲(又“加冠”)
而立之年 指三十歲
不惑之年 指四十歲
知命之年 指五十歲(又“知天命”、“半百”)
花甲之年/耳順之年 指六十歲
古稀之年 指七十歲
耄耋之年(mào dié) 指八、九十歲
期頤之年 一百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