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大腸腫瘤

②管狀腺癌:是大腸癌中最常見的組織學類型,占全部大腸癌的66.9%~82.1%,管狀腺癌以癌組織形成腺管狀結構為主要特徵,根據癌細胞及腺管結構的分化和異形程度,又可分為3級: A.高分化腺癌:癌組織全部或絕大部分呈腺管狀結構,上皮細胞分化較成熟,多呈單層襯於腺管腔內,核大多位於基底部,胞質內有分泌現象,有呈現杯狀細胞分化。 大腸癌生長相對緩慢,早期無明顯症狀,有時可多年無症狀,臨床表明與腫瘤的部位,大小以及腫瘤繼發變化有關。

基本信息

概述

大腸癌是原發於直腸和結腸的消化道惡性腫瘤,大腸癌發病部位依次為直腸、乙狀結腸、盲腸,升結腸、降結腸、橫結腸,隨著年齡的增長發病率有所提高。

病因

(一)發病原因
大腸癌的病因像其他癌瘤一樣,至今尚未明了,但已注意到下列因素可能有關。
1.遺傳因素
總大腸癌的危險在普通人群為1/50,患者第一代親屬患癌的危險增3倍為1/17,一代親屬中如有二人患癌,則危險升至1/6,這種家庭遺傳性在結腸癌比直腸癌更為常見。
2.飲食因素
一般認為高動物蛋白,高脂肪和低纖維飲食是大腸癌高發的因素,進食脂肪多,膽汁分泌也多,隨之膽酸分解物亦多,腸內厭氧菌酶活性也增高,而致腸內致癌原,促癌原形成增加,導致大腸癌發生,例如,厭氧的梭形芽孢桿菌可將脫氧膽酸轉變為3-甲膽蒽,後者已證實為致癌物質。
3.大腸非常性疾患
據估計有3%~5%的潰瘍性結腸炎發生大腸癌,潰瘍性結腸炎史20年,發生癌變12.5%;30年時,達40%,有人認為,15%~40%結腸癌起源於結腸多發性息肉,其癌前期病程為5~20年,腺瘤可以癌變,直徑1cm者癌變率0.9%,直徑2.5cm以上有12%癌變,腺瘤數目愈多,癌變機會愈多,且摘除後易復發而癌變,故中年期患大腸腺瘤,進入老年期後須積極治療,防止大腸癌的發生。
4.寄生蟲病
我國資料表明,有10.8%~14.5%晚期血吸蟲病變並發腸癌,在埃及,大腸癌合併曼氏血吸蟲病的占12.5%~17.34%。
5.其他
例如環境因素與大腸癌有關,缺鉬地區大腸癌多,石棉工人大腸癌亦多。
(二)發病機制
大腸癌可發生於自盲腸至直腸的任何部位,我國以左半結腸發病率為高,但也有報導高發區女性右半結腸癌的發病率較高,據我國大腸癌病理研究協作組(NCG)對3147例大腸癌發生部位的統計資料,脾曲及脾曲以下的左半結腸癌占全部大腸癌的82.0%,其中直腸癌的發病率最高,占66.9%,明顯高於歐美及日本等國,後者直腸癌僅占大腸癌的35%~48%,其他腸段的大腸癌依次為乙狀結腸(10.8%),盲腸(6.5%),升結腸(5.4%),橫結腸(3.5%),降結腸(3.4%),肝曲(2.7%),脾曲(0.9%)。
腸癌根據腫瘤累及深度可分為早期癌與進展癌,早期癌是指局限於大腸黏膜或黏膜下層,無淋巴結轉移。
1.大體類型
(1)早期癌:
①息肉隆起型(Ⅰ型)又可分為有蒂型(IP)),亞蒂型(IS)或廣基型,此型也多為黏膜內癌。
②扁平型:此型多為黏膜內癌。
③扁平隆起型(Ⅱa)大體呈分幣狀,此型多累及黏膜下層。
④扁平隆起潰瘍型(Ⅱa+Ⅱc)大體如小盤狀,邊緣隆起,中心凹陷,此型累及黏膜下層。
(2)中晚期大腸癌:長期以來,有關大腸癌的大體分型比較混亂,1982年,我國大腸癌病理研究協作組對手術切除的大腸癌手術標本做了系統而詳細的觀察,提出將大腸癌分為4種類型,1991年被全國抗癌協會採納。
①隆起型:凡腫瘤的主體向腸腔內突出者,均屬本型,腫瘤可呈結節狀,息肉狀或菜花狀隆起,境界清楚,有蒂或廣基,切面腫瘤與周圍組織分界常較清楚,浸潤較為淺表,局限,若腫瘤表面壞死,脫落,可形成潰瘍。
②潰瘍型:是最常見的大體類型,此型腫瘤中央形成較深之潰瘍,潰瘍底部深達或超過肌層,根據潰瘍之外形及生長情況又可分為下述兩類亞型:
A.局限潰瘍型:潰瘍呈火山口狀外觀,中央壞死凹陷,形成不規則的潰瘍,潰瘍邊緣為圍堤狀明顯隆起於腸黏膜表面的腫瘤組織。
B.浸潤潰瘍型:此型潰瘍外觀如胃潰瘍狀,腫瘤主要向腸壁浸潤性生長使腸壁增厚,繼而腫瘤中央壞死脫落形成凹陷型潰瘍,潰瘍四周為覆以腸黏膜的腫瘤組織,略呈斜坡狀隆起,切面,腫瘤組織邊界不清,如潰瘍較深,局部肌層可完全消失。
③浸潤型:此型腫瘤以向腸壁各層呈浸潤生長為特點,病灶處腸壁增厚,表面黏膜皺襞增粗,不規則或消失變平,早期多無潰瘍,後期可出現淺表潰瘍。
④膠樣型:當腫瘤組織中形成大量黏液時,腫瘤剖面可呈半透明之膠狀,稱膠樣型,此類型見於黏液腺癌,膠樣型的外形不一,可呈現隆起巨塊狀,也可形成潰瘍或以浸潤為主。
上述4種大體類型中,以潰瘍型最為常見,據我國3147例大腸癌病理分析,潰瘍型占51.2%,依次為隆起型32.3%,浸潤型10.1%,膠樣型5.8%,大體類型與腫瘤發生的部位亦有一定的相關性,右半結腸的腫瘤以隆起型及局限潰瘍型為多見,而左半結腸癌則以浸潤型為多見,且常可導致腸管的環形狹窄。
2.組織學類型
(1)來源於腺上皮的惡性腫瘤:
①乳頭狀腺癌:腫瘤組織全部或大部分呈乳頭狀結構,乳頭可細長或較粗短,其向腸壁浸潤的部分,常可見乳頭突出於大小不等的囊狀腺腔中,通常乳頭的間質較少,乳頭表面被覆的上皮多為單層,也可復層,癌細胞的分化程度不一。
②管狀腺癌:是大腸癌中最常見的組織學類型,占全部大腸癌的66.9%~82.1%,管狀腺癌以癌組織形成腺管狀結構為主要特徵,根據癌細胞及腺管結構的分化和異形程度,又可分為3級:
A.高分化腺癌:癌組織全部或絕大部分呈腺管狀結構,上皮細胞分化較成熟,多呈單層襯於腺管腔內,核大多位於基底部,胞質內有分泌現象,有呈現杯狀細胞分化。
B.中分化腺癌:癌組織大部分仍可見到腺管狀結構,但腺管外形不規則且大小形態各異,或呈分支狀;小部分腫瘤細胞呈實性團巢或條索狀排列,癌細胞分化較差:異形性較明顯,其形成腺管結構者,上皮可排列成假復層,核位置參差不齊且重疊,可直達胞質頂端,胞質分泌黏液減少。
C.低分化腺癌:此型管狀腺癌的特點是腺管結構不明顯,僅小部分(1/3以下)呈現腺管狀結構,且細胞異形更為明顯。
③黏液腺癌:此型癌腫以癌細胞分泌大量黏液並形成“黏液湖”為特徵,在組織學上常可見到2種類型:一種為擴大的囊狀腺管狀結構,囊內為大片黏液上皮,有的上皮因囊內充滿黏液而呈扁平狀,甚至脫落消失,另一種組織學表現為大片黏液湖中漂浮著成堆的癌細胞,細胞分化較差,核較大且深染者,可呈印戒狀。
④印戒細胞癌:腫瘤由瀰漫成片的印戒細胞構成,不形成腺管狀結構,當腫瘤細胞內黏液形成較少時,細胞核可呈圓形,胞質呈粉紅染色而缺乏印戒細胞之特徵,但黏液染色可檢出胞質內之黏液。
⑤未分化癌:癌細胞瀰漫成片或呈團塊狀浸潤性生長,不形成腺管或其他組織結構,癌細胞通常較小,胞質少,大小形態較一致,有時與淋巴肉瘤不易區分。
⑥小細胞癌:約占0.5%,癌細胞體積小,稍大於淋巴細胞,癌細胞常呈緊密鑲嵌狀排列,胞質少,核呈圓形,卵圓形,瓜子形或不規則形,核深染,核仁不清,惡性程度較高。
⑦腺鱗癌:亦稱腺棘細胞癌,此類腫瘤細胞中的腺癌與鱗癌成分混雜相間存在,腺癌部分分化,一般較好,有腺樣結構或有較多杯狀細胞及黏液分泌,而鱗癌部分則一般分化稍差,角化現象很少。
⑧鱗狀細胞癌:大腸癌中以鱗狀細胞癌為主要成分者頗為罕見,如發生於直腸下端,需排除肛管鱗狀細胞癌累及直腸之可能。
(2)類癌:大腸類癌屬於APUD腫瘤,起源於神經嵴來源的神經內分泌細胞,類癌早期多限於大腸黏膜層,呈半球形結節狀隆起於黏膜表面,切面呈淺茶色,邊界較清楚,無包膜,當腫瘤體積增大超過1~2cm時,常侵入肌層甚至腸壁全層,組織學上,類癌細胞較小,細胞大小形態較一致,核染色質顆粒較細,胞質較少,淡染,一類為典型的類癌,細胞排列呈島狀,梁索狀,條帶狀,實性團塊狀或菊形,間質多少不一,常呈透明變性,大腸的類癌多屬此型;另一類為腺型類癌,癌細胞形成腺體,腔內可見PAS陽性的分泌物,有時還可見印戒細胞,此型類癌少見,此外,類癌細胞可分泌各種激素,如5-HT,ACTH,VIP等,有的患者可出現類癌綜合徵。
上述組織學分型並無重要的臨床意義,類癌的生物學行為主要取決於腫瘤的大小及浸潤深度,通常將直徑大於2cm或浸潤至肌層的類癌視為惡性。

症狀

老年人大腸腫瘤的症狀:
便秘便血腸痙攣大便習慣改變低蛋白血症發炎乏力腹部腫塊
大腸癌生長相對緩慢,早期無明顯症狀,有時可多年無症狀,臨床表明與腫瘤的部位,大小以及腫瘤繼發變化有關。
大腸癌的臨床症狀由於左右兩側結腸以及直腸在解剖及生理功能上有所不同,因此發生腫瘤後症狀不相同,左側大腸的管腔不如右側寬大,腸腔內容物為固定狀態的糞便,癌瘤的病理類型以浸潤型多見,因此梗阻症狀比右側大腸癌多見,右側大腸相對寬大,腸腔內容物為流體狀態,而且吸收功能較強,臨床症狀以中毒症狀,貧血,腹部包塊為主,臨床表現出現的頻度,右側結腸癌依次以腹部腫塊,腹痛及貧血最為多見,左側結腸癌依次以便血,腹痛及便頻最為多見,直腸癌依次以便血,便頻及大便變形多見。
1.便血
腫瘤表面與正常黏膜不同,與糞便摩擦容易出血,遠段大腸中糞便較乾硬,故便血多見,左半大腸癌出血量較多,多為肉眼血便,直腸癌由於常因腫瘤表面繼發感染可有膿血大便,而右半結腸大便為流體狀態,故出血量較少,且由於混於糞便中色澤改變,有時呈果醬狀,肉眼血便較少見,大多數患者為隱血陽性。
2.腹痛
腹痛早期即可出現,隱痛易被忽視,腫瘤部位因腸蠕動加強,腫瘤表面因分泌物增加及繼發炎症更加刺激腸蠕動可致腹痛,腫瘤生長至相當體積或浸潤腸壁致腸管狹窄引起腸梗阻可出現陣發性腹部絞痛,並伴腸梗阻症狀,肛門劇痛可出於直腸癌侵犯肛管引起,少數患者因腫瘤出現穿孔引起急性腹膜炎,晚期患者侵犯周圍後腹壁可引起相應部位的劇痛。
3.排便習慣的改變
常是最早出現的症狀,腫瘤本身分泌黏液以及繼發炎症改變不僅使黏液糞便增多,而且刺激腸蠕動,使排便次數增多,糞便不成形或稀便,病灶越低症狀越明顯,排便前可有輕度腹痛,病人的症狀常被誤診為腸炎及痢疾而延誤治療,隨著病變的發展而引起輕度腸梗阻時,則可稀便和便秘交替出現。
4.腹部腫塊
有部分結腸癌病人診斷確立時,已觸及腹部腫塊,結腸癌惡性程度相對其他消化道腫瘤低,局部生長到相當體積時可無擴散,仔細詢問病史可發現病人以前已有大便習慣改變及腹痛等症狀,腫瘤穿透全層致腸周繼發感染或腫瘤穿孔引起局限膿腫,如位於盲腸及升結腸近側,可被誤診為闌尾膿腫,應當注意。
5.貧血
貧血的原因主要是癌腫出血,慢性失血所致,多見於右半結腸癌,在病程晚期,貧血與營養不良及全身消耗有關,此時病人伴有消瘦乏力,低蛋白血症等衰弱表現。
6.其他
腫瘤生長致腸腔狹窄甚至完全堵塞,可引起腸梗阻表現,約10%的患者可表現為急性腸梗阻而就診,或雖已有慢性腸梗阻症狀,但未引起病人重視,腫瘤侵犯周圍臟器可引起內瘺如:胃結腸瘺,結腸膀胱瘺,結腸陰道瘺而引起相應症狀,腫瘤急性穿孔可引起急性腹膜炎症狀,腫瘤出現轉移,則出現轉移部位相應症狀。
除系統地體格檢查外對腹部體檢更應注意,包括有無腹膨隆,腸型等腸梗阻徵象,觸診有無包塊,腸段,對結腸腫瘤可疑者更應細緻檢查兩側肋下深部,有無肝曲脾曲結腸腫瘤的體徵,左右兩下腹及乙狀結腸部位腫塊,應排除結腸痙攣及糞塊的可能。
肛門指檢:肛門指檢可以發現有無腫塊,其大小及周圍狀況有無固定,肛門指檢腫塊是否固定與病理對照的符合率可達75%~80%,有蒂者大多不穿透全腸層,檢查時根據檢查需要受檢者取不同體位,如取側臥位者上方下肢屈曲,仰臥截石位,膝胸位及蹲位,將全部食指伸入直腸,指尖依次按左右前後觸診,尤要警惕注意高位的小息肉,在我國直腸癌與結腸癌之比為1.42∶1,直腸癌占大腸癌的60%左右,直腸指檢一般能了解距肛門7~8cm段內的病變,約70%~80%的直腸癌可經肛門指診發現。

治療

1、直腸癌的治療手術切除是首選治療方案,術後五年生存率為50%。
在全結腸鏡檢查後,必須用套扎器或電外科活檢鉗徹底摘除息肉;對未作腸道準備的患者切勿使用電烙術(切除性套扎或電灼法),因為結腸細菌產生的氫和甲烷有發生爆炸的危險.如果通過結腸鏡切除未獲成功,應考慮剖腹探查.大的絨毛狀腺瘤惡變的可能性很大,必須完全切除.
癌性息肉的治療取決於間變上皮向息肉蒂部的侵入深度,內鏡切除界線的最近距離和惡性組織的分化程度.如果惡變上皮局限於黏膜肌層內,息肉蒂部有清楚的切除界線或病變是高分化型的,進行內鏡下切除並作嚴密的內鏡隨訪應該是足夠了.浸潤穿過黏膜肌層可侵及淋巴管並且淋巴結轉移可能性增高.對低分化或那些在息肉蒂部切除界線尚不清楚的病變,則應進行結腸部分切除術.
息肉切除後,對其隨訪檢查的時間安排尚有爭論.大多數權威人士主張每年2次進行結腸鏡全結腸檢查(如果不能進行全結腸鏡檢查則可用鋇劑灌腸),並切除新發現的息肉.如果每年一次連續2年檢查未發現新的息肉,則以後每2~3年進行一次結腸鏡檢查.
2、放射治療與手術結合的綜合治療,術前放療能使腫塊縮小,提高手術切除率,減少局部復發。術後用於腫瘤侵犯腸壁外,有淋巴結轉移,手術時盆腔內無法切除的殘留病灶,控制復發。晚期放療能減輕病人痛苦。
3、化療晚期和復發的病人需要化療,直腸癌對化療不敏感,通常聯合化療。
4、cls生物治療屬於最新的治療手段,一方面直接殺死腫瘤細胞,同時沒有副作用,還能快速提高病人的免疫力,是當前最值得推崇的療法。

CLS生物細胞免疫治療是細胞因子誘導的殺傷細胞,是從外周血、骨髓或臍血中分離出單個核細胞,經過實驗室內一定時間誘導、增殖,回輸到患者體內,直接識別和殺死存在於血液、淋巴中的腫瘤細胞,同時調節和增強機體的免疫功能,彌補了腎癌對放療、化療藥物不敏感的缺陷,避免了白細胞介素2在治療腎癌過程中對患者身體產生的毒副作用。這種治療方法毒副作用小,降低了腎癌患者術後復發率。而且,生物治療可以提高機體的免疫和造血功能,對於增強放化療的耐受和治療效果具有重要作用。最新的腫瘤生物免疫治療技術的出現終於使這種狀況得到徹底改變。腫瘤生物免疫治療被稱為是繼手術、放療和化療後的第四大腫瘤治療模式,該療法聯合傳統的手術、放療和化療能夠徹底解決腫瘤的轉移復發難題,是患者帶瘤生存不再是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