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嫗能解

老嫗能解

老嫗能解(拼音:lǎo yù néng jiě),成語出自宋·釋惠洪《冷齋夜話》,故事講的是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寫詩的時候注重通俗易懂,這是他所有作品的一個特點。每次寫完詩他都會給念給家中的老保姆聽,直到老婦人說自己能夠理解他才定稿。

基本信息

基本解釋

老嫗能解老嫗能解

嫗:老年婦女。相傳唐朝詩人白居易每作一首詩就念給老年婦女聽,不懂就改,力求做到她們能懂。形容詩文明白易懂。

老嫗:年老的婦女。

能解:猶能耐﹐才能。

能:néng才幹,本事:能力。能耐。才能。有才幹的:能人。能手。賢能。能工巧匠。能者為師。

解:jiě剖開,分開:解剖。分解。瓦解。解體。把束縛著、繫著的東西打開:解開。解甲歸田

成語出處

宋·惠洪冷齋夜話》卷一:“白樂天每作詩,問曰解否?嫗曰解,則錄之;不解,則易之。”

宋·曾慥類說》卷四十八引《墨客揮犀》:“白樂天每次作詩令老嫗解之;問曰:‘解否?’嫗曰‘解’;則錄之;不解又易之。”

居易急求人知,意陳於詞,遂令老嫗能解。(清·王闓運《湘綺樓論唐詩》)

成語典故

老嫗能解老嫗能解

唐代的大詩人白居易生前曾多次整理自己的詩作。他在《白氏集後記》中說,自己的詩文有七十五卷,大小詩共三千八百四 十首。在唐代詩人中,他詩作的數量可算是名列前茅了。 白居易字樂天,青年時代家境貧寒,對社會主活及人民疾苦有 較多的接觸和了解。

二十八歲那年中進土,又經過一次考試,當了一名小官。後來官當得大了,可是因得罪了權貴,被貶到江州當司馬, 最後,他官至刑部尚書。白居易認為詩必須便於世人理解和記憶。所以,他總是使自己 的作品風格和語言深入淺出,平易通俗,讓人們樂於接受。據說,他 的新詩要讓老婦人也能理解。者婦人說理解了,他才定稿抄錄出去; 老婦人說不理解,他就進行修改,直到老婦人說理解了方才罷休。

一次,他家的老保姆向他講述了一個她親眼看到的一件事: 一天她上街,聽見有人在淒悽慘慘地哭泣,便急忙走上前去。只 見一個衣著樸素的婦女抱著兩個孩子;身旁一輛馬車上,有位將軍 模佯的人緊鎖著濃眉。那將軍對家丁低聲說了幾句話後,家丁便從 婦女環里強行奪走了孩子。那兩個孩子哭喊著媽媽,婦女肝腸寸斷 地叫喊著孩子的名字。隨著一聲鞭響,馬車帶著哭喊媽媽的兩個孩 子遠去,那婦女邊追邊喊,最後哭倒在車輪揚起的塵埃里。老保姆和幾個路上的人,趕緊上前攙扶起婦女。經過詢問才知 道,馬車裡是她當大將軍的丈夫,新近因破敵有功,得到朝廷賞賜的 二百萬錢,於是在洛陽新娶了一個妙齡歌女,而拋棄了自己的結髮 妻子;剛才是奪走了她的兩個孩子。 白居易根據這一活生生的事實,寫成著名的詩篇《母別子》。寫完後,白居易對老保姆說:“這類詩,如果街市上的人聽不明白它的意思,那末寫了也沒有 意思。我且讀給你聽聽。”說罷,他將詩緩緩地念了一遍。老保姆一邊聽一邊點頭,竟然全聽懂了,白居易這才定稿。

白居易從小家境貧寒,所以他更了解社會以及人民疾苦。他認為詩就應該是讓世人都容易理解和記憶的,在他的每一個作品中都有體現。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想寫出好的東西,能夠引起人們的共鳴的,必然也是來源於生活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