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渠戎

義渠戎

義渠戎,是中國東周時活躍於今涇水北部至河套地區的一支古代民族或者稱為國家。後來,義渠也是對唐山一帶地區的稱呼。古義渠國之都。在今甘肅慶陽西南。義渠為古西戎之國,或稱義渠之戎。商時有存,周初義渠君曾入朝周王。早在商、周兩代的千餘年間,慶陽就居住著義渠民族。春秋戰國時期,他們在這裡建立了強大的郡國,與秦、魏抗衡,並曾參與中原縱橫爭奪之戰,成為當時雄據一方的少數民族強國。後被秦滅掉,融入華夏族。商代,他們同居住在隴東的狄族後裔鬼方相互為鄰又相互攻擊。後來又同住豳地由先周姬姓部落建立的豳國經常發生衝突,不斷蠶食其領土。大約在公元前12世紀的商康丁年間,由於北方狄人南侵,周祖古公亶父率眾離開豳地南遷岐山。戎狄兩族乘機占領隴東大部分地區。

基本信息

民族溯源

戰國秦長城戰國秦長城

義渠民族在商代前是西方羌戎民族的一個分支,原居寧夏固原草原和六盤山、隴山兩側。商代,他們同居住在隴東的狄族後裔鬼方相互為鄰又相互攻擊。後來又同住豳地由先周姬姓部落建立的豳國經常發生衝突,不斷蠶食其領土。大約在公元前12世紀的商康丁年間,由於北方狄人南侵,周祖古公亶父率眾離開豳地南遷岐山。戎狄兩族乘機占領隴東大部分地區。文王末年,姜太公曾派使臣南宮适出使義渠。義渠國王送馬、雞和犀牛給文王,文王又將這些東西獻給紂王。由於義渠同周人相處關係比較和諧親密,而鬼方(獫狁)同商周對立,所以每次戰爭後,鬼方失敗逃走,遠奔河套,而義渠趁機內遷。這樣,義渠就逐漸占據了隴東大原地區(慶城、寧縣、鎮原等地)。這裡土地肥沃,水草豐茂,畜牧業得到空前發展,義渠人口也大量增加,由遊牧狀態定居下來。他們在同當地周族後裔的雜居中,學會了農耕技術,學習了周族文化,並效仿周人建立城堡和村落,從而發展成為區別於其他羌戎的義渠族。

建立發展

西周王朝建立後,義渠臣服於周。周穆王曾討伐戎狄於大原,周宣王曾料民於大原。周王朝在多次鎮壓少數民族遭到激烈反抗後,遂改變策略,採取安撫政策,將五戎即義渠、郁郅、烏氏、朐衍、彭盧等安置於大原地。五戎中,唯義渠居大原中心地帶,南臨涇水。這裡自然條件好,宜耕宜牧,義渠很快強大起來。西周末年,犬戎叛周,兵臨鹹陽城下,並殺幽王於酈山,周平王懼戎狄,慌忙遷都洛邑。義渠趁周室內亂,宣布脫離周王朝的統治,正式建立郡國,在今寧縣焦村鄉的西溝村建立了都城。從此,中國歷史上有了義渠國的名稱。義渠國建立不久,隨即出兵併吞了彭盧、郁郅等其他西戎部落,擴大了疆域,並先後築城數十座,派兵駐守。它的國界西至西海固草原,東達橋山,北控河套,南到涇水,面積約10萬平方公里。在政局動亂的春秋戰國時代,它直接參與了中原合縱與連橫的政治、軍事角逐,特別是先後同強秦經歷了400餘年的反覆軍事較量,成為當時秦國稱霸西戎的主要對手。

義渠戎地圖義渠戎地圖
《墨子·節葬》中說:“秦之西有義渠國者,其親戚死,聚柴而焚之,熏上謂登遐”。“登遐”意思是登上遙遠的天邊,即靈魂升天的意思。這是我國最早的關於火葬的記載,也是義渠的習俗之一。義渠民族剛強勇猛,他們“以戰死為吉利,病終為不祥”。所以作戰十分英勇,寧死不屈,這也是義渠國能延續數百年的重要原因之一。義渠國實行全民皆兵,遇到戰爭,青壯男子都要上戰場, 造成女多男少。義渠規定,同族十二世之後可以互相通婚,兄長死後,弟弟可以娶嫂為妻。義渠定居隴東高原後,開始從事農耕,逐漸發展成半農半牧民族。

正面討伐

戰國秦長城戰國秦長城

公元前650年前,義渠在吞併了北地諸戎後,進一步向東向南發展,首先把鬥爭的矛頭指向了秦國。公元前651年,義渠收留晉國人由余為使臣,派他出使秦國,以緩和兩國緊張關係。由余到秦國後,秦繆公以上卿款待,並向他請教治國之道。由余說:“上含淳德以遇其下,下懷忠信以事其上,一國之政猶一身之治,不知所以治,此真聖人之治也。”繆公聽了大為讚賞,便用離間計召降了由余。此後,秦用由余計攻北地義渠,“益國十二,開地千里”。義渠在戰爭失敗後,吸取教訓,養精蓄銳,築城廓以自守。公元前430年,義渠發大兵攻秦,從涇北直攻到渭南,迫使秦兵退出渭河下游,此後30年內,是義渠國最強大的時期。它的地域東達陝北,北到河套,西到隴西,南達渭水,面積約20萬平方公里。公元前352年,秦出兵伐魏,一舉攻占了魏西河郡和上郡,接著秦和義渠摩擦又起。秦國乘義渠國內亂,派兵攻打義渠,並平定義渠內亂,義渠便臣服於秦。此後雙方時戰時和。公元前327年,義渠以國為秦縣,以君為秦臣,正式成為秦國屬地。公元前318年,義渠乘中原諸國混戰,脫離秦國控制,聯合東方五國伐秦。秦國為了消除後顧之憂,用計謀拉攏義渠,以錦繡千匹,美女百名,送義渠王。但義渠不上當,仍起兵伐秦,大敗秦兵,收復了部分失地。公元前314年,秦國在中原戰場取勝後,調集重兵從東、南、西三面入侵義渠,先後奪得義渠25城,義渠國土大大縮小。

懷柔討伐

公元前306年,秦昭王立為國君,因年紀尚小,由母親宣太后攝政。她改變正面征討義渠戎國的策略,採用懷柔、拉攏、腐蝕的政策,以墮戎王之志。她書請義渠王於甘泉宮,讓其長期居住,並以優厚的生活款待他。後義渠王同宣太后淫亂,生有二子,使義渠王完全喪失了對秦國的警惕。34年後(公元前272年),宣太后殺義渠王於甘泉宮,接著發兵攻打義渠,義渠國亡,領土併入秦國。義渠國滅亡後,義渠族也融入漢民族,逐漸漢化,成為華夏民族的一部分。

衰敗滅亡

不久秦國擊敗六國聯軍,回師討伐義渠,後元十一年(前314年),奪取其二十五城。秦武王元年(前310年),義渠乘喪謀叛,被秦軍再次擊敗。武王死後,秦昭王年幼繼位,秦國一度

殘存的遺蹟殘存的遺蹟
內亂,義渠乘機重新崛起,秦昭王之母宣太后不得不委身相許義渠王,與其長期同居,並為其生二子(《史記·卷110·匈奴列傳》)。秦昭王三十五年(前272年),宣太后誘殺義渠王於甘泉宮,秦國隨即出兵滅義渠,將義渠逐出黃河以南地區,在其地設定了隴西、北地、上郡三郡,並在邊境開始修建長城。 另一種類似的說法:秦惠王時代,義渠國打敗了秦國。
秦襄王為了報仇,用欺詐手段殺了義渠王,並且發動軍隊攻打義渠國,實際上義渠國已經滅亡。(見戰國策“范睢說秦王”)范睢至秦,王庭迎,謂范睢曰:“寡人宜以身受令久矣。今者義渠之事急,寡人日自請太后。今義渠之事已,寡人乃得以身受命。躬竊閔然不敏,敬執賓主之禮。”秦王當時很想攻擊義渠。宣太后攻打義渠,只是消滅殘部。

存在時長

渠民族從商代武乙年間建部落方國算起,至秦昭王時存在800餘年,其中在慶陽建立奴隸制郡國(公元前772年到272年)達500年之久。

文化民族

義渠最重要的民俗特徵是火葬(墨子·節葬下),另外,亦盛行娶後母為妻(蒸報制),即是妻其後母等習俗。義渠在滅亡後,其民族北遷,後人多有亡入匈奴者,為匈奴大姓。有現代學者主張匈奴中的休屠、昆邪二部,即是義渠後裔。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