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百科全書

美國百科全書

《美國百科全書》是一部全面介紹美國各方面概況的綜合性國別百科全書,它向所有對美國感興趣的讀者提供美國過去和現在的一般知識。全書包括地理、歷史、政治、軍事、經濟、科技、教育、文學、電影、音樂、美術、宗教、新聞出版、醫療衛生等27個門類,700多個條目。各個門類的綜述性條目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廣度,便於讀者對美國的各個領域有較全面、系統的了解。此外,本書也可供讀者在學習、工作和生活中,或者在赴美國留學、訪問和探親時查閱參考。書末附有五個附錄及英漢對照索引。1991年中文版《大美百科全書》由光復書局出版。

基本信息

書籍介紹

美國百科全書美國百科全書
美國百科全書》名為Encyclopedia Americana,簡稱EA,共30卷,是標準型的綜合百科全書,為ABC三大百科全書之A。全書條目按字順編排,主要讀者是普通成年人至高級知識分子。《美國百科全書》在選收內容上的特點是:雖稱“國際版”,但內容仍不免偏重美國和加拿大的歷史、人物和地理資料;人物條目和科技內容條目篇幅較大;歷史分世紀設條,給讀者以全世界政治、社會和文化的世紀總覽,提供完整的歷史背景情況。

發展歷史

《美國百科全書》於1829一1833年問世,初版13卷,是美國出版的第一部大型綜合性百科全書,在英語百科中,其內容的權威性僅次於《不列顛百科全書》(大英百科全書),為著名英語三大百科全書A、B、C中之A。
《美國百科全書》經多次修訂、補充,1912年曾以The Americana的書名發行,1918一1920年間,在編輯賴納斯(G.E . Rines)的主持下,進行了較大幅度的增補,擴充到目前的30卷,《美國百科全書》的篇幅此後基本上固定下來。以後,《美國百科全書》採用連續修訂製來更新其內容,並從1923年起,每年出版《美國百科年鑑》(Americana Annual)一卷,作為全書的補編。

編排特點

美國百科全書的編撰方針是使這部巨著的“數萬個條目成為專家和一般讀者之間的橋樑”,即要求性權威,但在寫法上又力爭做到深入淺出,使青年學生能找到並讀懂他要尋求的知識。在這一思想指導下的EA具有以下特點:
第一,文筆清新流暢,通俗易懂,使各類讀者“不致因無專業基礎而在閱讀時感到困難”。
第二,強調客觀性,國際性,在這方面它沿襲初版編者的方針,即“述而不作”(not to "write down" , but present facts and interpretations)。凡有爭議的內容,並列反映不同觀點的文獻。但對於EA來說,完全做到這點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現實的。儘管它宣稱收錄範圍是世界性的,但地區範圍仍偏重美國和加拿大,美國每一個州有15頁的篇幅。
第三,內容範圍偏重歷史、地理和傳記,約40%的條目是傳記,20%是地理。收有許多在其它百科中找不到的美國古今人物。有歷史意義的文獻收錄較豐富,如“美國憲法”、“獨立宣言”、“奴隸解放宣言”、“華盛頓告別辭”等。
每一世紀都是獨立成篇的大條目。在各個世紀的詞條內、從國際範圍和各個學科領域的發展來敘述某一歷史斷面,給讀者提供全面的背景資料,這一點是其獨到之處。

結構和使用

美國百科全書採用中小條目編纂法。條目平均長度550詞。但也有大條目,如“中國”長達100頁,“第二次世界大戰”近170頁。每一大條目之首均有內容提要。全部條目按逐字排列法編排,如果標目完全一樣,再按人-地-事物排列,如:
Bell, Alexander Graham (人名)
Bell (城市名)
Bell (鍾)
條目後附有注音,釋文後附有書目。注重專門術語和辭彙的解釋。索引是分析索引(內容索引)和條目篇名索引的結合,約35萬條,用大小寫的黑體字分別代表篇目名稱和隱含主題。索引條目中均標明插圖("illus.")、地圖("map")和術語("Glossaries")在全書的出處。
全書參照系統豐富,有段末參見、條末參見(see also)、隨文參見(用q. v.或q. q. v表示"which see")。
通觀全書,易用性比《不列顛百科全書》突出,表現為大小條目結合,索引完備,文字簡明易懂,可讀性強。

修訂改版

美國百科全書採取兩種更新內容的方法,其一是對動態性資料,如選舉結果和重大政治變動,採用連續修訂製;其二是對於一般性的資料在一定時期內“逐卷全面修訂”,改寫或刪除舊條目,及時增加新條目。
該書由美國四大百科出版商之一Grolier公司出版。Crolier公司有三部百科的網路版和光碟版。《美國百科全書》1995年版有CD-ROM。網路版《線上美國百科全書》(Encyclopedia Americana Online,http://ea.grolier.com)有2500萬字,45000條目,提供了6100條書目,圖表1000幅,地圖984幅,15萬個連結連通3萬餘百科條目。為了包括新資料,還收錄了Americana Journal和《華爾街日報年鑑》(Wall Street Journal Almanac)。信息豐富,既可以作為獨立的參考工具,也可視為網際網路資源的指南。另外兩部光碟版和網路版百科是基於《美國學術百科全書》的《格羅利爾多媒體百科全書》(The Grolier Multimedia Encyclopedia) 和《新知識文庫》(New Book of Knowledge Online)。

歷史版本

科利爾百科全書(Collier' Encyclopedia)簡稱EC,為著名英語三大百科全書(美國百科全書、不列顛百科全書、科利爾百科全書)ABC中之C。其歷史較短,是美國科利爾出版公司1949年創編出版的,現出版者為美國紐約麥克米倫教育公司。共24卷,是二十世紀新編的大型英語綜合性百科全書。內容主要是反映中學、大學及研究生課程內容,從人文科學到物理學、生命科學、地球科學等,不僅可指導自學者學習,也可滿足有關學科專業人員的知識深化的需求。科利爾是英國的著名出版家。該書的特點是:適用對象廣泛;材料新穎及時;參考書目的編選為各家百科全書之冠;分析索引範圍廣泛。
其內容配合美國大學和中學全部課程,初版時曾取得當時一些著名圖書館學家的指導,其中最有影響的是工具書專家肖爾斯。熟悉《科利爾》的中國讀者並不多,但如果有些問題在《不列顛百科》和《美國百科》中查不到的話,不妨試試《科利爾百科》,也許有收穫。Katz評論說,就實用性而言,公共圖書館員幾乎把《科利爾百科》和《不列顛百科》視為同一級別的百科全書,而事實上,館員們覺得對答覆快速諮詢問題,《科利爾百科》比《不列顛百科》查找起來更方便。
該書的方針是要使EC成為一部適合於非專業人員、青年學生、家庭使用和閱讀的百科全書,條目設計針對學校的課程,在物理學、生命科學、地學、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方面提供了豐富的資料,但深度和廣度不如EB和EA。EC注重事實,理論性闡述較少。
全書2100萬字,插圖豐富,約1.7萬幅,包括少量多層醋酸酯透明插頁,可讀性強。23000個條目根據字母相比(letter-by-letter)排列,其中,社會科學占20%、人文科學30%,科技15%,地理和地區研究35%,並著眼於普通人日常感興趣的主題以及實用的現代題材。它雖屬國際性百科全書,但東方的資料很少。在寫作風格上,力求通俗、簡煉、可讀性強。大中小條目結合,而以中小條目為主。重要的條目長達40一100頁。
結構和特點
EC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對書目的處理不同於其他百科。所有12500種參考書目被集中在最後一卷中,按主題排列,每個主題下再按文獻深淺和難易順序排列,並提供大量參見。有的書目之後還有簡單的介紹,以利讀者選擇。《科利爾百科》的這一處理並非標新立異,而是同圖書館員、教師和??一,方便查找(ready reference);第二,有助於自學(self-education)。當一個使用者希望對某一學科或大主題有總體了解或研究時,他不得不查閱分散在各卷有關條目後的書目;如果集中編排,不僅方便查閱,避免重複,而且邏輯性也強,圖書相互間的關係較明顯。但對於將《科利爾百科》作為檢索工具而非教育工具的讀者來說,其效果並不太理想,因為他們往往習慣於在條目之後直接能找到參考書目。解決上述矛盾的辦法之一是,在利用索引時注意有關索引條下的“書目”,如:
Library of Congress( U. S.)
-Bib 24-135:363
表明卷24,第135頁的書目部分,第363條目是一本有關國會圖書館的圖書(The Library of Congress; a picture story of the world's largest library)。這時,索引詞條起著書目主題索引的作用。
最後一卷還有一個有用的附錄--學習指南(Study Guide),即將條目內容同學校的課程結合起來,分成22個類,下設子類,將百科條目按學習順序和難易程度組織起來,引導學生沿著從寬到窄的路徑使用百科,象上課一樣,這樣就將按字順排列的、散在各處的有關條目變成一個有學科邏輯的有機整體,這是《科利爾百科》突出教育作用、力圖實現一所“沒有圍牆的大學”的嘗試。
改版情況
EC也採用連續修訂製。還增加了許多幅彩色插圖。內容更新速度較其他百科全書快,但仍跟不上形勢發展,索引被認為是高質量的。每年還出版《科利爾年鑑》(Collier's Yearbook)。
《科利爾百科全書》有光碟版Collier's Encyclopedia 1998,包括《麥克納利地圖集》和《美國傳統詞典》,共1700萬字,提供了3000個網際網路地址供進一步查找研究資料。地圖可以放大。信息量豐富,集釋詞、背景知識和地圖於一體,使用方便。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