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姆素丹國

羅姆素丹國

羅姆素丹國(Saltanah al—Rum)中世紀塞爾柱突厥人在小亞細亞建立的伊斯蘭教國家(1077~1308)。中國史籍舊譯“蘆眉”、“魯迷”或“伊康素丹國”。阿拉伯語稱東羅馬帝國的領土小亞細亞為“羅姆”,意為“羅馬的”,故名。

歷史

1071年,塞爾柱帝國素丹艾勒卜·艾爾斯蘭(1063~1072在位)率軍在凡爾湖以北的曼齊科特戰役中大敗拜占廷軍隊,俘獲拜占廷皇帝,占領小亞細亞的整個東部地區和亞美尼亞。後艾爾斯蘭派其堂弟蘇萊曼·伊本·庫特盧米什(Sulayman ibn Kutlumish,1077~1086在位)受領此地。蘇萊曼挾勝利之餘威,繼續向西擴展領土,大量塞爾柱人遂遷往小亞細亞定居,使伊斯蘭教在該地得到廣泛傳播。1077年,蘇萊曼以小亞細亞西部城市尼西亞為首都,自稱素丹,宣布建立羅姆素丹國。後遷都科尼亞(Konya),古稱伊康(Iconium),故又稱伊康素丹國。1080~1081年,蘇萊曼先後攻克舍馬哈、尼德微、安塔基亞,其勢力伸展至小亞細亞西北部和愛琴海岸。1086年,蘇萊曼逝世後,其繼任者實行分封制,國內公國林立,互相混戰,削弱了抵禦十字軍侵略的能力。1097年,十字軍攻占尼西亞,羅姆素丹被迫退至小亞細亞東部。1106年,素丹基利傑·艾爾斯蘭一世攻占馬拉蒂亞,定都馬亞里琴。在1153年前,羅姆素丹國依附於大塞爾柱帝國。12世紀下半期國勢開始強盛,1180年素丹基利傑·艾爾斯蘭二世(1155~1192在位)征服了小亞細亞西北部的丹尼什曼王朝(Danis Hmendids)。在素丹阿拉烏丁·凱伊·庫巴德一世(Ala al-Din Kay Qubad I,1219~1236在位)統治時期,國家得以中興,經濟貿易繁榮,伊斯蘭文化藝術得到發展,國勢鼎盛。在宗教上,該國遵奉遜尼派教義,在各地興建清真寺和宗教學校,蘇菲派毛拉維教團在伊斯蘭教傳布中起了重大作用。首都科尼亞學者薈萃,學術昌興,成為當時近東伊斯蘭教育文化中心之一。對境內的基督教徒採取寬容政策。1239年,在小亞細亞爆發了以什葉派長老巴巴·伊斯哈格為首的教派起義,削弱了該國。1243年,蒙古軍隊入侵,在科薩山戰役中大敗塞爾柱人軍隊,錫瓦斯、開塞利等地失陷,臣屬於伊兒汗國。從此。羅姆素丹國分成兩部分:素丹所轄領土只有紅伊爾馬克河以西的地區,河東地區併入伊兒汗國地方官管理。13世紀末,由於地方割據勢力紛爭,羅姆素丹國分裂成10多個埃米爾公國。1308年,蒙古人處死末代素丹,羅姆素丹國亡。
(楊克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