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之死地而後生[成語釋義]

置之死地而後生[成語釋義]
置之死地而後生[成語釋義]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道家,兵家哲學。比喻事先斷絕退路,就能下決心,取得成功。 原指作戰把軍隊布置在無法退卻、只有戰死的境地,兵士就會奮勇前進,殺敵取勝。後比喻事先斷絕退路,就能下決心,取得成功。

基本信息

成語資料

【成語】置之死地而後生

【注音】zhì zhī sǐ dì ér hòu shēng

【釋義】道家,兵家哲學。原指作戰把軍隊布置在無法退卻、 只有戰死的境地,士兵就會奮勇前進,殺敵取勝。後比喻事先斷絕退路,就能下決心,取得成功。

【用法】作賓語、定語、分句;用於軍事或決策

【結構】複句式

【相近詞】背水一戰,絕地逢生,物極必反,否極泰來,破釜沉舟

【感情色彩】褒義詞

【英文翻譯】The deathtrap of buy is born after that

成語出處

投之亡地而後存,陷之死地然後生。 《孫子·九地》

孫子云:置之死地而後生。若魏兵絕我汲水之道,蜀兵豈不死戰?以一可當百也。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九十五回

成語故事

西漢時期,劉邦派大將韓信和張耳率軍攻打趙國,趙王歇和大將陳余率20萬大軍在井陘口迎戰。陳余不聽謀士李左車的建議,與韓信硬拼,韓信故意置之死地而後生在河邊列陣,士兵們背水一戰,越戰越勇,然後派兵輕取趙軍大營,殺死陳余,活捉趙王歇。

成語舉例

若我不先發制人,終必為人所制,置之死地而後,等死耳,不如速發難。孫中山《訓練革命軍人之演講》

成語造句

古老的中國,沉睡的民族,被敵人的鐵蹄踏倒在地,沒有踏碎它,反而把它踏醒了,沒有制服它,反而把它激怒了;置之死地而後生,在危亡之際,麻木者沉淪,知恥者奮勇,“東亞病夫”。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