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後漢書

續後漢書

《續後漢書》,作者(元)郝經撰,作者是鄉貢進士。初,常父壽朋,病陳壽《三國志》帝魏黜蜀,欲為更定,未及成書而卒。常因述父志為此書。

基本信息

郝經《續後漢書》

續後漢書
(元)郝經撰
續後漢書
九十卷(永樂大典本)
元郝經撰。經,字伯常,陵川人,官至翰林侍讀學士,贈昭文館大學士、榮祿大夫,追封冀國公,諡文忠,事跡具《元史》本傳。經以中統元年使宋,為賈似道所拘,留居儀真者十六年。於使館著書七種,此即七種之一也。時蕭常《續後漢書》尚未行於北方,故經未見其本,特著此書,正陳壽帝魏之謬。即《三國志》舊文,重為改編,而以《裴注》之異同、《通鑑》之去取,參校刊定。原本九十卷,中間各分子卷,實一百三十卷。升《昭烈》為《本紀》,黜吳、魏為《列傳》。其諸臣則以漢、魏、吳別之。又別為《儒學》、《文藝》、《行人》、《義士》、《高士》、《死國》、《死虐》、《技術》、《狂士》、《叛臣》、《篡臣》、《取漢》、《平吳》、《列女》、《四夷》諸傳。復以壽書無《志》,作《八錄》以補其闕。各冠以《序》,而終以《議贊》。別有義例,以申明大旨。持論頗為不苟,而亦不能無所出入。如士燮、太史慈皆委質吳廷,而入之漢臣;李密初仕漢,終仕晉,《晉書》以《陳情》一表列之《孝友》,而入之《高士》,則於名實為乖。又黃憲卒於漢安之世,葛洪顯於晉元之朝,而皆入此書,則時代並爽。其他漢、晉諸臣以行事間涉三國而收入《列傳》者不一而足。又《八錄》之中,往往雜采《史記》、《前後漢書》、《晉書》之文。紀載冗沓,亦皆失於限斷。揆諸義例,均屬未安。然經敦尚氣節,學有本原,故所論說,多有裨於世教。且經以行人被執,困苦艱辛,不肯少屈其志。故於氣節之士,低徊往復,致意尤深。讀其書者,可以想見其為人。又非蕭常、謝陛諸家徒推衍《紫陽緒論》者比也。是書與經所撰《陵川集》,皆延祐戊午,官為刊行。然明以來絕少傳本。惟《永樂大典》所載尚多。核以原目,惟《年表》一卷、《刑法錄》一卷,全佚不傳。其全篇完好者猶十之六七。其《序文》、《議贊》,存者亦十之八九。今各據原目,編輯校正。所分子卷,悉仍其舊。間有殘缺,其文皆已具於《陳志》,均不復採補,以省繁複。又經所見乃《陳志》舊本,其中字句,與今本往往異同,謹各加案語標明,以資考證。書中原注,乃書狀官河陽苟宗道所作。經集載《壽正甫詩》,有“新書總付徐無黨,半臂誰添宋子京”句。正甫即宗道之字,《元史》所謂經留宋久,書佐皆通於學,苟宗道後至國子祭酒者是也。宗道《序》中有“繾綣患難十有三年”之語。考經以庚申使宋,則是《序》當作於壬申歲,而書中不書至元九年。蓋時南北隔絕,尚不知中統之改為至元也。其注於去取義例,頗有發明,而《列傳》中或有全篇無注者,殆傳寫有所佚脫歟。

蕭常《續後漢書》

《續後漢書》·四十七卷(編修莊承籛家藏本)
宋蕭常撰。常,廬陵人,鄉貢進士。初,常父壽朋,病陳壽《三國志》帝魏黜蜀,欲為更定,未及成書而卒。常因述父志為此書。以昭烈帝為正統,作《帝紀》二卷、《年表》二卷、《列傳》十八卷,以《吳》、《魏》為《載記》,凡二十卷。又別為《音義》四卷、《義例》一卷。於《蜀志》增《傳》四十二,廢《傳》四。移《魏志》傳入漢十。《吳志》廢《傳》二十。《魏志》廢《傳》八十九。多援《裴注》以入傳。其增傳亦皆取材於注。間有注所未及者,建安以前事則據范書,建安以後則不能復有所益。蓋其大旨在書法,不在事實也。然其義例精審,實頗得史法。如魏、吳諸臣本附見二國《載記》之後,而中有一節可名,如孟宗、陳表等,則別入《孝友傳》;杜德、張悌等,則別入《忠義傳》;管寧、吳范等,則別入《隱逸方技傳》。其體實本之《晉書》。又曹操封魏公,加九錫等事,《陳志》皆稱天子命公,而此乃書操自為云云。則本之范蔚宗《後漢書》本紀。其他筆削,亦類多謹嚴。惟《陳志·先主傳》稱封涿縣陸城亭侯,而常於《昭烈紀》但云封陸城侯。《陳志》建安十四年魏延為都督,而常則雲拔魏延為鎮遠將軍。《裴注》概無此語,不知常何所本。然常之所長,不在考證。殆偶然筆誤,非別有典據也。常成此書時,嘗以《表》自進於朝。所列但有《本紀》、《表》、《傳》、《載記》,而無《音義》。至《周必大序》,始並《音義》言之。或成書之後,又續輯補入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