繭絲綢行業“十二五”發展綱要

(五)絲綢文化建設加快,品牌影響進一步提升。 (二)提高蠶桑生產水平,夯實行業發展基礎。 (二)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提升行業技術水平。

商務部通知

商務部關於印發《繭絲綢行業“十二五”發展綱要》的通知
商運發[2011]411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計畫單列市商務主管部門、繭絲辦:
為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精神,我部在深入調研和廣泛徵求相關部門、地方繭絲綢行業主管部門、有關商協會及專家意見基礎上,組織制定了《繭絲綢行業“十二五”發展綱要》。現印發給你們,請結合當地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商務部
二〇一一年十一月七日

繭絲綢行業“十二五”發展綱要

根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編制繭絲綢行業“十二五”發展綱要,主要闡明繭絲綢行業發展狀況、主要目標、重點任務和政策措施,為“十二五”期間我國繭絲綢行業的發展提供指導和依據。

一、“十一五”回顧

(一)積極應對不利影響,行業發展保持基本平穩。
我國繭絲綢行業在促進結構調整、大力培育自主品牌、積極擴大出口等政策推動下,“十一五”前期延續了“十五”發展的良好勢頭。2008年下半年,受國際金融危機、人民幣升值、生產要素價格上漲等影響,傳統出口市場需求受到抑制,我國絲綢出口明顯下降,行業長期積累的各種矛盾凸顯,行業生產和經營受到較大影響。隨著國家積極擴大內需等政策措施的實施,到“十一五”末,我國繭絲綢行業運行指標基本恢復到“十一五”初期的水平,行業出現加快復甦的發展勢頭。2010年,全國桑園面積達到1203.1萬畝,蠶繭產量64.9萬噸,生絲產量16.2萬噸,分別比2005年增長3.7%、5.4%和30.4%。
(二)“東桑西移”成效顯著,區域結構進一步最佳化。
“十一五”期間,繭絲綢業根據行業實際狀況,在充分尊重繭絲綢行業發展規律的基礎上,抓住“西部大開發”、“中部崛起”和紡織產業結構調整的有利時機,大力實施了“東桑西移”工程,有效實施資源整合,實現了東部地區加工、技術、管理及資金優勢與中西部地區土地、人力及資源優勢的有機結合,促進了區域結構的最佳化,也為東部繭絲綢行業轉型升級創造了條件。截至2010年,中西部地區(不包括青海、西藏)桑園面積和生絲產量占全國比重比2005年分別提高10.1和23.0個百分點,產業基礎得到進一步夯實。
(三)科技推廣和創新穩步推進,產業升級步伐加快。
“十一五”期間,以現代絲綢國家工程實驗室為代表的產學研技術創新體系初步形成,為行業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撐和服務;家蠶基因組研究取得國際領先地位,優質高效養蠶新技術得到有效推廣;自動繅絲裝備智慧型化技術研究步伐加快,新增繅絲設備全部採用自動繅絲機,生絲品位穩定性顯著提高;絲綢加工技術和設備水平明顯提高,產品研發能力提高,品質和檔次不斷提升;產業集群和特色基地穩步發展,集群效應開始顯現;繅絲、印染等重點領域廢水治理和回用技術得到廣泛套用,節能減排水平穩步提高。
(四)市場結構有所調整,行銷環境得到改善。
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我國對美國、印度、日本、韓國等主要出口市場絲綢貿易規模有所下降,對巴基斯坦、土耳其、俄羅斯、羅馬尼亞等國家出口增速加快,生絲和真絲綢緞出口繼續穩居世界首位,占全球貿易總額的比重分別達到90%和70%以上。隨著國內消費水平的穩步提高,國內市場潛力不斷釋放,內銷比重持續增加,絲綢家紡、絲針織品、絲綢飾品、絲綢混紡交織品等已成為市場主導產品;中國國際絲綢博覽會、中國絲綢交易會等大型專業展會,為產業技術合作、品牌宣傳、貿易合作搭建了良好的溝通和交流平台,絲綢行銷環境得到改善。
(五)絲綢文化建設加快,品牌影響進一步提升。
民間資本參與建設絲綢博物館和絲綢文化園步伐加快,雲錦、緙絲、莨綢、刺繡等一批民間傳統絲綢工藝和技法作為非物質文化得到有效保護和傳承。北京奧運會和上海世博會的成功舉辦,進一步弘揚了中國絲綢文化,促進了絲綢企業品牌宣傳;“高檔絲綢標誌”市場認知度日益提高,27家授權使用高檔絲綢標誌企業的銷售額達25億元;隨著行業科技的不斷創新與發展,以民族特色和傳統文化為核心的自主品牌體系正在逐步形成,絲綢品牌影響力得到有效提升。
“十一五”時期,我國繭絲綢行業發展取得顯著成就,基本完成了發展綱要所確定的主要任務,為推進區域經濟發展、促進農民增收、改善生態環境、豐富人民生活做出了積極貢獻。但制約行業健康發展的一些矛盾與問題仍未有效破解,主要有:蠶繭生產波動較大,產業基礎仍不牢固;關鍵技術和裝備研發有待突破,行業技術創新和人才服務體系尚不完善;產業集群發展規模和水平有待進一步提升,缺乏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跨國集團和自主品牌;對國內絲綢市場和國際新興出口市場的開拓不足,抵禦國內外市場風險的能力較弱等,需要在“十二五”加快解決。

二、面臨的形勢

“十二五”是我國商務發展轉變方式、實現貿易大國向貿易強國轉變的重要時期,也是繭絲綢行業發展的關鍵時期,處於大有可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同時也面臨嚴峻挑戰。
(一)國際方面。隨著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包括絲綢在內的紡織品服裝市場繼續增長的趨勢不會改變。發達經濟體仍是絲綢商品出口的主要市場,新興經濟體的需求潛力將進一步釋放,這將有利於我國絲綢企業通過積極開拓多元化市場,擴大絲綢出口份額,推動我國絲綢工業出口穩步增長。但是,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深遠,世界經濟成長速度減緩,歐美債務危機動盪加劇,全球貿易萎縮,全球需求結構出現明顯變化,圍繞市場、資源、人才、技術、標準等競爭將更加激烈,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絲綢商品擴大出口的難度加大。另外,近年來,印度、泰國、越南等國加大政府投入和吸引外資的力度,絲綢業快速發展,來自周邊國家絲綢市場競爭將日益加劇,加上人民幣仍面臨較大的升值壓力,國內繭絲綢產品出口價格傳統優勢將會削弱。
(二)國內方面。國民經濟保持平穩較快發展,國家扶持“三農”、改善民生和搞活流通、擴大消費等政策措施的進一步實施,將為繭絲綢行業發展提供堅實的發展基礎和巨大的市場空間。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環境保護意識的增強,衣著材料向蠶絲等天然纖維回歸成為必然趨勢,繭絲綢行業綠色、低碳的發展方向以及絲綢製品天然、舒適的特徵,將進一步滿足新型消費需求,傳統絲綢產業將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同時,國內巨觀經濟面臨結構調整,環境保護壓力加大,土地、勞動力等資源緊張,原材料、能源等生產要素價格上升,直接制約繭絲綢企業做大做強,市場競爭和企業經營面臨新的挑戰。

三、指導思想和目標

(一)指導思想。
深入落實科學發展觀,繼續深化貿工農一體化改革,以“調結構、創品牌、促升級”為主線,以科技創新為先導,最佳化資源配置,發揮區域優勢,促進東中西部協調發展,推進技術進步,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弘揚中國絲綢文化,培育自主絲綢品牌;開拓國內外市場,拓寬套用領域,擴大絲綢消費需求,促進產業升級,增強產業競爭力,實現繭絲綢行業持續健康協調發展。
(二)主要目標。
——保持行業經濟總量穩步提升。“十二五”期間,年均蠶繭產量穩定在65萬噸左右,絲及絲綿類產品總產量達12萬噸以上,蠶桑經濟收入超過200億元,蠶農人均收入不斷提高,絲綢工業總產值達2000億元以上,真絲綢商品出口保持在35億美元以上。
——推進產業結構調整。提升東部產業優勢,培育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企業和企業集團,打造我國東部先進絲綢製造聚集地;繼續引導和推進繭絲綢行業向中西部地區轉移,創新產業發展模式,在中西部地區建設一批優質繭絲生產基地、絲綢生態園區和新型產業集群。
——突破一批關鍵技術及裝備。初步建立“產、學、研、用”相結合的行業技術創新和服務體系,行業生產效率明顯提升;到2015年,數位化智慧型自動繅絲技術得到廣泛套用,新增真絲綢織造設備中無梭織機比重達到90%以上,優勢企業基本實現信息化管理。
——強化自主品牌發展。積極推動企業終端產品開發和自主品牌建設,重點打造10個具有民族特色和國際影響力的自主知名品牌。
——促進行業節能減排。加快節能、降耗、減排新技術、新裝備在繭絲綢行業的推廣套用。到2015年,烘繭和絲綢印染領域單位增加值能耗比“十一五”末降低20%以上,絲綢工業單位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以上,繅絲企業實現污水零排放,繭絲綢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率提高到80%以上。

四、重點任務

(一)最佳化產業區域布局,促進東中西部協調發展。
進一步調整和最佳化產業區域結構,加快推進區域協作和專業化分工,實現優勢互補、良性互動、協調發展的新格局;在蠶繭供求總量保持基本平衡基礎上,鼓勵在中西部地區採用先進設備發展繅絲、絹紡、織造、精煉、絲綢家紡等加工產業,形成最佳化的產業鏈;在中西部蠶桑生產集中地區,建立一批標準化桑園、絲綢工業園區和生態示範園區,提高產業集聚度;繼續發揮東部地區在人才、技術、管理、資本、信息、市場等方面的優勢,建設高檔絲綢產品生產基地,推動東部地區產業集群升級;支持東部優勢企業跨地區兼併重組、產業整合,增強市場競爭力。
(二)提高蠶桑生產水平,夯實行業發展基礎。
加強育種、功能基因等新技術的研發和利用,加快家蠶基因組研究成果轉化;加強蠶、桑種質資源保護和研究,完善蠶、桑實用品種選育、繁育和質檢制度;繼續加強蠶桑病蟲害防控技術研究,推廣無害化生物農藥套用,建立病蟲害綜合防控和預警體系;鞏固優質蠶桑基地,結合各地實際,繼續推進“公司+基地+農戶”的蠶桑產業化經營模式,鼓勵和引導蠶農建立專業合作社,建立和完善最低保護價收購、訂單農業、二次返利、蠶農入股等機制,穩定蠶繭產銷關係,夯實產業基礎。
(三)提升行業技術裝備水平,增強產業核心競爭力。
大力推進新型裝備的改造與研發,加快蠶種自控催青設備、桑枝剪伐設備、蠶室溫濕度調控設備、省力化飼養設備、蠶繭收烘設備等關鍵裝備的研究與推廣;採用新型自動繅絲機、絹紡精梳設備、高速併線機、倍捻機、自動絡筒機、無梭織機等先進設備,提升絲綢加工整體水平,加快落後技術與裝備的淘汰步伐;加快無水、少水、線上檢測和控制等新型絲綢染整技術的開發和套用,擴大絲綢數碼印花等新技術使用範圍;加快複合型、差別化、功能性等高檔真絲綢產品和含絲紡織產品開發,改善絲綢產品結構;加快絲綢行業節能減排技術的推廣套用,提高繅絲、印染廢水回用比例。
(四)完善公共服務平台,提升行業運行質量。
整合公共資源,建立完善公共信息服務平台,為行業提供產品供求、市場價格、技術裝備、市場行銷以及人才交流等信息服務;依託現代絲綢國家工程實驗室、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國家級科研機構,發揮技術研發、人才培養、成果推廣等技術創新支撐優勢,通過技術集成、技術培訓與技術服務等有效方式,加大行業科研成果轉化力度;加強對繭絲綢交易市場的有效監管,完善物流、金融、質檢、法律、諮詢等配套服務;加強行業標準制修訂工作,努力提升我國絲綢技術標準的國際化水平;加強繭絲綢行業統計、監測、分析、預警和調控,綜合運用市場準入、信息服務、儲備調控等手段,引導行業平穩運行。
(五)加快綜合利用技術研發,提高資源利用效率。
充分利用國家重點推廣資源開發與廢棄物綜合利用技術有關政策,加快繭絲綢資源循環、綜合利用和綠色加工等技術的研究與推廣,支持企業加大桑柞蠶、蓖麻蠶、木薯蠶等繭絲資源在家紡、食品、醫療、保健、生物工程等領域產業化開發力度;加強科研院所、高校與企業間的合作,建立綜合利用示範基地,培育一批資源綜合利用龍頭企業,提高繭絲綢行業資源綜合利用的效率和效益。
(六)統籌國內外市場,拓寬貿易渠道。
進一步擴大絲綢品牌產品國際市場占有率,鞏固歐、美、日、韓等傳統出口市場,鼓勵企業開拓俄羅斯、中東、東南亞、南美、非洲等新興市場;引導優勢企業走出去,通過收購、入股等形式進行境外投資合作、品牌收購、行銷網路建設;鼓勵企業開發服飾、禮儀和家紡等符合內需特點的絲綢系列產品,深入拓展國內絲綢消費市場;最佳化和創新商業行銷模式,發展電子商務,建設專業行銷網路和現代物流體系,推進絲綢會展業發展。
(七)弘揚民族特色,打造中國絲綢品牌。
建立和完善品牌公共服務體系,實施自主品牌培育重點工程,按照“扶優扶強”和“公開、公平、公正”原則,依託行業組織,選擇自主創新能力強、市場占有率高的龍頭企業進行重點跟蹤和培育,儘快形成一批國內知名、國際影響力強的絲綢自主品牌,擴大絲綢自主品牌影響力;充分挖掘和傳承民間工藝和技法,保護絲綢相關非物質文化遺產;提升絲綢產業文化價值,重點培育一批特色絲綢小鎮、古典商貿街區和文化創意園,集中打造杭州、蘇州等具有濃厚絲綢文化底蘊的國際化絲綢都市,提升中國絲綢整體形象。

五、保障措施

(一)發揮政策優勢,營造良好發展環境。
綜合運用財政、稅收、金融等經濟政策,加大政策措施扶持力度。通過各項財政政策,繼續支持繭絲綢行銷渠道和品牌建設、技術改造、節能減排等重大項目;積極引導銀行、保險以及擔保公司等機構為符合條件的繭絲綢發展項目提供金融支持;結合退耕還林、荒山造林工作,扶持桑蠶基地建設;鼓勵各地探索和創新產業轉移或產業承接的地方政策,營造有利於產業轉移的政策環境。
(二)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提升行業技術水平。
發揮高校及科研院所能動性,開展前瞻性、基礎性、關鍵共性技術的研發,建立國家蠶桑(柞)絲綢技術研究、病蟲害防治、科技信息服務等產業服務平台;鼓勵企業創建技術中心、設計創意中心、信息處理中心等創新機構;支持繭絲綢產業集群、工業園區、特色基地建立公共技術服務平台,推動科研成果轉化,利用高新技術,改造和提升絲綢產業。
(三)實施品牌戰略,推進文化交流。
繼續辦好中國國際絲綢博覽會、中國絲綢交易會;通過開展“高檔絲綢標誌”產品認定活動,培育與推廣自主品牌;扶持自主品牌企業參加國內外綜合性交易會及專業性展會;引導企業進行商標國際註冊,加大自主品牌保護力度;支持和引導有條件的城市建設絲綢博物館、絲綢文化創意園、絲綢文化商圈等,弘揚中國絲綢文化。
(四)加強行業制度建設,規範市場運行。
嚴格執行《蠶種管理辦法》、《鮮繭收購資格認定辦法》和《全國繅絲絹紡企業生產經營資格核准制度》,加強繭絲綢交易市場建設與管理,提高市場準入標準;加快行業標準化建設,積極推動絲綢標準國際化;完善繭絲綢市場調控體系建設,修改《國家廠絲儲備管理辦法》等規章,擴大國家廠絲儲備規模,推進建立中央儲備、地方儲備和商業代儲相結合的廠絲儲備體系,提高市場調控能力。
(五)發揮中介組織作用,提升服務質量和水平。
發揮行業商協會等中介組織作用,及時反映行業情況和企業訴求,引導企業落實產業政策;加強行業組織服務與自律,推動行業誠信建設,規範企業行為,保障勞動者合法權益,維護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支持行業組織與各國同行間建立合作夥伴關係及民間對話機制,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
商務部會同有關部門制定和實施繭絲綢行業發展綱要,完善規劃實施機制,協調落實相關政策措施。各地區繭絲綢行業主管部門要切實加強規劃綱要的組織實施,明確本地區發展方向和重點,形成工作合力,努力開創繭絲綢行業發展新局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