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結性評價

總結性評價

總結性評價又稱終結性評價、事後評價,一般是在教學活動告一段落後,為了解教學活動的最終效果而進行的評價。學期末或學年末進行的各科考試、考核都屬於這種評價,其目的是檢驗學生的學業是否最終達到了各科教學目標的要求。

含義

總結性評價又稱終結性評價、事後評價,一般是在教學活動告一段落後,為了解教學活動的最終效果而進行的評價。學期末或學年末進行的各科考試、考核都屬於這種評價,其目的是檢驗學生的學業是否最終達到了各科教學目標的要求 。總結性評價重視的是結果,藉以對被評價者做出全面鑑定,區分出等級,並對整個教學活動的效果做出評定。

方法

總結性評價是以預先設定的教學目標為基準,對評價對象達成目標的程度即教學效果做出評價。總結性評價注重考察學生掌握某門學科的整體程度,概括水平較高,測驗內容範圍較廣,常在學期中或學期末進行,次數較少 。

與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的關係

1.聯繫

評價是教與學過程中的基本成分,三種評價並非彼此排斥,它們是相互聯繫和相互滲透的。這是因為任何一種工作都是連續的,階段的劃分也是相對的,無論是形成性評價或是終結性評價都帶有診斷的性質;而且,由於評價的根本目的是為了促進工作,促進發展,所以任何評價都帶有形成性的性質。沒有診斷性評價不是真正的科學的評價,只是一種主觀臆測,而沒有形成性評價也就失去了評價的意義。每當教師採取其中一種評價形式時,都應讓學生明確評價的目的、如何進行評價以及評價的標準是什麼。

2.對比

種類 診斷性評價 形成性評價 終結性評價
目的 合理安置學生,考慮區別對待,採取補救措施 改進學習過程,調整教學方案,促進學生進步與發展 判定最終學習結果,為甄別和選拔服務
作用 查明學習準備情況,確定不利因素,以便“對症下藥” 診斷、分析教學過程,確定教學效果,提出改進措施 評定學業成績
評價重點 素質、過程 學習過程 學習結果
評價主體 教師 教師、本人、同學 教師
評價內容 必要的預備性知識與技能,以及學生生理、心理、環境等因素 語言知識、語言技能、情感態度、學習策略、文化意識 知識、技能
手段 特殊編制的測驗、學籍檔案和觀察記錄分析 日常觀察、作業評定、問卷調查、自評/互評、訪談、平時測驗、活動記錄等 考試(如期終或學年考試、結業考試等)
實施時間 課程或學期、學年開始時,教學進程中需要時 課題或單元教學結束後,經常進行 課程或一段教程結束後,一般每學期 1-2 次
評價結果 為教學活動的開展提供前提和基礎 記述是否達到目標的要求,指出缺點,提出建議 記分
主要特點 前瞻式 前瞻式 回顧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