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橫家語錄

縱橫家語錄

《縱橫家語錄》是重慶出版社於2008出版,由龍建春譯註的一部書籍。縱橫家是戰國時期一批叱吒風雲的傑出人物,又是先漢時期九流十家中早已揚名立萬的流派,縱橫學還是秦漢之際首屈一指的顯學。相對於其他思想流派而言,縱橫家真正活躍的時間是最短的,但它卻是在世界史上獨一無二的歷史階段里創造出來的,後世任何一個時代都難以超越的,可以永遠借鑑的一筆寶貴精神財富。《韓非子》說:“縱者,合眾弱以攻”強者也;橫者,事一強以攻眾弱也。

縱橫家語錄縱橫家語錄

版權資訊

作 者: 龍建春譯註
出版社: 重慶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8
ISBN: 9787536694989
定價: 48.00 元

作者簡介

龍建春,浙江台州學院中文系副教授,文史學者,從1991年至今,已在海內外發表論文等110餘篇,其曾國藩及其文學研究、古代散文研究成果被海內外學者採用,出版《隋唐簡史——華麗時代的血色畫卷》、《縱橫家語錄》、《人類精神與藝術之源——世界上古散文淺論》、《陰陽家簡史》等著作。

經典語錄

《韓非子》說:“縱者,合眾弱以攻”強者也;橫者,事一強以攻眾弱也。
知大局,善揣摩,通辯辭,會機變,全智勇,長謀略,能決斷。
無所不出,無所不入,無所不可:這裡指遊說開合有度、縱橫自如。沒有不可以去的地方,也沒有什麼不會成功的事情。

內容簡介

縱橫家是春秋戰國時代諸子百家中最為入世,而且也是對當時的國家政治生活影響最大的一家。他們既是卓越的說客和謀士,又是國家關係的潤滑劑。“合眾弱以攻一強,事一強以攻眾弱”的“縱橫之術”,即使以平民寒士之身,仍能躋身於廟堂之中影響眾多國家的治國方略。這種能清洗掉諸侯列國國家機器的斑斑銹跡,讓其越轉越強力的現實是諸子中極為少見的。縱橫家又是時代的推進器,他們將“春秋無義戰”的無序納入或“縱”或“橫”有序的軌道,同其他諸子學派一起完成了中國大一統的宏圖偉業。雖然,縱橫家遠離我們兩千多年,他們活動的舞台後世已不存在。但是他們的思想、策略和遊說技巧卻總是被後人從不同的方面發掘效仿,並引起國外學者濃厚關注。這是縱橫家超越其他諸子的迥異之處。

目錄


縱橫元典《鬼谷子》
縱橫總則
捭闔縱橫的大道
捭闔縱橫的原則
縱橫遊說
遊說“圓方之門戶”
揚長避短
對“症”下“說”
“鑽空子”的遊說
攻心的遊說
巧舌如簧的秘訣
遊說的“五大禁忌”
縱橫權謀
權謀有道
權謀有本
權謀有術
權謀“三大決斷”原則
為君之道
“量”天下
為君“九大法寶”
持樞:“人君之大綱”
用人之方
誘人和制人的技巧
鑑別人的方法和原理
處世之鑑
環境“打量”之法
環境營造之方
自我度量之術
連橫圭臬《張子》
張義“真言”
一計三利
“國累”
智取河西
《張子》“橫”說
始將連橫說秦惠王
世有三亡
戰者萬乘存亡之機
秦無霸王之道三
天下三“量”秦
一舉而破天下之縱
為秦玻縱說楚懷王
不與猛虎而與群羊之“過”
恃弱守危之“禍”
偽詐反覆蘇秦不可成
秦與楚“形親之國
合縱經典《蘇子》
蘇秦“真”言
一縱一橫,其說何也
今日亡趙,明日及齊、燕矣
不快於心而死甚難
信不與仁俱徹
《蘇子》“縱”說
蛤將合縱說趙王 安民之本在於擇交
趙有兩大“患”
“橫人”以秦權恐嚇諸侯
六國縱親霸業成矣
為趙合縱說楚懷王縱親以孤秦
橫合楚割地以事秦
一天下,安諸侯,存危國
縱橫寶庫《戰國策》
長短縱橫
公仲好內,顏率好士
聖臣賢,各得其所
內固其威,外重其權
網必張於有鳥無鳥處
遊說縱橫
言重九鼎
陳其勢,言其方
韜略縱橫
士者貴 王者輕
百戰百勝之術
有功之無功
固無請人之妻
縱橫人學《人物誌》
人性揭秘
人性的原理
稟氣陰陽,性有剛柔
人性的九個弱點
形象鑑識
征神見貌,則情發於目
形象的深層鑑識之一:接識
形象的深層鑑識之二:八觀
品質流別
觀人察質,必先察其平淡,而後求其聰明
十二類品性
職業的利與弊
英雄本色
才能調度 
根據才能授職任政 
人事紛爭的化解之道:釋爭
縱橫奇策《長短經》
霸王策
蓄席捲天下之勢
以權信賞馭士
撥亂反正之術
長治久安之政
權變策
權正之術
權是非之理
權適變之理
正變之理
附錄
一、縱橫人物
(一)縱橫之祖鬼谷子
(二)合縱之父公孫衍
(三)合縱之冠蘇秦
(四)連橫之父張儀
(五)連橫之傑范雎
二、縱橫典籍
(一)第一清理《漢書·藝文志》的縱橫典籍
(二)第二清理輯佚考辨的縱橫典籍
後記

書摘

縱橫元典《鬼谷子》
縱橫遊說
清人秦恩復曾說:《鬼谷子》一書“詞峭義奧,反覆變幻,蘇秦得其餘緒,即掉舌為從(縱)約長。真從(縱)橫家之祖也”。縱橫家的思想和絕技,首先充分體現在翻雲覆雨、敷張揚厲的遊說上。成功的遊說要領悟遊說以及一切事理的關鍵,揚長避短,區別各種遊說以對“症”下“說”,善於鑽對方的空子,搖唇鼓舌,攻心為上,力避觸犯“五大禁忌”。
遊說“圓方之門戶”
[原文]
捭闔者,道之化,說之變。也;必豫審其變化,吉凶大命系鄢。口者,心之門戶也;心者,神之主也。志意、喜欲、思慮、智謀,此皆由門戶出入。故關之以捭闔,制之以出入。捭之者,開也、言也、陽也;闔之者,閉也、默也、陰也。陰陽其和,終始其義。故言長生、安樂、富貴、尊榮、顯名、愛好、財利、得意、喜欲為陽,曰“始”。故言死亡、憂患、貧賤、苦辱、棄損、亡利、失意、有害、刑戮、誅罰為陰,曰“終”。諸言法陽之類者,皆曰“始”,言善以始其事,諸言法陰之類者,皆曰“終”,言惡以終其謀。
捭闔之道,以陰陽試之,故與陽言者依崇高,與陰言者依卑小。以下求小,以高求大。由此言之,無所不出,無所不入,無所不可。可以說人,可以說家,可以說國,可以說天下。為小無內,為大無外。益損、去就、倍反,皆以陰陽御其事。陽動而行,陰止而藏;陽動而出,陰隨而入。陽還終始,陰極反陽。以陽動者,德相生也;以陰靜者,形相成也。以陽求陰,苞以德也以陰結陽,施以力也陰陽相求,由捭闔也。此天地陰陽之道,而說人之法也,為萬事之先,是謂“圓方之門戶”。
[注釋]
①選自《捭闔》篇。道之化,說之變:大道的變化而成捭闔,捭闔外顯為遊說的形態。
②志意、喜欲、思慮、智謀,此皆由門戶出入:志意等思想感情都是通過口——語言表達出來的。
③捭闔之道,以陰陽試之:或開啟或閉藏,可以用陰陽之道來加以闡釋。
④無所不出。無所不入,無所不可:這裡指遊說開合有度、縱橫自如。沒有不可以去的地方,也沒有什麼不會成功的事情。
⑤陽還終始,陰極反陽:陰陽相生,它們之間是可以相互轉化、相互克制的。
⑥圓方之門戶:圓方即方圓,所謂“天圓地方”的簡稱,天地的代稱,也是宇宙對立統一的標誌。圓方之門戶,指決定事理矛盾兩方面相互制約、相互轉化的關鍵。
[譯文]
開放和封閉是萬物運行規律的一種體現,遊說活動是其中的一種形態。人們必須預先慎重地考察這些變化,事情的吉凶,人們的命運都繫於此。口是心靈的門窗,心靈是精神的主宰。意志、情慾、思想和智謀等,都要由這個門窗出入。因此,用開放和封閉來把守這個關口,以控制思想感情和語言。所謂“捭”,就是開放、發言、公開;所謂“闔”,就是封閉、緘默、隱匿。陰陽兩方相協調,開放與封閉才能有節度,才能使遊說的內容合適,時機得當。所以,說長生、安樂、富貴、尊榮、顯名、嗜好、財貨、得意、情慾等,屬於“陽”的一類事物,叫做“新生”。而死亡、憂患、貧賤、羞辱、毀棄、損失、失意、災害、刑戮、誅罰等,屬於“陰”的一類事物,叫做“沒落”。凡是那些遵循“陽”的一派,都可以稱為“新生派”,他們以談論“善”來開始遊說;凡是那些遵循“陰”的一派,都可以稱為“沒落派”,他們以談論“惡”來終止施展計謀.
關於開放和封閉的規律都要從陰陽兩方面來理解。因此,從陽的方面來遊說就為人指明崇高的理想,而從陰的方面來遊說則向人灌輸卑小的目標。用卑下來求索微小,以崇高來求索博大。如果運用這個原則來遊說,那么一定開合有度、縱橫自如,也就沒有不可以去的地方,也沒有什麼是辦不成的。用這個道理,可以說服人,可以說服一人一家,可以說服一邦一國,還可以說服整個天下。要做小事的時候沒有“內”的界限;要做大事的時候沒有“外”的疆界。所有的損害和補益,離去和接近、背叛和歸附等等行為,都是運用陰、陽的變化來駕馭的。陽的方面運動前進時,陰的方面就會靜止、隱藏。陽的方面活動而顯出時,陰的方面就會隨之潛入。陽的方面環行於終點和開端時,陰的方面到了極點就會反歸為陽。在“陽”的活躍中道德就會與之相生,在“陰”的安靜中,有力相助,自有形勢。所以,用“陽”來求得“陰”,就要用道德來包容;用“陰”來求得“陽”,就要施用力量。“陽君”與“陰臣”相互交往,就是遵循“捭闔”之理。這種陰陽之道是天下的人道理,是向他人遊說的基本方法,是各種事物的先導,是領悟遊說以及一切事理的根本途徑。
揚長避短
[原文]
人之情,出言則欲聽,舉事則欲成。是故智者不用其所短,而用愚人之所長;不用其所拙,而用愚人之所巧,故不困也。言其有利者,從其所長也;言其有害者,避其所短也。故介蟲之捍也,必以堅厚;螫蟲之動也,必以毒螫。故禽獸知用其所長,而談者知用其用也。
[注釋]
①選自《轉丸》篇。這篇原來被認為亡佚,房立中教授主編《新編鬼谷子全書。鬼谷子新校》據劉勰的評論和原《權篇》的內容吻合,所以改移作《轉丸》。轉丸:靈活、婉轉。《文心雕龍.論說》:“轉丸騁其巧辭飛鉗伏其精術。”《草堂詩箋》:“應對如轉丸,疏通略文字。”這裡指巧言善辯,《轉丸》篇全面論述了遊說的“巧”與“善”。選段重點討論了遊說中如何揚長避短。陶弘景注釋說:“智者之短,不勝愚人之長,故用愚人之長也。智者之拙,不勝愚人之工,故用愚人之工也。常能棄拙短而用工長,故不困也。”
②螫(shi)蟲:毒蟲。螫,有毒腺的蟲子刺人或動物。
[譯文]
人之常情是,說出的話就希望別人聽從,做事情就希望成功。所以聰明的人不用自己的短處,而寧可用愚笨人的長處;不用自己的笨拙之處,而寧可用愚笨人的技巧,因此才不致陷於困境。遊說時說到對方有利的地方,就要順從他的優點和長處,說到對方的短處,就要避免他的缺點和短處。甲蟲自衛時,一定是依靠堅硬和厚實的甲殼;螫蟲的攻擊,一定會用它的毒針去螫對手。所以說,連禽獸都知道用其所長,遊說者也應該知道充分運用自己所能運用的一切手段。
對“症”下“說”
[原文]
外親而內疏者說內,內親而外疏者說外。故因其疑以變之,因其見以然之,因其說以要之,因其勢。以成之,因其惡以權之,因其患以斥之。摩而恐之,高而動之,微而證之,符而應之,擁而塞之,亂而惑之,是謂計謀。計謀之用,公不如私,私不如結;結而無隙者也。正不如奇,奇流而不止者也。故說人主者,必與之言奇;說人臣者,必與之言私。
其身內、其言外。者疏;其身外、其言深者危。
[注釋]
①選自《謀篇》。謀:策劃。
《易經·訟》:“君子以作事謀始。”《說文》:“慮難曰謀。”所以《謀篇》就是論述各種謀略的,它與《權篇》構成了姊妹篇,只是後一篇側重於論述為君之道的,請參看後面的這篇語錄。這裡主要指謀劃說服人的策略。選段重點論述針對不同對象、情況而採用不同的遊說方法。外親而內疏:外,外表;內,內心。陶弘景注釋說:“外陽相親,而內實疏者,說內。以除其內疏;內實相親,而外陽疏者,說外,以除其外疏也。”
②因其疑以變之:根據對方的疑慮來改變自己的遊說內容。陶弘景注釋說:“若內外無親而懷疑者,則因其疑而變化之。”這是針對“內外無親而懷疑者”而採取的遊說措施。
③因其見以然之:根據對方利於己方的表現來肯定自己遊說。見,表現;然,肯定。
④因其說以要之:根據對方的言辭來歸納遊說要點。要,歸納,總結。
⑤因其勢:根據遊說目前的狀態,即成功或失敗的趨勢。陶弘景注釋說:“可否既形,便有去就之勢。”
⑥摩而恐之,高而動之:陶弘景注釋說:“患惡既除,惑恃勝而驕者,便切摩以恐懼之,高危以感動之。”指在對方厭惡、憂患都掃除後,由此產生沒有顧忌念頭的時候,通過揣摩抓住對方弱點進行恐嚇,再有意抬高對方使之感動。
⑦其身內、其言外:兩個人相投而說話則不相投。內,裡面,引申為相投、親近;外與“里”相對,外面,引申為不相投、疏遠。《周易·泰卦》:“彖曰:泰,小往大來吉亨,則是天地交而萬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內陽而外陰,內健而外順,內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長,小人道消也。”
[譯文]
對那些外表親善而內心疏遠的,要從內心人手進行遊說;對那些內心親善而外表疏遠的,要從表面人手進行遊說。因此,要根據對方的疑慮來改變自己遊說的內容;要根據對方的表現來判斷遊說是否得法;要根據對方的言辭來歸納出遊說的要點;要根據遊說目前的形勢,適時採取措施來促使自己的遊說成功;要根據對方面臨的危害來權衡利弊;要根據對方擔心的禍患來設法防範。揣摩之後加以恐嚇;抬高之後加以策動,精妙地引用先例和事實來驗證,符驗之後加以順應,擁堵之後加以阻塞;攪亂之後加以迷惑。這就叫做“計謀”。至於計謀的運用,公開不如保密,保密不如結黨,結成死黨之後便不會有裂痕或隔閡。正常策略不如非正常策略,非正常策略實行起來變化無窮,可以無往不勝。所以向人君進行遊說時,必須與他談論奇策。同樣道理,向人臣進行遊說時,必須與他談論私情。
雖然是自己人,卻話不投機,就要被疏遠。如果是外人,卻知道內情太多,就要有危險。
“鑽空子”的遊說
[原文]
物有自然,事有合離。有近而不可見,遠而可知。近而不可見者,不察其辭也;遠而可知者,反往以驗來。也。巇者,罅也;罅者,澗也;澗者,成大隙也。巇始有聯,可抵而塞,可抵而卻,可抵而息,可抵而匿,可抵而得,此謂抵巇之理也。
事之危也,聖人知之,獨保其用。因化說事,通達計謀,以識細微,經起秋毫之末,揮之於太山之本。其施外,兆萌芽孽之謀,皆由抵巇。抵巇隙,為道術。
天下分錯,上無明主公侯無道德,則小人讒賊;賢人不用,聖人竄匿;貪利詐偽者作,君臣相惑,土崩瓦解,而相伐射。父子離散,乖亂反目,是謂“萌芽巇罅”。聖人見萌芽巇罅,則抵之以法。世可以治則抵而塞之,不可治則抵而得之。或抵如此,或抵如彼;或抵反之,或抵覆之。五帝之政,抵而塞之,三王之事,抵而得之。諸侯相抵,不可勝數。當此之時,能抵為右。
白天地之合離、終始,必有巇隙,不可不察也。察之以捭闔,能用此道,聖人也。聖人者,天地之使也。世無可抵,則深隱而待時;時有可抵,則為之謀。可以上合,可以檢下。能因能循,為天地守神
[注釋]
①選自《抵巇》篇。抵巇:《漢書.杜業傳》引作“抵脆”。抵:本義是抵塞,引申為維護、採取措施等意思;熾:縫隙,引申為漏洞、危機等意思。柳宗元《乞巧文》:
“變情徇勢,射利抵巇。”抵巇在這裡指彌補不足、堵塞漏洞。《抵巇》主要是論述“鑽空子”遊說的技巧,但是也對如何處理社會矛盾、化解危機有啟迪。物有自然,事有合離:物,天地間的一切事物;自然,非人所為的,天然的;合離;聚合與分離。
②反往以驗
來:陶弘景注釋說:“古猶今也,故反考往古、則可驗來,故曰:反往以驗來。”運用回顧歷史來推知未來。往:既往,過去。來:將來的意思。
③巇者,罅也;罅者,澗也;澗者,成大隙:這是論述由巇到罅再到澗的演變,意在說明世界萬事萬物都必定有裂縫或漏洞,也就必然有“抵巇”,因此,陶弘景注釋說:“隙大則崩毀將至,故宜有以抵之也。”罅:本義是陶器的裂縫或漏洞,不過比巇嚴重;澗:山澗、山溝或地之裂縫,這比罅要裂得更廣更深,所以稱“大隙”。
④兆萌芽孽:兆萌是微小的徵候,芽孽是伐木後從根部所生的新芽。
⑤巇隙,為道術:封巇補隙,是一種治理國家的方法。道術,本來是指道家的法術,轉指治國的方法。
⑥五帝:上古五位帝王,說法不一,《史記.五帝本紀》指黃帝、顓頊、帝嚳、堯帝、舜帝。
⑦三王:古代三位開國而英明的帝王,即夏禹王、商湯王、周文王。
⑧諸侯相抵:這裡指春秋五霸,即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楚莊公、秦穆公五個霸主互相對抗。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