縫窮

縫窮

示例:老舍 《駱駝祥子》七:“他曉得大雜院中的苦哥兒們,男的拉車,女的縫窮,孩子們撿煤核,夏天在土堆上拾西瓜皮啃,冬天全去趕粥廠。” 丁玲 《法網》二:“街上縫窮的婆子又多,都是鄉下逃水荒來的。”

縫窮是北方話語,在南方就直接呼為“補衣服的”,聽起來不好聽,但人已經落魄到替人補破爛,是窮人在賺窮人的銀子,也沒有什麼好聽與否了。
從事縫窮的是些中老年婦女,勞動力逐漸喪失了,又不願意成為家裡的累贅,靠著多年來在針線上的修煉,賺點小菜錢而已。到了這個份上,別人給多給少都隨便,正因如此,來補衣服的多是些光棍漢,也樂得來這裡,有個歇腳抽菸喝茶的時候。
在十幾年前,還經常見到一些乾下力活的漢子,褲子的屁股上補了兩個整齊的大圓疤,這叫“補鍋盔”,因為跟燒餅大小差不多。往往是別的地方又爛了,但兩“燒餅”仍然完好如初。她們可以對鉤壞的衣服進行織補,完全看不出來。有篇小說,就寫縫窮寡婦給一個漢子補衣服補出了感情的事,文筆清淡而執中,讓人頗有傷感的印象。
這幫婦女平素也做些針線東西出賣,比如鞋墊、尿布、千層底布鞋、布襪子等等,都是用零碎布做出來的,但拼接合理,富於美感,紮實耐用,很受下層人的歡迎。
不知從什麼時候起,縫窮已經改叫縫補匠了,她們除極小部分還在山村里,很大部分都到了城市的火車或汽車站裡,在裡面攬生意。旅客衣服劃破了,背包帶子脫落,褲子拉鏈開裂,肯定要立即處理。所以,縫補匠老在瞅別人的衣服和褲子,不知道的話,可能還以為是小偷呢。
改革開放後消失的10大職業之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