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通信協定

網路通信協定

網路通信協定為連線不同作業系統和不同硬體體系結構的網際網路引提供通信支持,是一種網路通用語言。OSI參考模型是一個邏輯上的定義,一個規範,它把網路從邏輯上分為了7層。每一層都有相關、相對應的物理設備,比如路由器,交換機。

網路通信協定

RS-232-C
RS-232-C是OSI基本參考模型物理層部分的規格,它決定了連線器形狀等物理特性、以0和1表示的電氣特性及表示信號意義的邏輯特性。
RS-232-C是EIA發表的,是RS-232-B的修改版。本來是為連線模擬通信線路中的數據機等DCE及電傳印表機等DTE拉接口而標準化的。現在很多個人計算機也用RS-232-C作為輸入輸出接口,用RS-232-C作為接口的個人計算機也很普及。
RS-232-C的如下特點:採用直通方式,雙向通信,基本頻帶,電流環方式,串列傳輸方式,DCE-DTE間使用的信號形態,交接方式,全雙工通信。RS-232-C在ITU建議的V.24和V.28規定的25引腳連線器在功能上具有互換性。
RS-232-C所使用的連線器為25引腳插入式連線器,一般稱為25引腳D-SUB。DTE端的電纜頂端接公插頭,DCE端接母插座。
RS-232-C所用電纜的形狀並不固定,但大多使用帶禁止的24芯電纜。電纜的最大長度為15m。使用RS-232-C在200K位/秒以下的任何速率都能進行數據傳輸
RS-449
RS-449是1977年由EIA發表的標準,它規定了DTE和DCE之間的機械特性和電氣特性。RS-449是想取代RS-232-C而開發的標準,但是幾乎所有的數據通信設備廠家仍然採用原來的標準,所以RS-232-C仍然是最受歡迎的接口而被廣泛採用。
RS-449的連線器使用ISO規格的37引腳及9引腳的連線器,2次通道(返回字通道)電路以外的所有相互連線的電路都使用37引腳的連線器,而2次通道電路則採用9引腳連線器。
RS-449的電特性,對平衡電路來說由RS-422-A規定,大體與V.11具有相同規格,而RS-423-A大體與V.10具有相同規格。
V.35
V.35是通用終端接口的規定,其實V.35是對60-108kHz群頻寬線路進行48Kbps同步數據傳輸的數據機的規定,其中一部分內容記述了終端接口的規定。
V.35對機械特性即對連線器的形狀並未規定。但由於48Dbps-64Kbps的美國Bell規格數據機的普及,34引腳的ISO2593被廣泛採用。模擬傳輸用的音頻數據機的電氣條件使用V.28(不平衡電流環互連電路),而寬頻帶數據機則使用平衡電流環電路。
X.21
X.21是對公用數據網中的同步式終端(DTE)與線路終端(DCE)間接口的規定。主要是對兩個功能進行了規定:其一是與其他接口一樣,對電氣特性、連線器形狀、相互連線電路的功能特性等的物理層進行了規定;其二是為控制網路交換功能的網控制步驟,定義了網路層的功能。在專用線連線時只使用物理層功能,而線上路交換數據網中,則使用物理層和網路層的兩個功能。X.21接口用的連線器引腳也只用15引腳電氣特性分別參照V系列接口電氣條件的V.10和V.11。數字網的同步都是從屬於網路主時鐘的從屬同步。
HDLC(高級數據鏈路控制規程)
HDLC是可靠性高,高速傳輸的控制規程。其特點如下:可進行任意位組合的傳輸;可不等待接收端的應答,連續傳輸數據;錯誤控制嚴密;適合於計算機間的通信。HDLC相當於OSI基本參照模型的數據鏈路層部分的標準方式的一種。HDLC的適用領域很廣,近代協定的數據鏈路層大部分都是基於HDLC的。

SDLC(同步數據鏈路控制)

是IBM公司制定的協定,並成為SNA的數據鏈路控制層協定。實際上也包含於HDLC中。
FDDI(光纖分散式數據接口)
FDDI的傳輸速度為100Mbps,傳輸媒體為光纖,是令牌控制的LAN。FDDI的物理傳輸時鐘速度是125MHz,但實際速度只有100Mbps。可實際連線的工作站數最多有500個,但推薦使用100個以下。FDDI的連線形態基本上有兩種:一種是用一次環路和二次環路的兩個環構成的環形結構;另一種是以集線器為中心構成樹狀結構。工作站間的距離用光纖為2KM,用雙絞線則為100M。但對單模光纖制定了節點間的距離可以延長到超過2KM以上的標準。
FDDI有三種接口:DAS(雙配件站);SAS(單配件站);集線器(Concentrater)。通常僅使用一次環路,二次環路作為預備用系統處於備用狀態。
TCP/IP(傳輸控制協定/Internet協定)
也稱為網際網路協定集。被用於網際網路並廣泛用於不同網路的互聯。TCP作為IP的上層協定是支持端節點之間通信的傳輸層協定,可提供面向連線的流式通信形態的應用程式。TCP相當於OSI第四層(傳輸層)所提供的服務,具有修正錯誤、順序控制、流控制阻塞控制等功能,為各應用程式之間提供可靠的通信。因此通信程式對通信時的錯誤或阻塞等低層的通信情況勿需考慮即可進行通信。IP是網路的基礎性協定。處於OSI七層曼協定中的第三層(網路層),它規定了INTERNET的網關之間、網關和主機之間的通信協定。IP的功能如下:決定下面應該傳送的網關的路由控制功能、根據實際要通信的各個網路以及通信媒體的最大傳送單位,把IP的數據報進行分割及重組處理等。

SNMP(簡單網路管理協定)

TCP/IP協定集中的網路管理協定。已被普遍採用。使用SNMP的管理模型,對INTERNET進行管理的協定,是在TCP/IP的套用層進行工作的。其優點是,不依賴於網路物理層的屬性即可規定協定,對全部網路和管理可以採用共同的協定,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間可採用客戶/伺服器的方式,可稱為代理(工具);如果管理者作為客戶機工作,可稱為管理器或管理站。代理的功能應該包括對作業系統和網路管理層的管理,取得有關對象的七層信息,並利用SNMP網路管理協定把該信息通知管理者。管理者本身應要求對有關對象的信息存儲在代理中所含的MIB(管理信息庫)的虛擬資料庫中。
對SNMP而言,要求能夠取得或設定由管理到代理網管對象本身的對象等內容。代理應完成管理器要求回答的內容。同時,代理本身還應把因代理髮生的事件通知管理器。
點到點協定PPP(poin to point protocol)
作為RFC1171/1172而制定的PPP,是在點對點線路上對包括IP在內的LAN協定進行中繼的Internet標準協定。PPP從作成當初開始就對應於多協定,設計成具有不依存於網路層協定的數據鏈路。在用PPP對各個網路層協定進行中繼時,每個網路層協定必須有某個對應於PPP的規格,這些規格有一些已經存在。PPP的實際安裝已經開始,特別是必須適應多協定的路由器廠家積極採用PPP。
PPP是由兩種協定構成的:一種是為了確保不依存於協定的數據鏈路而採用的LCP(數據鏈路控制協定);另一種為了實現在PPP環境中利用網路層協定控制功有的NCP(網路控制協定)。NCP從其目的出發需要在每個網路層協定都要作規定。NCP的具體名稱在對應的網路層協定中有所不同。更準確地說,PPP所規定協定只是LCP,至於將NCP及網路層協定如何放入PPP幀中,要由開發各種網路層協定的廠家進行。PPP幀具有傳輸LCP、NCP及網路層協定的功能。對利用LCP的物理層規格沒有特殊限制。可以利用RS-232-C、RS-422/423、V.35等通用的物理連線器。傳輸速度的套用領域也沒有特別規定,可以利用物理層規格所容許的傳輸速度。而要採用全雙工方式的通信線路。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