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人際傳播

2.網路人際傳播具有廣泛性。 3.網路人際傳播常常具有偶然性。 5.個體在網路人際傳播中具有多重性。

定義

網路人際傳播(Computer-Mediated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簡稱 CMIC)指通 過計算機網路進行的個人與個人之間的信息傳播活動,是和傳統的面對面的人際傳播(Face-to-Face,簡稱 FTF)相對應的一種傳播形式

特徵

1.網路人際傳播是一種以文字交流為主的傳播。
2.網路人際傳播具有廣泛性。
3.網路人際傳播常常具有偶然性。
4. 網路人際傳播具有匿名性。
5.個體在網路人際傳播中具有多重性。

網路人際傳播方式

1.電子郵件 2.即時通訊工具 3.網路遊戲 4.網路論壇、BBS 5.部落格播客 6.社交網站

網路人際傳播對物理世界的影響

(一) 對物理世界人際交流質量的影響
網路人際傳播的特點,使它比物理世界的人際傳播更輕鬆,並且可以作為緊張的現實生活的一個泄壓閥。有時,它甚至像是一種毒品,可以起到麻醉自己,讓自己忘卻現實煩惱與痛苦。但是,如果用這種方法作為逃避現實的手段,日久天長,負面效果就會越來越明顯:
一些人不能很好地處理現實中的人際關係與矛盾,一些人與身邊的人的交流日益減少。一些人習慣了網路交流的方式與語言,回到現實世界裡來,難免會有不適應的感覺。這也會減少他們對現實的人際交流的願望。
(二) 對人的社會化過程的影響
社會化是一個人由“自然人”成長為“社會人”的過程。在這過程中,個體要學習語言、知識、技能行為準則以適應社會環境。而社會也是由於個體的“社會化”,而使社會成員形成大體一致的觀念、價值和社會規範體系,從而使社會秩序得以維持,社會發展的連續性得到保證。網路出現後,網路中的人際傳播也不可避免地影響到人的社會化。
人們的自我意識,常常是以他人對自己的認識為鏡子的。但是,在網路里,當一個以各種不同的面目出現時,別人對他的認識也就難免失真。反過來,這些來自他人的評價,會使個體對自己的認識更加混沌。
一個人在網路里把自己分成若干個角色時,也會帶來角色衝突的迷惑。這些角色與他在現實生活中的角色之間的衝突,可能更加嚴重。甚至有可能導致“人格分裂”。這樣,關於自我的認識也就很難正常建立起來。
社會化另一項任務是將一致的社會文化價值觀傳達給個體,使個體接受與維持社會規範,保證社會的運行。但網路提供的是一個介於“似”與“不似”之間的擬態社會。這個社會特點,決定了它很難形成像現實世界那樣強烈的社會規範,有很多行為也難以受到法律的明確約束。對於正在成長中的青少年來說,如果他們的社會化過程主要依賴網路來完成,那么危險是顯然的:他們可能會把網路中培養出來的任性、放縱、撒謊、不負責任、不守規矩等習慣,也套用到物理世界中。如果他們過早地接觸網路,那么,他們的社會規範觀念會更加淡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