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也納樂派

維也納樂派

又稱"維也納古典樂派"。指十八世紀後期至十九世紀初期活動於維也納的海頓、莫扎特、貝多芬、舒伯特等幾位古典作曲家。二十世紀前期活動於維也納的幾位十二音體系作曲家,即勛伯格、貝爾格、韋伯恩等,亦被稱為維也納樂派。初期古典樂派與維也納古典樂派。喬治·波爾(George Perle)和保爾·蘭斯基(Paul Lansky)合作寫成的《新格羅夫 音樂和音樂家辭典》中指出:“ 勛伯格的方法的最重要的影響,也許並不在於十二音概念本身,而在於一些獨特的概念,諸如排列、倒影的對稱和補充,移位情況下的不變性,集合結構,閉合的系統,作為作品決定因素的相鄰關係的特性,通過預先確定的運用而促成的音樂表面的移位等等。

出現背景

文藝復興後在義大利興起的主調形式的新 音樂,以貴族社會為背景,在德意志和奧地利各地繁榮昌盛起來。

其初期有三個主要樂派:以音樂大師 巴赫的次子卡·菲·埃·巴赫為中心的 柏林樂派;以約翰·施塔密茨(Johann Stamitz,1717-1757年)為中心的 曼海姆樂派;以瓦根扎爾和 蒙恩為中心的早期維也納樂派。

歌劇雖然是古典派 音樂中的重要部分,但從整體來看,古典派音樂的特色在於 器樂方面,特別體現在 奏鳴曲和 交響曲形式的音樂上。 曼海姆樂派的室內樂和 交響樂不僅影響了維也納樂派,而且對波恩時代的少年 貝多芬也產生了直接的影響。

奏鳴曲是古典派 音樂中極富代表性的形式,它的呈示部中有第一、第二主題的對比,中間出現 發展部,然後是兩個主題反覆的再現部。 曼海姆樂派當時已經具有了相當完整的奏鳴曲形式,他們還在 交響樂中加入 小步舞曲樂章。這個樂派的 交響樂配器中,木管樂器也採用了雙管編制。 莫扎特在自己的 交響樂中加用單簧管,也是受了 曼海姆樂派的影響。

維也納古典樂派以“ 交響樂之父” 海頓、“ 音樂天才” 莫扎特和“樂聖” 貝多芬為代表的維也納古典樂派,在 音樂史上豎立了一座不朽的豐碑。這一樂派的主要特徵是反映人類普遍的思想要求,他們追求美的觀念、強調風格的高雅,給予人們樂觀向上的進取精神。

影響

發展

勛伯格以前的人類 音樂史是從無序到有序的 發展史,其中最璀璨的一章是17世紀末以來的調性 音樂。但自從第二維也納樂派的開山人物 勛伯格開始書寫 無調性 音樂的新篇章起,人類 音樂史添上了濃艷的一筆。

“ 調性的瓦解”歷來被看作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 音樂所邁出的最重要的一步。人們往往把華格納對調性的極度模糊,到斯克里亞賓的 神秘和弦,到 勛伯格的四度高疊置和弦和自由 無調性,到 十二音技法的確立,看作20世紀末 音樂的思想先驅。

無調性音樂對音響的開拓和樂思的解放的功績不容抹煞。 無調性(包括自由無調性、 十二音技法、整體序列、 具體音樂、 偶然音樂、絕大多數的 電子音樂及其他)從根本上使音樂創作的思維方式徹底改觀,而第二維也納樂派則是這一“革命”的“帶頭人”。

人們常說, 勛伯格創立 十二音技法對於20世紀 音樂的最大貢獻在於“不協和音的解放”。對 平均律 十二個音同等對待,從根本上改變了幾百年來“以協和音為中心,不協和音必須解決到協和音”這條陳規。喬治·波爾(George Perle)和保爾·蘭斯基(Paul Lansky)合作寫成的《新格羅夫 音樂和音樂家辭典》中指出:“ 勛伯格的方法的最重要的影響,也許並不在於十二音概念本身,而在於一些獨特的概念,諸如排列、倒影的對稱和補充,移位情況下的不變性,集合結構,閉合的系統,作為作品決定因素的相鄰關係的特性,通過預先確定的運用而促成的音樂表面的移位等等。在不同的作曲家如巴托克、斯特拉斯文斯基、 勛伯格、 貝爾格、 韋伯恩、瓦雷斯(Varase)等人的 音樂中,不同程度的尖銳化,使各個概念本身,或者與許多其他概念相結合而成為焦點。從這個意義上看,序列思想的 發展,可以不被看作是與以往 音樂思想激進的決裂,而是與近 現代 音樂發展史中多種 音樂思維的特別卓越的合作。”

貝爾格與 韋伯恩兩人同於1904年師從 勛伯格,此後三人在創作生涯中組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對 音樂創作進行最為革命性變革的第二維也納樂派。勛伯格、 韋伯恩和 貝爾格音樂的出現和傳播,產生了50年代中最流行的 音樂語言。第二維也納樂派的 序列音樂思想影響了20世紀中葉很多青年作曲家,就連斯特拉文斯基這位一直被認為是持有與 勛伯格相對立的一種音樂理想的新古典主義作曲家也於1952年開始擁護和提倡 序列主義,他在1952年以後的作品都屬於序列音樂。斯特拉文斯基常常稱讚 韋伯恩的音樂,他在1958年寫道:“在本世紀音樂中,我很喜歡韋伯恩兩個時期的作品,即後期的 器樂曲和自最初的12首作品至《三重唱》之間的一段時間的歌曲。這兩個時期的作品都去掉了早期作品的那種矯揉造作的毛病,它們也許是 韋伯恩作品中最有光彩的 音樂……韋伯恩對我來說意味著音樂上的正義(juste de la musique),我毫不猶豫地置身於他那尚未成為正宗 藝術的‘繆斯’的仁慈蔭庇之下。”這一席話並非只是口頭上的讚揚,事實說明,斯特拉文斯基的許多50年代的作品都受到了 韋伯恩 音樂的深刻影響。可見, 韋伯恩在當時已成為影響如此之大的作曲家,雖然其畢生僅創作了3l首樂曲,其中最長的只有10分鐘。這些樂曲在力度上大部分是極弱奏,而且在 樂譜上 休止符比 音符還多。他的全部作品可在不足3小時內奏完。 韋伯恩全部 音樂的基本原則便是簡潔,他以幾個音開始,並以這幾個音為基礎構成一首樂曲。這種極端純的觀念,即把 音樂簡化到只剩下絕對不可缺少的東西(任何進一步的簡化將會導致完全沒有聲音),代表了形成20世紀相當數量的 藝術的一種傾向。而斯特拉文斯基後期 序列音樂作品的最顯著特點便是簡短與自我限制。在這些聲部與樂器不多,演奏時間約10分鐘的簡短作品中,所有細節都很重要,都很鮮明。斯特拉文斯基此時對強大的效果已不再感興趣,而是使每一 音符都成為必要的和不可缺少的。

影響

也許在這三位第二維也納樂派作曲家的有生之年,他們並不曾感到自己能夠在本時代的 音樂上留下持久的烙印。 貝爾格卒於1935年, 韋伯恩卒於1945年, 勛伯格卒於1951年。而在這三位作曲家辭世之後的50年代的短短几年中,他們的成就便獲得了世界範圍的承認。他們的 音樂不但公開演出,還被錄成唱片和磁帶,專門分析他們作品的書也出版了,許多年長的和年輕的作曲家變成了“十二音”作曲家。第二維也納樂派的 音樂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音樂界第一個偉大的發現。

音樂家米爾頓·巴比特(Milton Babit)對於十二音作曲技法分析透徹,見解深刻,他通過研究,揭示了以前未被人們注意到的十二音 作曲法結構上的原理和潛在功能。巴比特所有的作品幾乎都是 十二音音樂,他對於十二音 作曲法獨具匠心的運用尤為令人折服。他繼承了第二維也納樂派的主張,即:將 音樂中無論大小的每一方面在眾多層次上與其他各個方面聯繫。同時,也將他們的一些創作技法做了一些發揮,使其奠定了一種新的、含義激進而且深遠的 音樂語法基礎。巴比特創造出了一套闡述 十二音音樂的語彙,這套語彙如今被廣泛採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