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釉陶

綠釉陶

綠釉陶,一種少見的陶藝品。其特點一是股體白而細;二是一次上釉,高溫燒成;三是釉面質地純淨,光亮、晶瑩,美如碧玉。因為吸水率較高,不屬瓷,人們謂之“精陶”,所以有人讚譽會理綠釉陶:“胎體白又細,綠釉美如玉”,是介於陶器與瓷器之間的一種獨特工藝品。

會理綠釉陶

綠釉陶 綠釉陶

綠陶在會理的製造和使用歷史悠久,居家多有綠陶製的壇、罐等生活用品和花瓶、造像等工藝品,大戶人家還有以綠釉作為房脊裝飾的傳統。距會理縣城五公里的老街鄉石廠村曾發 現一古窯址群,殘存陶片造型極具唐宋之風,占地約六萬平方米,其規模十分壯觀。而距縣城十三公里的鹿廠鎮古窯址更是盛極一時,在最興旺的民國時期占地達八萬平方米以上。據一百齡老人回憶:古時候鹿廠共有六個古窯,分屬鄭、周、郭、蔡、張、曾六家所有,鹿廠因“六廠”而訛為今名。據西南民族學院歷史系教授、中國古陶瓷研究會的唐昌朴等專家考證,會理燒制綠陶釉的歷史始於宋元而盛於明清,沿於民國直至今日,已有近八百年的悠久歷史。

會理綠陶主要的原材料為白泥陶土,以特殊工藝製作,釉色用天然孔雀石碾製成漿再加谷糠灰漿、坯漿製成。經驗豐富的釉工配製出的綠釉,燒成後碧綠、晶瑩,極為光亮。在各種溫度下,可出現墨綠、碧綠以及別稱“青菜綠”等不同色調。因其色呈綠色,獨具特色,自古以來被人們稱為“綠陶”。

會理綠陶特殊的工藝是用陶的原材料(即高溫粘土)製作,用瓷的工藝(即達1200度以上的高溫)成型燒造。一般陶都是低溫燒制,高溫下會熔融。而會理綠陶卻是高溫燒制,達1260度以上,像燒瓷一樣的溫度。它與瓷不同是作胎原材料不同:瓷是瓷土,而它是陶土。這就是會理綠陶的又一特殊之處。會理綠陶都是一次上釉高溫燒成,是緻密燒結,所以它的總氣孔率和吸水率與瓷器一樣都非常低,聲音清脆,屬精陶。而且高溫釉不含鉛,無毒無害、耐高溫、耐酸鹼,所以現在人們對會理綠陶又引申了一層綠色環保之意,‘綠陶’的‘綠’就有了雙重意思。

工藝特色

會理的陶瓷業能逾數百年而興盛不衰,溯其根源在於本地豐富的原材料和獨特的釉色原料,還有歷代能工巧匠的精湛工藝。會理陶瓷資源豐富,盛產優質陶土、高溫粘土、高嶺土、金、銀、銅、鎳等有色礦產釉料和木材、燃煤等。會理的陶釉採用一次上釉高溫(1300℃左右)燒制,形成了主色“綠、紅、黃”的高溫三彩。從歷代墓葬出土的陶瓷器物和窯址挖掘的陶瓷殘片來看,會理陶藝從早期的碗、罐、杯、盤、盆、缸等日常生活用品,逐漸發展到後來的缽、壺、瓶、盂、人物、鳥獸等工藝品。從單純使用土子(二氧化錳)繪製三方紋或二方連續帶圖案,到使用孔雀石(銅礦石)、明珠料、青花料為釉料,燒制綠釉、青花器皿,再發展到後來創造性使用金、銀、銅、鐵、釩、鈦、鈷、錳、鎳等有色金屬礦石為釉料,燒制出翠綠、碧綠、粉藍、鐵紅、黑金沙、雨點、冰花、土黃、板栗等四十餘種釉色,仿古件、飛禽走獸、人物花鳥等三百七十多種美術陶瓷產品。其日常陶瓷用品古樸簡潔,結實耐用,價廉物美;而製作的人物花鳥、瓶、鼎、尊等工藝品因釉色晶瑩光潔,立意渾厚古雅,色澤凝重斑斕,造型優美大方而深受民眾喜愛。

工藝流程

(1)制泥

會理陶的胎料主要產於距縣城約15公里的原會理美術陶廠的後山――白泥山,山上有原生粘土和二次沉積泥,泥料的配製十分靈活,一般按陶器造型的需要選擇以粘土或二次沉積泥為主料,也可將二者混合作為主料,再加入一定比例的泡沙石,助溶劑等配料,再經過洗選、粉碎、過篩、清洗、沉降、壓液、練泥、陳腐。會理泥料的可塑性很大,在成型時需根據器型大小選擇粗或精細泥料。

(2)制坯

會理陶的坯體主要是通過拉坯成型或注漿成型,拉坯成型的傳統會理陶使用的是比較原始的慢速輪制工具。會理常年多風,氣候乾燥且日照時間長,使得注漿成型的效率非常高。當地陶廠和一些陶藝作坊都存有數以萬計的石膏模子。在制坯時要充分考慮到坯子陰乾和燒制後的收縮比,根據不同器型大小需要和泥料的軟硬程度適當進行放尺。除了拉坯成型和注漿成型,還可以通過手工捏製法,盤築法,打泥片,印坯等方式制坯。

(3)修坯

為了使會理陶的表面更加光潔、細膩,便於施釉,需要對其進行修坯。成形後的會理陶坯必須進行乾燥,當坯體有一定的強度時,即當地人稱為“牛皮坯”(坯子的顏色呈現為牛皮紙般的暗黃色),即可開始修坯。

(4)施釉

會理陶施釉之前必須清潔坯體後才可上釉。會理陶常用的施釉方法有浸釉,噴釉,澆釉,刷釉、盪釉等,有時打破常規的施釉方法會得到不少意想不到的特殊效果。會理陶的釉色多以乳濁釉為主,釉漿的覆蓋力很強。在施釉之前要充分了解各種釉色的特點,注意釉色的收縮率和流動性。

(5)燒制

經過成形,乾燥,修坯,施釉後的半成品,必須要經過高溫燒制才為成品。早期會理陶是在依山勢而建的階梯龍窯中燒制,燒窯所用燃料是當地的木柴、松柴等,窯具種類主要有間隔器(支釘,當地人稱為抱母雞籽)、匣缽等。會理美術陶廠於1977年引進推板窯,批量生產工藝陶,但燒制費工費料,且成品率也不高,所以現在通常使用電窯或氣窯。會理陶的燒成溫度在1200~1270℃左右,燒制的溫度根據各種釉色的需要而變化,燒制的時間在8~10個小時。由於當地優質而穩定的胎料、釉料及當地陶工的高超技藝,會理陶得以在氧化氣氛中一次性高溫燒成。成品的收縮率大概在20%。

藝術特點

會理陶屬於民窯生產,生產工藝不受任何束縛,工匠藝人均來自民間,生產隨心所欲,產品多為滿足大眾的日常生活需要,有些產品不免粗糙,但有一股沉穩、古拙的氣息。會理陶的產品就地取材,造價低廉,得以暢銷雲南、四川的很多地區。

會理陶採用高溫無鉛釉彩燒制,釉層玻化,坯體瓷化,屬於日本等國稱為“炻器”的範圍。會理陶的最大特色是其釉料以會理當地的天然礦石為主要發色原料,釉色燒成穩定,光潔度高,釉面效果渾厚素雅,自然純樸。當地豐富的礦產資源,為釉料的配製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

會理陶的釉色自宋末元初發展到現在已有幾百個種類,上千種釉面效果。按色彩來分可歸納出八個釉系,分別是綠釉系、紅釉系、黑釉系、金沙釉系、乳白釉系、黃釉系、花釉系、結晶釉系。

會理陶產業現狀

解放後,在鹿廠鎮古代陶瓷窯廠的廢墟上發展起來的會理美術陶廠(原名“鹿廠陶廠”),距離會理縣城大約15公里,該廠有7條龍窯和1條先進的推板窯,主要生產民用器皿,如碗、盤、杯、罐、缸等日常生活用具,會理美陶廠基於會理古陶瓷的生產改進了製作工藝,創造了更多的器型和釉色種類。但是發展到大躍進時期,由於會理陶的市場需求量大,供不應求,所以為追求單純的經濟效益而捨棄了精細做工,生產工藝的推進停滯不前,發展道路粗獷簡單,導致後來會理美術陶廠的停產,會理陶技藝上沒有傳承,逐漸衰落,現在只有一些零星的民間小作坊還在生產會理陶。
西南邊疆偏安一隅的會理,因其自然地理的優勢和蜀風滇韻的文化浸潤,造就了歷史悠長,工藝獨特,釉色溢彩,內涵深厚的會理陶。會理陶在四川和雲南的陶瓷史上是濃墨重彩的一筆,會理陶藝術和會理陶產業的發展應該得到學術界、藝術界的重視。

參考文獻:
[1] 四川省會理縣誌編纂委員會.會理縣誌[M].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1994.
[2] 唐昌朴.涼山州古陶瓷窯址考察記略[M].四川陶瓷研究編輯組.四川古陶瓷研究二.成都: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4.
[3] 何霞.對會理古陶藝術的分析[J].美術大觀,2009(05).

歷史傳承

會理綠陶的興旺發達不是偶然形成的,有人類生存發展的地方就有陶瓷的生產發展,會理綠陶同樣經歷了漫長的發展歷史。

會理制陶業發展歷史久遠,從漢代開始就有了陶器。現今發掘於會理縣南閣鄉境內雷家山西漢古墓群,面積約4200平方米。在清理髮掘的一座殘墓中出土了70餘件器物,其中陶器30餘件,主要有罐、高足杯、尊形器、紡輪等。紋飾為三角戳印紋、刻畫弦紋、水波紋。可見,從漢代起,會理制陶就有了一定發展。

從考古資料了解到:位於會理縣老街鄉石廠村五組地處長山樑子南坡的碗廠灣瓷窯遺址,總面積9311平方米。在長山樑子的三條山脊上分別建有窯子,窯爐為龍窯。器型有碗、盤、杯、碟、飾件等。經初步確認該窯遺址的燒制應始於南宋晚期,鼎盛於元、明,屬南方龍泉窯系。

會理鹿廠鎮的鹿廠瓷廠以歷史悠久,規模宏大而聞名。《會理州志.山川》(清同治本)即有“白泥山,三十里在鹿廠”的記載。廠後山的白泥山陶土儲量約455萬噸,廠址附近老拱山的孔雀石、沙河鋪的方解石、明星村的白矽石、鳳山營的赤鐵礦以及紅泥、白泥等輔助資源也極其豐足。據舊檔案記:“民國三十八年有陶業48戶,工人127人,年產值48500元”。產品以綠陶為主,年產日用陶器三十餘萬件,產品除供應本地外,還遠銷元謀、永仁、祿勸、西昌、德昌、寧南等地。解放後陶瓷產業得到進一步發展,購置了球磨機、練泥機、壓濾機等機械代替人力畜力,生產效率大為提高,經解放前夕陶瓷專家向建三和四川美術學院師生的技術指導,藝術陶瓷產品質量有大幅度提高,1982年,鹿廠瓷廠產品獲省旅遊產品金、銀牌。1984年獲國家輕工部和四川省政府優質產品獎,時任省長蔣明寬為瓷廠題詞“雄居世界”四字以資鼓勵。四川畫報、民族畫報、四川日報等各大媒體均對瓷廠的工藝美陶作了專門報導。至1985年,鹿廠瓷廠年產陶瓷157萬件,產值58萬元,其中工藝陶產值18萬元,產品銷往省內外,並漂洋過海,遠銷國際市場。

1958年,會理縣政府在原陶瓷專家向建三創辦的華寧瓷廠基礎上創辦益門瓷廠,將名為陶瓷生產合作社的原鹿廠瓷廠作為車間併入,發展成為擁有三個生產基地,5個車間,740名職工的規模,後因故解體,鹿廠瓷廠回復為集體所有制並更名會理縣美術陶瓷廠。此外,會理農村還有生產粗陶等季節性副業的傳統手工藝,土法燒制缸、壇、缽、罐、砂鍋等數十種,其釉色棕黃,也有無釉原色土黃陶,造型古老原始,近似出土文物。

古往今來綠陶一直沿用天然礦物作釉、原料,其中還加入植物灰等成份,經高溫燒造後緻密度高、聲音清脆、無鉛無毒、耐酸鹼,各種金屬氧化物在高溫下呈色、混熔、結晶,富於變化,可謂“入窯一色,出爐萬彩”。

今後發展

時至今日,由於時代的變遷,人們審美觀的改變,那些白胎彩繪的精美細瓷充斥市場,古樸雅致的會理綠陶產品已很難在市面上看到,那些凝重的質樸的造型已逐漸淡出了人們的生活。近年來,在原瓷廠技師韓進富等陶藝師鍥而不捨的努力下,會理綠釉美術陶逐漸開始恢復了生產研製並走向市場。作為中國陶瓷史上的一朵奇葩,會理綠釉以它奇特雄渾的造型,無毒不含鉛的絢麗色彩,爐火純青的燒制工藝,以及蘊涵豐富的深厚文化而又開始深受行家青睞,並作為會理旅遊文化的精品為當今大眾重新認識接受,歷史悠久的會理陶瓷,必將會發揚光大,重塑輝煌。

於2009年7月會理《綠釉陶瓷品製作技藝》被列入四川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同年韓進富被命名為該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經傳承人韓進富、韓春寅父子多年苦心研究,恢復創燒出我國宋、元、明、清各代失傳的名貴釉種有:梅子青、石榴紅、天目釉、天青釉、金絲兔毫、晶鑫玳瑁、紫金砂、窯變山彩等八大釉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