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葉山螞蝗

綠葉山螞蝗

綠葉山螞蝗,原產中美洲和南美洲北部。多年生草本植物,主根入土較深,側根發達。在南亞熱帶的廣西南寧地區,12月中旬仍在開花,翌年元月份種子成熟。枝葉柔嫩多汁,分枝期鮮草含水量達83.93%。無異味,因莖枝密生茸毛,對適口性略有影響。幼嫩時,馬,牛、羊,豬,鵝等均喜食。播種前施有機肥15千克/公頃,過磷酸鈣375~750千克/公頃,耕耙均勻。春、秋均可播種。條播行距30~40厘米,每公頃播種量7.5~11.25千克。也可人工撒播或飛播,與禾本科牧草混種效果也好。苗期生長慢,易受雜草危害,注意除草,並及時灌水,保證苗期生長茁壯。

來源與分布

綠葉山螞蝗原產中美洲南美洲北部。澳大利亞引入後做為沿海地區 改良草地的重要牧草之一。我國70年代從澳大利亞引入,在廣西、廣東、福建等省區均已引種,表

現良好。

牧草形態

多年生草本植物,主根入土較深,側根發達。莖粗壯,匍匐蔓生或纏繞,密生茸毛。主莖呈綠色至微紅棕色,長1.3~8米,直徑5~8毫米,莖節著地即生根,向上生出新枝.三出複葉,小葉橢圓形,綠色,葉面有微紅棕色或紫紅色斑點。成齡株葉片長7.5~12.5厘米,寬5~7.5厘米。總狀花序,淡紫或粉紅色。果彎曲,每莢含6~10粒腎形種子,種子長2毫米,寬1.5毫米。千粒重1.3克。

牧草特性

在南亞熱帶的廣西南寧地區,12月中旬仍在開花,翌年元月份種子成熟。在無霜凍地區,四季“常綠”,但以春、秋二季生長最旺盛。夏季高溫季節產草量降低。綠葉山螞蝗以種子繁殖為主,也可採用插條繁殖。種子產量較高,每公頃產種子150~375千克,成熟好的種子,發芽率達90%以上。莢果成熟不一致,如不及時採收,往往先成熟的莢果斷裂,種子脫落,影響種子產量。一般在種子有50%達到成熟時即可刈割,曬乾脫粒,用老莖扦插成活率也很高。插枝後,必須保持土壤濕潤。用扦插建植草地雖然生長快,產草量高,但費工費時。不如用種子繁殖簡便。綠葉山螞蝗再生性比較強,在南寧地區每年刈割2~3次。由於生長點在葉腋,刈割時留茬不能太低,一般留茬20~30厘米為好,如留茬低於5厘米,該草則逐漸衰退並從草群中消失。建植後的綠葉山螞蝗草地,對雜草的競爭力很強,雜草幾乎全部受抑制。與狗尾草(Setaria viridis)、青綠黍(Panicum maximum var.Riehoglume)、俯仰馬唐(Digitaria decumbens)、毛花雀稗(Paspalum dilatatum)、大黍(Panicum maximum)、寬葉雀稗(Paspalum wettsteinii)、大翼豆(maeroptilium atropurpureum)混播生長良好。綠葉山螞蝗為熱帶牧草,喜溫熱濕潤的氣候。最適宜在年降水量890~1270毫米的中亞熱帶以南的沿海地區生長。它適應的土壤範圍很廣,從砂土到粘壤土都能生長,但在板結,堅實,通氣不良的重粘土上生長發育不良,在腐殖質土和砂壤土上生長發育最好,適應的土壤pH值4.5~7.5,pH值為5.5~6.5發育最好。不耐嚴寒,生長溫度的低限為15℃,在此溫度以下,僅能維持生命,或地上部分枯死。一般輕霜嫩枝葉受凍害,重霜可使地上部乾枯。喜光照,為短日照植物。但也耐蔭蔽,在高禾草的遮蔭下能正常生長發育。與禾本科牧草混播,可建成高效益人工草場。綠葉山螞蝗能耐水漬和排水不良的土壤,不耐乾旱,夏季高溫,往往受溫度影響停止生長,在旱季易萎蔫。綠葉山螞蝗對磷肥敏感,施磷肥可顯著增加產量。根系發達,根瘤多。

飼用價值及利用技術

枝葉柔嫩多汁,分枝期鮮草含水量達83.93%。無異味,因莖枝密生茸毛,對適口性略有影響。幼嫩時,馬,牛、羊,豬,鵝等均喜食。成株的莖葉馬、牛採食。結實後,纖維素增加,適口性下降。綜合評價為良等飼用植物。綠葉山螞蝗的營養成分含量相當高。生長地區不同,其化學成分綠葉山螞蝗所含的微量元素也較豐富,其中的銅,鐵含量在豆科牧草中是比較高的,但硒的含量較少。綠葉山螞蝗的總能和對豬、雞、牛、羊的消化能、代謝能、淨能及可消化蛋白質都比較高,與紫花苜蓿接近。綠葉山螞蝗株叢大,葉量多,一年可刈割2~3次,除播種當年產量稍低外,每公頃產鮮草60t以上。刈制乾草宜在花前進行。以獲種子應在莢果黃褐時及時採收,過晚易落粒。也可做放牧草地,但不耐重牧。

栽培技術

播種前施有機肥15千克/公頃,過磷酸鈣375~750千克/公頃,耕耙均勻。春、秋均可播種。條播行距30~40厘米,每公頃播種量7.5~11.25千克。也可人工撒播或飛播,與禾本科牧草混種效果也好。苗期生長慢,易受雜草危害,注意除草,並及時灌水,保證苗期生長茁壯。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