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氣

經氣

經氣泛指在經脈中運行的“氣”,亦即指經脈的主要功能。

(圖)經氣經氣

經氣泛指在經脈中運行的“氣”,亦即指經脈的主要功能(如《素問·陰陽別論》:“淖(nao 鬧)則剛柔不和,經氣乃絕。”。 代表人體內的“ 真氣”或“正氣”,指人體的正常生活能力與防禦疾病的能力,也是和作為致病病原的“邪氣”相對立的一個名稱(如《素問·離合真邪論》:“ 真氣者,經氣也”)。

經氣介紹

經絡不論它像什麼,實際上它就是某種通道,而在經絡中川流不息的就是經氣,經氣者,經中之氣也。我們將《黃帝內經》中關於經氣的論述,再加上我們合理的推論,將經氣的構成匯集如下:

經氣(圖)經氣

《黃帝內經》中在經氣的論述里沒有神這個概念,但從我們構建的新理論框架中,卻必然會推導出“經氣含神”這個結論。我們在此前論述氣時,已經闡述了這樣做的理由。

經絡的本體是經氣

經絡與氣血的關係
《靈樞.邪氣藏府病形》中記載:“黃帝曰:刺之有道乎?岐伯答曰:刺此者,必中氣穴,中氣穴則針游於巷。”《靈樞.九針十二原》中記載:“刺之要,氣至而有效。”又云:“經脈十二,絡脈十五,凡二十七氣以上下。”都說明其對經絡的描畫即是經氣的運行路線,經絡的本體是經氣。而《靈樞.五音五味》云:“夫人之常數,太陽常多血少氣,少陽常多氣少血,陽明常多血多氣,厥陰常多氣少血,少陰常多血少氣,太陰常多血少氣,此天之常數也。”這一論述似乎正支持了現代人關於“經絡是氣血運動的通道”的論點,然而,仔細考察一下便會發現其似是而非之處。上文已經指出,經絡不可能是一“通道”,這裡重點談談經絡與氣血的關係。此處的氣血不同於一般意義上的氣血,並非指經絡之中既有氣的循行,又有血的循行。《太素.任脈》中楊上善注道:“手足少陰太陽多血少氣,以陰多陽少也。手足厥陰少陽多氣少血,以陽多陰少也。手足太陰陽明多血氣,以陰陽俱多故也。”《靈樞集注.五音五味》中張志聰注道:“此復論人道之歸於天道也。青、黃、赤、白、黑,五音五行之色也。赤主夏而黃主長夏,故黃赤者多熱氣,熱氣者陽氣也。青主春而白主秋,故青白者少熱氣也。黑主冬令之水,而陽氣深藏,故多血而少氣也。三陰三陽者,乃天之六氣,亦合於四時。”二人均以陰陽釋氣血,是很有見地的。
我們認為,要對經絡氣血多少的描述進行正確的理解,就必須對中醫理論中的“氣”有正確的理解。在中醫理論中,氣的含義是人體生命運動的外在表象,不是具體的物質。(這一點將在下文“經氣是人體生命活動之象”中作詳細論述。)而人體生命運動又具有多重特性,包括如精、津、血、脈、營、衛等各方面的生命活動,故《靈樞.決氣》中黃帝曰:“余聞人有精、氣、津、液、血、脈,余意以為一氣耳。”在《靈樞.營衛生會》中又有“營衛者,精氣也,血者,神氣也,故血之與氣,異名同類焉。”即精、氣、津、液、血、脈及營、衛等都是氣之下的範疇,這些名詞在中醫學中絕不僅僅是一個個的實體名稱,它們還代表了生命活動的一定形式或狀態,其外在表象也是氣。這樣就不難理解經絡之氣作為人體生命活動之象,在不同的區域體現著不同的藏腑的運動,故有陰陽特性的不同,即上面所說的氣血多少的不同,而決非指經絡之中既有氣的運行又有血運行。

營衛之氣的運行形成了經絡
要正確理解經絡,就必須正確理解營衛之氣。目前中醫基礎理論中認為營氣是“行於脈中之氣”,並且,“與血可分不可離,故常常‘營血’並稱。”卻又認為“營氣在脈中運行的具體路線是:營出中焦→手太陰肺經→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也即:既認為營氣行於脈中,又認為其在脈中運行的路線是經絡路線,這顯然有些前後矛盾。並認為衛氣是“運行於脈外之氣”,卻也能隨營氣運行,“只不過營在脈中走,衛在脈外行而已”。[1]我們認為這樣的理解有些不妥。張志聰早在《靈樞集注.營衛生會》卷二中就指出:“夫經言營行脈中,衛行脈外者,論營衛二氣分陰陽清濁之道路也。……陰陽之道,通變無窮。千古而下,皆凝於營行脈中,衛行脈外之句,而不會通於全經,以至聖經大意蒙昧久矣。”營氣可以行於脈中,衛氣可以行於脈外,但營衛之氣也可以按經絡運行。根據《靈樞.營氣》記載“營氣之道,內谷為寶,谷入於胃,乃傳之肺,流溢於中,布散於外;精專者,行於經隨,常營無己,終而復始,是謂天地之紀。”又對營氣的循行描述為:“故氣從太陰出,注手陽明,上行注足陽明,下行至跗上,注大指間,與太陰合……”說明營氣沿十二經絡依次流注,運行不息。不但如此,《靈樞》還指出衛氣的循行也遵循十二經。《靈樞.衛氣行》對衛氣循行描述為:“目張則氣上行於頭,循項下足太陽,循背下至小指之端。其散者,別於目銳眥,下手太陽,下至手小指之間外側,其散者,別於目銳眥,下足少陽,注小指次指之間……”由此不難看出,營衛之氣的循行路線即是經絡路線,按經絡運行的營衛之氣即是經絡之氣。

(圖)經氣經氣

經氣是人體生命活動之象
對於經氣的理解應先從古典哲學中的氣談起。氣是“中國先民們對於自然界雲煙等的直接觀察,或對人自身的噓吸等的直接經驗,是象形的直覺思維。”[2]當氣的觀念被引入中國哲學後,便失去其具體的意義,變得抽象起來。《管子.內業》中對氣作了以下描述:“是故此氣,杲乎如登於天,杳乎如入於淵,淖乎如在於海,卒乎如在於山。是故此氣也,不可止以力,而可安以德;不可呼以聲,而可迎以意。”說明氣代表的是事物無所不在、微妙至極的運動變化,且“不可止以力”,“不可呼以聲”,即非有形實體。《莊子》則將氣與形區分開來,他說“氣變而有形,形變而有生”。中國古人對世界的認識重在對運動變化的把握,事物的這種永恆而又微妙的運動反映在人腦中,便形成了一個綜合的象。所以,古人是取氣之象來描述世界萬物永恆運動的特性的,這時的氣已經脫離了物質的含義,而只有指象的意義了。
《素問.五運行大論》云:“天地陰陽者,不以數推,以象之謂也。”當氣這一名詞被引入中醫學之時,同陰陽、五行一樣,僅是取其象的意義。《靈樞.決氣》中岐伯在解釋氣的含義時說“上焦開發,宣五穀味,熏膚、充身、澤毛,若霧露之溉,是謂氣”,更為我們描繪出了人體生命運動的生動畫面,而不見絲毫形質可言。而經氣只不過是人體之氣的一種,它同臟腑之氣、營衛之氣等有內涵上的相交之處,但它們是從不同角度來反映人體生命活動的。經氣是從廣泛聯繫,循環運動這一角度表現了人體內部的生命活動,反映人體生命活動的某些特徵,因而是這一角度上的人體生命運動之象。
綜上所述,經絡不是一個物質系統,它的本體應是不斷運行著的經氣,古人所描畫的經絡循行路線只不過是經氣所表現出的運動軌跡,運動軌跡是不具有實體性的,是經氣的屬性。

結論
由以上的論述可知,當我們用現代的方法來研究經絡時,不能認為經絡的循行路線即是經絡,否則無異於以指代月。對經絡的研究應將注意力放在其本體——經氣上。而在中醫學,經氣又是人體生命活動綜合之象。用現代方法研究經絡就必須聚焦於這一表象所蘊涵的物質運動。

經氣主治

六經六氣.各有所從所主之不同.必明.此而後知氣化之理.若西洋醫.既不知此.則亦不必與辦也.

少陽太陰從本.少陰太陽從本從標.陽明厥陰不從標本.從乎中也.

此言六經氣化.或以臟腑本氣之陰陽.為主或以經脈標氣之.陰陽為主或以中見之氣化為主.各有性情之.不同也陳修園傷寒論注.引張景岳之論曰.少陽太陰從本者.以少陽本火而標陽.太陰本濕而標陰.標本同氣.故當從本.然少陽太陰.亦有中氣.而不從中者.以少陽之中.厥陰木也.木火同氣.木從火化矣.太陰之中陽明金也.土金相生.燥從濕化矣.故不從中也.少陰太陽從本從標者.以少陰本熱而標陰.太陽本寒而標陽.標本異氣故或從本或從標而主治須審也.然少陰太陽.亦有中氣.而不從者.以少陰之中.太陽水也.太陽之中.少陰火也.同於本則異於標同於標則異於本故皆不從中氣也.至若陽明厥陰.不從標本從乎中者.以陽明之中.太陰濕土也.亦以燥從濕化矣.厥陰之中.少陽相火也.亦以木從火化矣.故陽明厥陰不從標本而從中氣也.要之五行之氣.以木遇火.則從火化.以金遇土.則從濕化.總不離乎水.流濕火就燥同氣相求之義耳.此注甚明.知此.而後知邪正之盛負.表里之傳變也.

太陽為開.陽明為闔.少陽為樞太陰為開厥陰為闔少陰為樞

開之過.陽明胃經.主納水谷化精汁灑行五臟六俯.化糟粕.傳入大腸小腸.其氣化主於內行.下達故陽明主闔.凡是嘔逆自汗等.皆陽明不能主闔之過.少陽三焦.內主膈膜.外主腠理.內外出.入之氣均從腠理.往來故有邪在腠理.則寒熱往來.太陽之氣不得外達諸證.上下往來之氣.均從膈膜行走故有結胸陷胸.邪欲入胃則嘔.甚則嘔吐不止諸證.凡此皆少陽不能司其.轉樞之過也.太陰為開者.手太陰肺.主布散.足太陰脾主營運.凡血脈之周流.津液.之四達皆太陰司之.故曰太陰為開也.厥陰為闔者.足厥陰肝經.主藏下焦之陰氣.使血脈.潛而精不泄手厥陰心包絡.主藏上焦之陰氣.使陰血斂.而火不作故曰厥陰為闔也.少陰為樞者手少陰心經.內合包絡下.生脾土.故能為二經之轉樞足.少陰腎經.上濟肺金.下生肝木.亦能為二經之轉樞也.此數者.為審證施治之大關鍵.不可不詳究也.內經此數條.言人身氣化最精.中國注傷寒者.尚有人知.西洋醫法.從無論者.故論形雖精.而論治轉粗耳.張隱陳修園注傷寒

經氣的消耗

《黃帝內經》中有大量關於氣、經氣的論述,但卻很少見氣與經氣消耗的論述。從邏輯上講,任何一個系統要想存在下去,都必須消耗一定數量的能源。第二生理系統在運行當中,也必定會消耗掉大量的能量,而這種能源就是氣。我們根據《內經》的理論,將經氣的消耗作一番整理。

首先我們必須確定,經氣的耗散指的是第二生理系統中後天之精和先天之精的消耗,它們都是原材料,當製造為成品被使用時,就耗散掉了。有以下幾種情況可以耗散掉這些寶貴的原材料——精。

第一、先天之精在人體十歲以後就以一個固定的速率在耗散,在理論上設計上,它可以耗散到人的天年,即120多歲,先天之精的耗散過程就是人體的衰老過程。可惜的是,這種先天之精是不可彌補的,我們只有眼睜睜看著消耗殆盡。但這也符合宇宙的法則,先天之精如果能彌補,我們就會不死,或者精神生命不死亡,這在哲學上是說不通的。

第二、當後天之精變成赤精(血)、津、液時,它就會不斷被人體所利用,轉變成一種生命力,並在這個過程中被消耗掉了。

第三、後天之精可以變成衛氣,它環繞經絡之外,時刻與外侵的邪氣戰鬥著,在戰鬥中自然會消耗一部分衛氣。

第四、當後天之精變為營氣時,它有滋養第二生理系統的功能,也有滋養人類肉體的功能,如同水在灌溉農田時被消耗掉了。

第五、不論是先天之精,還是後天之精,它們都可轉變為熱能,尤其是先天之精——陽氣,不斷將自己燃燒,溫暖著藏象系統與肉體。

這就是最常見到的經氣幾種消耗途徑,可能還有其它的途徑。經氣不斷消耗,就需要不斷地進行補充,當補充與消耗不成正比時,第二生理系統就會失去平衡,最終會以肉體疾病的方法表現出來。

相關資料

[1] 中醫外治法 http://www.cqvip.com/qk/94206X/200703/24072298.html
[2] 中醫學論文 http://www.cngr.cn/article/61/388/2006/2006071938928.shtml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