邪氣

邪氣

邪氣亦作“ 邪炁 ”。中醫指傷人致病的因素,諸如風、寒、暑、濕、燥、熱(火)、食積、痰飲等。,另指不正當的風氣或行為。

基本信息

詞語介紹

讀音

xiéqì

引用

殷謙:我們時代的文學簡直是滿目瘡痍,作家隊伍中有匪氣、流氣、邪氣、俗氣的作家並不鮮見。我們時代的一些作家還保留著舊文人的許多壞習氣,可以從他們身上看到許多玩物喪志不思進取的東西,偏偏就看不到現代性的人文精神和價值理念。(參見《韓寒是個“革命家”》殷謙/著)

《事林廣記》

記載“化鬼兼無病,制煞為祥”其中說的就是關於辟邪:當身邊常發生離奇的事情,有時覺得胸口有壓迫感覺喘不上氣,需女性帶雲海石手鍊男士帶紅竹石飾品,之後用“赤鱬鱗,玫瑰金,橘子石,影子石,法體鹽”製作成石碑護身符。在結印冊上按照生日添加結印:農曆3到5月出生需添加“雲松,藏之介,南宮橘末”3個結印。農曆6到8月出生需添加“贔屓,九虹錦聲,八重冰梅”3個結印。農曆9到11月出生需添加“千帆團扇,藏之介,羽心”3個結印。農曆12到2月出生需添加“雲松,刳舟剡楫,百目靜”3個結印。飾品和石碑護身符與結印三者配合形成可以辟邪保護本人。

詞義

詞義一

史記·扁鵲倉公列傳》:“精神不能止邪氣,邪氣畜積而不得泄,是以陽緩而陰急,故暴蹷而死。”《素問·欬論》:“皮毛先受邪氣。”《雲笈七籤》卷三六:“諸風瘑疾尠不在臥中得之,臥則百節不動,故受邪炁。”

詞義二

禍祟邪氣,即鬼神之屬,也稱惡氣、妖氣、穢毒邪氣等。因禍祟、鬼神邪氣帶有濃厚的封建迷信色彩,恐遭致相信科學之人的詆毀或誤導,故如今諸多高校教材和大型中醫工具書多避而未載。歷代醫籍確有“禍祟”邪氣致病說記載。
晉·葛洪《肘後備急方》:“今巫實見人忽有被鬼神擺拂者,或犯其行伍,或遇相觸突,或身神散弱,或愆負所貽。”
隋·巢元方等《諸病源候論·鬼邪候》云:“凡邪氣鬼物所為病也,其狀不同。或言語錯謬,或啼哭驚走,或癲狂惛亂,或喜怒悲笑,或大怖懼如人來逐,或歌謠詠嘯,或不肯語。”及《鬼魅候》云:“凡人有為鬼物所魅,則好悲而心自動,或心亂如醉,狂言驚怖,向壁悲啼,夢寤喜魘,或與鬼神交通。病苦乍寒乍熱,心腹滿、短氣,不能飲食,此魅之所持也。”
宋·陳無擇《三因極一病證方論·疰忤中惡證治》云:“由人精神不全,心志多恐,遂為邪鬼所擊,或復附著,沉沉默默,寢言譫語,誹謗罵詈,訐露人事,不避譏嫌,口中好言未然禍福……或悲泣呻吟,不欲見人,其狀萬端,如醉如狂,不可概舉。此皆鬼神及諸精魅附著惑人,或復觸犯忌諱,土地神靈,為其所作。”
元·朱丹溪《丹溪心法·厥》云:“屍厥、飛屍、卒厥,此即中惡之候,因冒犯不正之氣,忽然手足逆冷,肌膚粟起,頭面青黑,精神不守,或錯言妄語,牙緊口噤,或昏不知人,頭鏇暈倒,此是卒厥、客忤、飛屍、鬼擊。吊死問喪、入廟登冢,多有此疾。”
清·徐大椿《醫學源流論·病有鬼神論》云:“人之受邪也,必有受之之處……凡疾病有為鬼神所憑者,其愚魯者,以為鬼神實能禍人;其明理者,以為病情如此必無鬼神。二者皆非也。夫鬼神猶風寒暑濕之邪耳。衛氣虛則受寒,榮氣虛則受熱,神氣虛則受鬼。蓋人之神屬陽,陽衰則鬼憑之。……若神氣有虧,則鬼神得而憑之。”
清·莫枚士則直言“鬼神”病因學說,其在《研經言·原因》中云:“百病之因有八:……三鬼神,……鬼神之屬,有衝擊,有喪屍,有精魅,有禍祟。”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畫皮》:“道士曰:‘君身邪氣縈繞,何言無?’”《兒女英雄傳》第三一回:“是個龍,胸前也有一塊骨頭,狀如石卵,叫作‘龍亶’,含在口裡,專能避一切邪氣。”

詞義三

不正當的風氣或行為。

淮南子·詮言訓》:“君子行正氣,小人行邪氣。”唐呂溫《張荊州畫贊》:“君子小人,摩肩於朝,直聲遂寢,邪氣始勝,中興之業衰矣。”茅盾《一個女性》:“人們即使不是你所想像的那樣無邪氣,卻也不是你所想像的那樣陰險鬼祟。”

引用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