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內鏡逆行胰膽管造影

經內鏡逆行胰膽管造影(ERCP) ,是目前微創治療膽胰疾病的主要手段之一,是將內鏡經口插入十二指腸降部,經十二指腸乳頭導入專用器械進入膽管或者胰管內,在X線透視下注射造影劑造影、導入子內鏡/超聲探頭觀察、進行脫落細胞/組織收集等操作,完成對膽、胰疾病的診斷,並在診斷基礎之上實施相應介入治療的總稱。此外,對乳頭病變還可活檢幫助診斷。對於一些膽管疾病如膽管結石、膽管狹窄,在內鏡下可以進行相應治療。這項技術於1968 年由McCune等首次報導,標誌著診斷ERCP技術的誕生。1974年日本學者Kawai及德國Classen教授等相繼報導了內鏡下十二指腸乳頭括約肌切開術用於治療膽總管結石,標誌著治療性ERCP的開端。這項技術在80年代末傳入我國,並在國內少數大醫院開展。經過幾十年的不斷發展,並隨著科技的進步、內鏡操作技術的提高和器械設備的更新,目前ERCP技術已從一種診斷性技術發展為膽管、胰腺疾病微創治療的重要技術之一,被譽為“二十世紀微創外科的典範”。

基本信息

檢查前準備

1.簽署知情同意書

ERCP是有風險的複雜內鏡操作,操作前應向患者告知ERCP的必要性,擬採用的診療方案和效果;術中和術後可能發生的併發症,取得患者及其親屬同意後方可進行。

2.飲食和藥物

上午檢查者前日晚餐後禁食,下午檢查者,早晨少量流質(空腹6小時以上),可不必停用必需的口服藥(如降壓藥、抗心律失常藥等)。

3.必要的術前準備

(1)過敏體質者應行碘過敏試驗、抗生素過敏試驗。

(2)血常規、血型、血澱粉酶、肝腎功能、血糖,以及心電圖、胸腹X線片、腹部超聲等必要的常規檢查。

(3)凝血功能異常者術前給予糾正,長期服用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藥物者術前應停藥1周以上,服用華法林者應改用低分子肝素或普通肝素。

(4)去除患者身上影響造影的金屬物品或衣物。

(5)右上肢前臂建立靜脈通路。

(6)對膽道感染或膽道梗阻有感染風險的患者建議用廣一譜抗生素。

4.鎮靜與麻醉

(1)鎮靜/麻醉:由麻醉醫師術前評估患者情況,並準備所需藥品(常用鎮靜/麻醉藥品有丙泊酚、芬太尼、咪達哇侖等)、由麻醉醫師具體掌握和實施,術中監測患者血氧飽和度、心電、血壓及呼吸等指標。咽部麻醉與胃鏡檢查相同,術中可以根據情況予以解痙藥。

5.體位

患者採取俯臥位或半俯臥位有脊柱彎曲或狀態不佳的患者急診操作也可採取左側臥位。

適應證

凡膽胰疾病及疑有膽胰疾病均屬ERCP 適應證。一般多在B 型超聲檢查或者腹部CT、MRCP之後,根據提示的病變確定有無檢查指征。如疑有膽道系統結石、腫瘤、梗阻性黃疸、炎症性狹窄、慢性胰腺炎、胰腺癌以及壺腹區病變等均適於ERCP 檢查。

禁忌證

1.對碘劑過敏,無法進行造影檢查者。

2.嚴重病例、心肺功能不全不能耐受內鏡檢查者。

3.精神異常或極不合作者。

4.急性膽道感染、急性胰腺炎或慢性胰腺炎急性發作(結石嵌頓所致急性胰腺炎不屬檢查禁忌)。

5.上消化道梗阻無法插鏡。

6.患有嚴重凝血機制障礙及出血性疾病患者。

臨床意義

ERCP是一種微創介入治療方法,伴隨ERCP技術、十二指腸鏡及相關配套設備不斷改進,治療技術日趨成熟。十二指腸鏡治療膽總管結石具有微創、病人痛苦小、併發症少及死亡率低、恢復快、全身麻醉不需插管、安全、有效、簡便、併發症少等優點,同時保持膽管系統的完整性及生理功能。目前已成為治療膽總管結石的首選方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