絨毛仙人球

【出處】始載於《新華本草綱要》。 【原形態】莖短圓柱形,高10-30cm。 【功能主治】散積消滯。

絨毛仙人球

【出處】始載於《新華本草綱要》。
【拼音】 Rónɡ Xiān Rén Qiú
【來源】藥材基源:為仙人掌科植物絨仙人球的莖。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Mammilaria rhodantha Link et Otto
採收和儲藏:全年均可采,洗淨,去皮、刺,鮮用或曬乾。
【原形態】莖短圓柱形,高10-30cm。直立,深綠色,密生瘤突。瘤突圓柱狀,有時向先端漸變細,長3-5mm,當刺破時無乳汁流出;瘤突密生白色短絨毛和多數針刺。緣刺15-20,細針狀,長5-10mm;中刺4-7,比緣刺粗得多,長10-25mm;刺幼時白色至淡黃色,老時漸變紅褐色至褐色。花近頂生,從瘤突的腋部長出,淡紫紅色或玫瑰色,長約2cm,內面的花被片線形,有時開展,具尖頭;花絲紅色;枝頭裂片4-5,玫瑰色。果實圓柱形,長2.5 cm,淡紫色或紅色。種子淺褐色。
【生境分布】分布於廣西。南方溫室有栽培。
【性味】甘;性涼
【歸經】胃;脾經
【功能主治】散積消滯。主消化不良;飲食積滯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5~15g。
【各家論述】《新華本草綱要》:莖:味甘、滑,性涼。有散積消滯的功效。
【摘錄】《中華本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