紹興戲

【注音】:shào xìng xì
【釋義】:1.即越劇。舊稱的篤班小歌班或紹興文戲。流行於浙江﹑上海及江蘇﹑江西﹑安徽等地。 2.辛亥革命前後用為紹劇之俗稱。參見"紹劇"。
【紹興戲話外】
提起紹劇,您一定會想到演《三打白骨精》的六齡童和小六齡童,那是正宗的紹興大班。可要提起越劇,江浙一帶和上海等地也叫紹興戲。為什麼有兩種紹興戲呢?原來,越劇的老家是紹興的嵊縣,紹劇也是紹興的地方戲,所以都可以叫紹興戲。只不過紹劇是四百多年的老劇種,越劇還不足百年,紹劇源於餘姚腔、弋陽腔和崑腔、亂彈,曲調以二凡、三五七和陽路為主,劇目以《龍虎鬥》、《千秋鑒》等大戲和目連戲為主。而越劇是當地的“落地唱書”等鄉間坐唱的小調發展而來,自然不敢稱為紹劇,先是用伴奏的“的篤鼓”起名“的篤班”,進入上海後,為與紹劇相區別,又起名紹興文戲,因紹興一帶乃是春秋時期越國的屬地,所以,在1938年起正式命名為越劇。
越劇又稱女子越劇,因為越劇的生、旦、淨、醜各行當角色都由女演員扮演,尤其是越劇的女小生,風流倜儻、瀟灑清秀,很適合江浙等地觀眾的口味。使本來創立越劇,並在上海等地風靡一時的男演員反而被擠出了越劇舞台。女子越劇的發展很快,相繼排出了《梁祝》、《碧玉簪》、《三看御妹》、《紅樓夢》、《追魚》、《何文秀》等一大批膾炙人口、久演不衰的看家戲。湧現了姚水娟、袁雪芬、尹桂芳、竺水招、范瑞娟、王文娟、陸錦花、呂瑞英、金采鳳、徐玉蘭、傅全香、戚雅仙等一大批優秀的表演藝術家。留下了“寶玉哭靈”、“三蓋衣”、“十八相送”、“何文秀算卦”等優美唱腔。近幾年,浙江省小百花劇團演出的《五女拜壽》等,又推出了茅威濤等後起之秀。儘管這個劇種不足百年,卻以其特有的輕柔、華麗、文雅、清秀的藝術風格而成為遍及全國20幾個省市的大劇種。
作為母體文化的紹興戲與魯迅存在著互動關係.一方面,豐富多彩的紹興戲對魯迅的思想與藝術進行了最初的啟蒙與滋養,不僅使魯迅從中承傳著越文化精神,而且使他接受了社會人生的教育,對黑暗的社會現實和底層悲苦的人生狀況有了初步的認知和理解,還使魯迅受到了戲劇教育,積累了戲劇知識,培養了戲劇審美的經驗與情趣,奠定了魯迅賞戲論劇,指導戲劇創作的基礎,同時還對他的創作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另一方面,魯迅對紹興戲十分的鐘愛和關心,既高度評價了它的藝術成就,形成了引領人們走進紹興、了解紹興戲、把握紹興文化的強大內驅力與裹挾力,又對紹興戲存在的不足給予了誠懇的批評,飽含著對保存和發掘這一家鄉文化資源的真摯期待,而且魯迅豐富而偉大的人生與文學作品為紹興戲的創新和發展積聚了先天性與血緣性的營養與資源,為紹興戲的發展作出了獨特的貢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