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說漢初三傑

細說漢初三傑

《細說漢初三傑》,作者是 夏於全 ,由 中國三峽 出版社於 2007 年出版。描述的是性格決定命運,不同的性格造就了不同的命運軌跡;一段撲朔迷離的歷史了為人處世的大學問。撥開歷史的塵埃,解開重重的謎團,卻發現這段歷史是如此的耐人尋味,引人深思……

基本信息

內容提要

細說漢初三傑

韓信之死真的是應了那個“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的典故?究竟是誰向他舉起了屠刀?張良胸有韜略,胸有奇謀,為什麼卻沒有受到劉邦的猜忌,反而自始至終都得到了劉邦的尊重?蕭何受到了劉邦的多次猜忌,為什麼卻一生權傾朝野,名聞天下?本書為您撥開歷史的塵埃,解開重重的謎團,卻發現這段歷史是如此的耐人尋味,引人深思……

編輯推薦

性格決定命運,不同的性格造就了不同的命運軌跡;一段撲朔迷離的歷史了為人處世的大學問。

撥開歷史的塵埃,解開重重的謎團,卻發現這段歷史是如此的耐人尋味,引人深思……

亮煌煌幾頁史書,亂紛紛萬馬逐鹿。雄赳赳一代名將,野茫茫十面埋伏。山埋伏,水埋伏:將軍戰術傳千古。雲埋伏,霧埋伏,功臣末路斷頭顱!疑兵疑陣在何處——

戰場埋伏、官場埋伏、朝廷埋伏、宮廷埋伏……

啊!

帥才不及帝王術

兵書不如聖詔書!

空留下《十面埋伏》古琴譜;

讓後人評述,功過何如?

前言

韓信、張良、蕭何是漢高祖劉邦的開國功臣,他們為西漢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顯赫的名聲,被後人稱為“漢初三傑”。在西漢開國之前,他們都備受器重,但開國之後,結局卻截然不同。準確地講。他們的結局昭示了歷代開國功臣的主流命運。

前人曾如此概括歷代開國功臣的結局:“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這樣的話,既對,也不對。說它對,是因為歷史上確實有很多功勳卓著的開國功臣不得善終,比如韓信、彭越、英布、鄧艾、鍾會、劉基、李善長、徐達、藍玉、李文忠等;說它不對,是因為歷代有很多開國功臣不但得以加官進爵,而且惠及子孫,比如陳平、蕭何、李靖、趙普等。

其實,開國功臣的結局不一定是死路一條,也不一定是飛黃騰達,他們的結局多種多樣,歸結起來主要有三種:一是功高震主,不得善終;二是功成身退,棲隱政壇(或者半官半隱,不問朝中大事,不捲入黨派之爭),安享國家俸祿;三是,成為開國君主的治國能臣,飛黃騰達。而西漢“開國三傑”的結局很好地說明了這一點。

在西漢“開國三傑”中,代表第一種結局的是韓信。韓信的軍事天賦是驚人的。但是他的才能展露之前卻不被人重視,項梁不重視他,項羽看不起他,而劉邦最先也不相信他。可是,一旦給他表現的機會,他就立馬讓人刮目相看。他不是像其他將領那樣通過一次次戰鬥、一次次立功被逐步提拔上去的,他被拜為大將軍前根本沒有帶過兵,也沒有做過中下級將官,完全是因為夏侯嬰、蕭何等人認為他的軍事天賦獨步天下,並促使劉邦拜他為大將。但是,這,絲毫不影響他成就中國古代第一戰將的美名。他不愧是當時獨步天下的軍事天才,任何一支看似沒有戰鬥力的時的軍隊,一到他的手裡,就能很快被他打造成一支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鐵軍”。拜將僅一個多月,他就將進入漢中的那支士氣低落、天天有人逃跑的軍隊變成了一支銳利之師,隨後他“明修棧道,暗度陳倉”,揮師突襲關中,打敗了在當時作戰能力僅次於項羽的雍王章邯,平定了關中地區;其間,他又奉命攻擊韓國,所向披靡,迫使韓王鄭昌投降,將韓國納入劉邦的勢力範圍;魏王豹背叛劉邦,他又率部進擊魏國,以聲東擊西的戰術偷渡夏陽,奇襲安邑,生俘魏王豹,使魏國重新歸順劉邦;爾後,又北攻代國,擒殺代相夏說,全部占領代地;緊接著他揮師東下井陘,背水列陣,僅用一個上午的時間,就以兩萬多臨時招募起來的人馬打敗了陳余率領的20萬趙國精銳部隊,斬殺陳余,俘獲趙王歇,平定趙國全境;接著又陳兵燕趙邊境,先聲奪人,不戰而降燕國。此後,劉邦以無賴的手段在修武奪取了他的兵權,另讓他組織一支游勇散兵去攻打強大的齊國,結果他用了不到三個月的時間就攻下齊國七十餘城,平定齊國全境,並大敗援救齊國的20萬楚軍精銳之師,斬殺猛將龍且。此時的韓信威名震動天下,舉手投足之間就能左右天下格局的走勢。最後,他又在垓下指揮劉邦大軍,用“十面埋伏”和“四面楚歌”徹底擊敗項羽,迫使項羽因為“無顏見江東父老”而自殺身亡。縱觀中國古代將領,在短短三五年間立下如此顯赫戰功的,在韓信之前沒有一人,在他之後也罕有其人。因此,韓信對於漢王朝的建立可謂功莫大焉,正如司馬光所說:“漢之所以得天下,大抵皆韓信之功也。”儘管韓信為漢朝的建立立下了蓋世功勞,但劉邦對他並不感恩戴德,而且對他很不放心,最後毫不猶豫地向他舉起了屠刀(當然,執行者是呂后,背黑鍋的是蕭何)。這是為什麼呢?是因為韓信對劉邦不夠忠心嗎?不是,如果韓信不忠於劉邦,那么他早就採納蒯通的建議,與楚漢三分天下、自立為王了,天下最後是姓劉還是姓韓還未可知。因此,韓信之所以不得善終,問題的關鍵不在於韓信,而在於劉邦。在皇權專制社會,皇權至高無上,它不僅是一種神聖的象徵,而且要求皇權的所有者對文武百官有足夠的控制力。

劉邦之所以要殺韓信,並不在於韓信對他是否忠誠,而在於韓信功高震主、武略蓋世,使他無法駕馭。在劉邦看來,一個項羽就讓他頭疼了五年,讓他屢戰屢敗,最後還是韓信幫他打敗了項羽,如果韓信要造反,那么天下誰又是韓信的對手呢?就算韓信不反,自己勉強能駕馭他,但自己死後,那個生性懦弱的劉盈能駕馭他嗎?一個獨裁者只要有了這樣的想法,那么那些功高震主、武略蓋世的開國元勛還能得到善終么?韓信是如此,後來的徐達、李文忠也是如此。這就是第一種人的悲劇所在,他們必須以悲劇收場。

代表開國功臣第二種結局的人是張良。張良胸有韜略、腹有奇謀,他的長處不在於帶兵,而在於出謀劃策,用我們今天的話來說,他是高級參謀人員。如果說韓信是漢軍的前敵總指揮,那么張良就是漢軍的總部參謀長。在劉邦反秦西進的途中,張良奉韓王之命隨劉邦西征,一路上為劉邦出謀劃策,幫助劉邦搶在天下諸侯之前率先進入成陽,平定關中,並勸說劉邦“封府庫”,還軍霸上,與關中百姓“約法三章”,為劉邦後來與項羽爭奪天下贏得了民心,打下了堅實的政治基礎和民眾基礎。韓王成死後,他便跟隨劉邦,為劉邦朝夕謀劃。成為名副其實的“帝王師”。每到關鍵時刻,他總能為劉邦想辦法、拿主意,幫助劉邦把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尤其是在幫助劉邦駕馭韓信、爭取英布、彭越方面,可謂是拿準了火候、把握了樞機,而這三個人恰恰是劉邦最終能打敗項羽的關鍵人物,難怪劉邦會如此評價張良:“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子房是張良的字)。”可以這樣說,張良是集陰謀與陽謀於一身的奇謀大師。按理說,這樣的人要受劉邦猜忌,然而開國後的張良不僅沒有受到劉邦的猜忌,而且自始至終都得到了劉邦的尊重。這是為什麼呢?一方面是因為他沒有帶過兵,手裡沒有軍權,對劉邦構不成實質性的威脅;另一方面,他處世低調,亦官亦隱,淡泊名利,不表功、不爭冒、不貪財。劉邦分封功臣時,為了表彰他的“運籌帷幄”之功,讓他在“齊地自擇三萬戶”作為他的食邑,他卻婉拒了,而讓劉邦把當初與他相識的地方——留縣作為他的食邑,因此,世人又叫他留侯。他雖然身為太子少傅,卻長期閉門不出,不問朝事,沉迷於導引、辟穀之術,悠哉游哉,逍遙自得,既很少上朝,也不捲入朝中的黨派之爭,不對任何敏感問題發表意見,遠離權力和政治紛爭的漩渦。如此一來,劉邦不猜忌他,文武大臣也沒有誰去妒忌他,於是他得以全身遠害,終其天年,生前有令名,死後光耀千載。他代表了開國功臣的第二種結局,這樣的人歷朝歷代都有。

當然,歷史上像張良這樣的人只是少數,很多人都在追名逐利。事實上,為了增加自己的博弈分量,將別人的功勞據為己有、甚至俞天之功據為已有的大有人在。他們為什麼要這樣做?無非是為了讓自己的官做得大一點,獲得的俸祿更加優厚一點,更何況那些本已立下汗馬功勞的人,又有幾個不居功自傲的呢?對於任何一個王朝來講,可以“馬上取天下”,卻不能“馬上治治天下”。於是,像蕭何這樣的治國能臣就有了飛黃騰達的機會。他代表的是開國功臣的第三種命運。

蕭何是文官出身,他對漢王朝的貢獻:一是在於策劃沛縣起兵,幫助劉邦走上發跡之路;二是促成劉邦拜韓信為大將軍,使劉邦有了一位出類拔萃的三軍統帥,並靠韓信打敗了項羽;三是為劉邦建成了穩固的大後方,並把戰略保障工作做得非常到位,源源不斷地為劉邦爭奪天下提供充足的兵源、糧餉和其他戰略物資;四是為漢王朝制定了一套完善、系統的法律和規章制度。從沛縣起兵開始,蕭何就是劉邦的後勤部長、內政部長,劉邦被項羽封為漢王后,蕭何身居相位,直到他去逝,在相位上整整呆了14年。劉邦分封功臣時,他又功居列侯之首,位列群臣之冠,食邑之多遠在列侯之上,而且他的子孫、兄弟被劉邦封侯、享有食邑的多達十餘人。他臨死前,惠帝還親往探視,徵詢他對死後的人事安排意見。其寵遇之盛,在整個漢代堪稱絕無僅有,可謂富貴壽考,一應俱全。

蕭何一生享盡榮華富貴,權傾朝野,名聞天下。雖然他不懂軍事,不掌兵權,但在相位上那么多年,樹大根深,故舊門生遍及天下,劉邦對他同樣不放心,多次猜忌他。但這並不妨礙他得以享其天年,推其緣由,不外乎三:一是,他是治國能手,無論是戰爭期間,還是天下初定需要醫治戰爭創傷,都少不了他這樣的人;二是,他是劉邦的嫡系,在沛縣時就跟著劉邦,而且劉邦做泗水亭長也是他推薦的,不像韓信那樣是中途從項羽那邊逃過來的,他始終是劉邦核心圈子裡的人,是嫡系中的骨幹;三是,他懂得“捨得”之道,善於及時化解劉邦對他的猜忌,比如劉邦在前線吃緊時,對他不放心,頻頻派使者慰問他,他便把自己的子孫和宗族子弟全部送往前線,任憑劉邦差遣;劉邦征討陳豨、英布,他把全部家財捐獻出來補充軍費開支;四是,他為人忠厚,人緣好,碰到難題時,總有高人幫他出謀劃策,每到關鍵時刻,總有人挺身而出為他仗義執言,比如群臣爭功排位,把矛頭集體指向他時,有關內侯鄂君出來為他力排眾議;當他幫關中百姓請求上林苑時,劉邦借題發揮,新帳舊帳一起算,把他抓起來交廷尉治罪,有王衛尉向劉邦斗膽進言,劉邦最終赦免了蕭何,不像韓信那樣,劉邦沒事找事要拿他治罪時,群臣紛紛落井下石,惟恐石頭不夠大,下得不夠狠。一句話,像蕭何這種善於治國、忠誠而忠厚、惟劉邦馬首是瞻的開國功臣,歷朝歷代都有很多,這樣的人大多能夠得到善終。這是開國功臣的第三種結局,也是主流結局。事實上,像陳平、曹參、王陵、周勃等開國功臣都身居高位,並得以善終,他們都可以歸入這一類人物。

當然,開國功臣的結局並不止這三類,只不過這三類是主流,所以,筆者要在此對其加以重點說明。而韓信、張良、蕭何這三個人正是這三種命運結局的代表人物,這樣的結局從很大程度上講,是皇權所有者為他們安排的。

當然,能耐再大的皇權所有者也不可能一手遮天,開國功臣的命運之所以會有種種不同的結局,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功臣之間的博弈和爭奪,而皇權所有者恰恰藉助於這個“勢”,做成了自己想做的事。

歷來謀臣、文臣集團和武將集團都是兩個互相對立的陣營。韓信以軍事天賦獨步天下,他自然不會把那些刀筆小吏放在眼裡,而張良、陳平等人以陰謀、奇謀見長,也總想證明自己是劉邦陣營中不可或缺的重量級人物,所以,儘管韓信壓根兒也沒有背叛劉邦的意思,但張良、陳平每到關鍵時刻都要出陰招對付這位功高震主的軍事家,比如,韓信“封王”事件,比如定陶奪權,比如陳縣擒韓信……這些都是二位的高招,而對韓信始終不放心的劉邦對此更是求之不得,於是,藉助於這個“勢”制服了韓信。同樣,在分封功臣中,以曹參為首的武將集團和以蕭何為首的文官集團也是勢同水火,互相貶損指責。不過,此時天下已定,需要的是治國的文臣,至於打仗的武將,應該讓他們鳥盡弓藏,於是,劉邦趁勢倒向文官集團,借文官集團的“勢”打壓武將集團,還搬出了他那套“獵狗與獵人”的理論,讓蕭何功居列侯之首、位列群臣之冠。

……一句話,開國功臣的結局就像一本厚重的書,耐人尋味,引人深思。我們要從歷史中學習怎樣做人、怎樣做事,才能有一個幸福的生活。儘管開國功臣的結局多種多樣,但韓信、張良、蕭何的結局卻是所有結局的主流。當然,結局對於一個人來說,是其人生命運的終點,而之所以有這樣的終點,是因為這個人有通向這個終點的命運軌跡。一個人的歸宿是偶然的,也是必然的,要弄清楚一個人的命運結局,必須反觀他一生的命運軌跡,基於此,我們推出了這部《細說漢初三傑》。

本書立足於正史材料、旁及野史記載,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在寫作過程中,融入了筆者對歷史的感悟,力圖將歷史寫得好看、好讀、耐讀,進而能讓廣大讀者對歷史人物有個直觀具體的印象。如果讀者能有這樣的收穫,那么對於我們來說,不將是極大的鼓舞。

敬請廣大讀者不吝賜教,提出批評、斧正意見。誠如此,我將不勝感激!

夏於全 2006年12月

作者簡介

夏於全,重慶長壽人。博覽群書,精文史。畢業於渝州大學中文系,當過記者。從事過思想政治工作和企業文化研討工作。做過大學兼職教師。1997年,受聘於某大型文化出版公司,歷任主編、首席主編、總編。先後策劃編纂了《傳世藏書》、《中華名著寶庫》、《毛澤東評點古今人物》、《二十六史》、《上下五千年》、《中國全史》、《世界全史》《唐詩鑑賞大典》、大型宣紙版《精編》等上百種大型文史、社科工具書。已故著名國學大師趙朴初、啟功先生為其中部分書目題寫了書名。《精編》還於2002年10月30日在全國政協禮堂金廳舉行了新聞發布會,全國政協副主席錢偉長,學界泰斗張岱年、文懷沙、金開誠等出席了新聞發布會。

目錄

韓信篇

韓信的身世

跟項家軍造反的日子

跟劉邦到漢中去

韓信拜將

明修棧道,暗度陳倉

定三秦,滅韓國

滅魏國,俘魏王

擒夏說,滅趙國

不戰而降燕國

修武失兵權

一舉平定齊國

“封王”刺痛了劉邦

蒯通策反韓信

劉邦被項羽打醒了

十面埋伏和四面楚歌

再次被削奪兵權

信衣錦還鄉

由楚王到淮陰侯

韓信用兵,多多益善

兔死狗烹,韓信之死

張良篇

為韓國復仇的“憤青”

圯橋拾履,孺子可教

聚眾反秦,結識劉邦

用政治手段解決宛縣

破武關取嶢關入鹹陽

鴻門宴中的最佳配角

燒絕棧道,瞞天過海

張良再次投奔劉邦

推薦韓信、英布、彭越

這才是真正的帝王師

千萬不要得罪了韓信

讓韓信去打敗項羽

千萬莫讓韓信回齊國

陛下,功臣要造反了

遷都乃長治久安之舉

逍遙處世,做個明白人

明哲保身,須來去明白

蕭何篇

蕭何的身世

認定劉邦是幹大事的人

讓劉邦領導沛縣反秦

劉邦的後勤部長

別鬧情緒,接受分封吧

必須封韓信為大將

留守大後方

功居列侯之首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忠厚人也要受猜忌

位極人臣,壽終正寢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