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膠蚧

紫膠蚧

紫膠蚧(Kerria lacca)是節肢動物門、有顎亞門、六足總綱、昆蟲綱、有翅亞綱、同翅目、蚧總科、膠蚧科、紫膠亞科、紫膠蚧屬的一種,俗稱紫膠蟲,能生產紫膠。中國早在東漢明帝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就有養殖紫膠蚧的記載。由於中國具有養殖紫膠蚧的熱帶和亞熱帶的自然條件,因此現在雲南、廣東、廣西、福建、四川、貴州、湖南、台灣均已成為重要的紫膠產區,為節肢動物門、有顎亞門、六足總綱、昆蟲綱、有翅亞綱、同翅目、蚧總科、膠蚧科、紫膠亞科、紫膠蚧屬的一種。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學名:

Laccifer lacca(kerr)

別稱:

紫膠蟲
紫膠蚧紫膠蚧

紫膠蚧目:

同翅目

科:

膠蚧科

形態特徵

雌成蟲略呈 蘿蔔形或梨形。蟲體大小 變化較多,通常長約2.64毫米,寬約1.82毫米。雌成蟲個體膠殼為半球形或扁球形,殼背面較為平坦,中部有3個分泌白蠟絲的孔,前側臂和其頂上的臂板,後一個為肛瘤的肛口。體緣早期每側各有6個突起,後期各膠殼彼此靠近,形成膠層。膠層較厚,覆蓋於寄主枝條。口器具1對後口葉, 觸角位於口器兩側,通常為2節,端節有3根細剛毛。後氣門位於口器後方,有很多五孔腺,呈半月形包圍氣門。整個氣門位於一橢圓形的硬化片上。前氣門位於體前側,在一硬化片上,比後氣門發達,並遠大於後氣門,其開口有
紫膠蚧紫膠蚧
一群五孔腺包圍。臂板與臂之間無縊縮。臂板面約有13個杯狀小坑,每一坑皆有一大而明顯的中心大管。背中刺硬化。尾瘤圓錐狀,常為2節, 基節膜質,端節為長形的肛上板。肛環刺10根,伸出肛飾外。圍陰腺兩列。

生活史

膠蚧通常1年發生2代。雌蟲第1代的卵在6月上旬出現,卵期很短,很快孵出幼蟲,幼蟲自6月上旬至7月下旬,歷時約1個月變為成蟲;從7月下旬至10月中旬為成蟲期,歷時約3個月,開始第2代;第2代卵期亦短,幼蟲於10月下旬出現,越過冬季,到第二年3月上旬進入成蟲期,歷時近5個月。成蟲在3月上旬出現至5月下旬開始產卵為止,歷時約3個月。雄蟲第1代卵也出
現在6月上旬,卵期很短;雄幼蟲自6月上旬開始孵化,到7月中旬化為前蛹,歷時約1個半月;前蛹歷時5天左右進入蛹期,蛹期歷時約7天;成蟲於7月下旬出現,並很快與雌成蟲交尾,交尾後雄成蟲相繼死亡;雄蟲第2代由10月下旬卵孵化,幼蟲自10月下旬到翌年2月下旬,歷時約4個月化為前蛹;前蛹期和蛹期各歷時約12天,於3月中旬羽化為成蟲,雄成蟲交尾後又全部死亡,如此循環往復。

寄主植物

寄主 植物是紫膠蚧的食料來源和棲居場所。幼蟲自固定後,終生寄生在寄主植物的枝條上,寄主樹種的不同和生長的好壞直接影響紫膠蚧的生長發育、泌膠多少和質量,它是紫膠生產的物質基礎。目前已知全世界有35科約350種植物能供紫膠蚧寄生,由於紫膠蚧對寄主植物有較強的選擇性,在生產上常用來放養紫膠蚧的樹種不過40多種,目前中國紫膠蚧養殖區最常使用的樹種有 鈍葉黃檀、思茅黃檀、 南嶺黃檀火繩樹木豆合歡、氣達榕和哈氏榕等。

經濟意義

紫膠蚧分泌的紫膠是一種 天然樹脂,它含有紫膠樹脂、紫膠蠟、紫膠色素、少量糖類、鹽類和蛋白質。紫膠被廣泛套用于軍事工業的塗飾、絕緣、粘結;民用工業的電氣、油漆、塑膠、橡膠、印刷、皮革、 食品和醫藥等方面。世界各國對紫膠的綜合利用不斷有新的進展:有的國家已從紫膠中提取出食用色素或用紫膠進行蛋白質纖維和聚醯胺纖維的染色;日本用紫膠蠟製成水果蠟,以保持果品蔬菜的新鮮和延長其貯存期;此外,將紫膠樹脂與合成樹脂、塑膠或橡膠摻合加工,可進一步改進紫膠的性能,並形成新的有價值的化工產品,為利用紫膠的新趨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