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玉簪

紫玉簪

紫玉簪(學名:Hosta ventricosa (Salisb.) Stearn)又名紫萼,百合科玉簪屬植物。根狀莖粗,葉卵圓形,極少葉片基部下延呈楔形,具7-11對側脈;花葶高具10-30朵花;苞片矩圓狀披針形,白色,膜質;花單生,盛開時從花被管向上驟然作近漏斗狀擴大,紫紅色;雄蕊伸出花被之外,完全離生。蒴果圓柱狀,有三棱,花期6-7月,果期7-9月。產中國江蘇、安徽、浙江、福建、江西、廣東、廣西、貴州、雲南、四川、湖北、湖南和陝西。生於林下、草坡或路旁,海拔500-2400米。各地常見栽培,供觀賞。內用治胃痛、跌打損傷,外用治蟲蛇咬傷和癰腫療瘡。

紫玉簪紫玉簪
基本信息
紫玉簪紫玉簪

紫玉簪
學名:Hosta ventricosa (Salisb.) Stearn
別名:紫萼、山玉簪
科屬:百合科玉簪屬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高達60~70厘米。根莖粗壯。單葉基生;柄長約25厘米;葉片卵形,長達16厘米,先端急尖,全緣或稍作波狀,基部楔形,其兩側下延幾達柄之基部,上面深綠色,有光澤,下面綠色,葉脈約7對,弧形,凸出而明顯。花葶由葉叢中抽出,長約60厘米,花葶中部有葉狀膜質苞片;總狀花序,有短梗,長1厘米,梗基部有1斜卵形之苞片,綠色;花被6,淡紫色,鐘形,長約1.7厘米,先端6裂,裂片成三角形;雄蕊6,花絲較花被稍長,藥紅紫色;子房無柄,長圓筒形,3室,花柱較花絲長,柱頭頭狀。蒴果,筒形,兩端尖,長約3厘米。種子黑色,有光澤。花期6月。果熟期8~9月。生於山坡林下的陰濕地區,亦有栽培。 根狀莖粗壯,簇生鬚根,葉基生成叢狀,葉片多為卵形,長10—20厘米、寬6—15厘米,具有7對弧形脈,邊緣平或微有波狀,葉柄長10—20厘米,較套用於壯。花葶由葉叢中抽出,高50厘米以上。總狀花序,頂生數花,花淡紫色,長4—5厘米,花期7月中旬至9月上旬,果期8—9月(結實量很少)。

生物學特性

喜溫暖、濕潤性氣候,喜陰,忌陽光長期直射,分櫱力和耐寒力極強,對土壤要求不嚴格,一般的土質均能良好地生長。4月上、中旬返青,9月下旬至10月初進入枯萎期,年生長 175—185天。分布與功用:分布於我國的華東西南等地區,東北南部地區有少量分布,極具觀賞價值和綠化功能。此外,全草有治療胃痛、跌打損傷、咬傷等功效。

分布與功用

分布於我國的華東、西南等地區,東北南部地區有少量分布,極具觀賞價值和綠化功能。此外,全草有治療胃痛、跌打損傷、蛇咬傷等功效。

栽培技術

首先將栽培地翻耕,深度15—20厘米,除淨石塊、樹根等雜物,然後施入適量充分腐熟的廄肥於地表,再耙細、耙平。移栽時每穴5—8株,想辦法距10—15厘米、行距15厘米,澆透水,隔2—3天再澆一次。實踐證明:春、秋時節移栽效果最好,夏季移栽次之。紫萼玉簪移栽後極易成活,見效快,移栽3—4年數量可增加1—2倍;因此,具有投入少、回報高的優勢。可以粗放式管理。

栽植範圍

由於紫萼玉簪具有較強的適應環境能力,因此,既可盆栽,又可地栽。
(1) 盆栽:主要用於家庭、庭院、公共場所等。
(2) 地栽:客觀規律、小區公園、綠化林下空地等。

病蟲防治

(1) 白絹

紫玉簪紫玉簪
病:主要是植株間過於密集、雨季積水時間過長造成的。病株根頸表皮呈褐色水漬狀,長有月色菌絲,最後形成白色菌絲層,狀如白色絲絹,導致葉柄基部腐爛、倒伏。藥物防治:發病初期用50%多菌靈600—800倍液或25%克枯星300—400倍液澆灌基部。
(2) 炭疽病:多雨時節排水不暢、濕度過大造成。主要危害葉片葉柄花梗,植株長有圓形或近圓形現斑,呈灰褐色或灰白色。藥物防治:用70%甲基托布津600—800倍液或80%炭疽福美600倍液噴施。

治療功效

【採集】秋季採收。
【性味】《重慶草藥》:"味甘微苦,性溫平。"
【功用主治】①《分類草藥性》:"治遺精,吐血,氣腫,白帶,咽喉紅腫。"
②《重慶草藥》:"調氣,和血,補虛。治婦女虛弱,紅白崩帶。"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3~5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