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西族民居

納西族民居

納西民居建築一般是高約7.5米的兩層木結構樓房,也有少數三層樓房,為穿斗式構架、壘士壞牆、瓦屋頂,設有外廊(即“廈子”)。根據構架形式及外廊的不同,可分為平房、明樓、雨 步廈、騎度樓、蠻樓、悶樓、雨面廈等七大類。

建築結構

天井

三坊一照壁 三坊一照壁

納西民居大多為土木結構,比較常見的形式有以下幾種: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前後院、一進兩院等幾種形式。其中,三坊一照壁是麗江納西民居中最基本、最常見的民居形式。

在結構上,一般正房一坊較高,方向朝南,面對照壁。主要供老人居住;東西廂略低,由下輩居住;天井供生活之用,多用磚石鋪成,常以花草美化。如有臨街的房屋,居民將它作為鋪面。農村的三坊一照壁民居在功能上與城鎮略有不同。一般來說三坊皆兩層,朝東的正房一坊及朝南的廂房一坊樓下住人,樓上作倉庫,朝北的一坊樓下當畜廄,樓上貯藏草料。天井除供生活之用外,還兼供生產(如曬穀子或加工糧食)之用,故農村的天井稍大,地坪光滑,不用磚石鋪成。

出檐

上端深長的“出檐”,具有一定曲度的“面坡”,避免了沉重呆板,顯示了柔和優美的曲線。牆身向內作適當的傾斜,這就增強了整個建築的穩定感。四周圍牆,一律不砌築到頂,樓層窗台以上安設“漏窗”。為保護木板不受雨淋,大多房檐外伸,並在露出山牆的橫樑兩端頂上裙板,當地稱為“風火牆”。為了增加房屋的美觀,有的還加設欄桿,做成走廊形式。最後為了減弱“懸山封檐板”的突然轉換和山牆柱板外露的單調氣氛,巧妙套用了“垂魚”板的手法,既對橫樑起到了保護作用,又增強了整個建築的藝術效果。通過對主輔房屋、照壁、牆身、牆檐和“垂魚”裝飾的布局處理,使整個建築高低參差,縱橫呼應,構成了一幅既均衡對稱又富於變化的外景,顯示了納西高超的建築水平。

外廊

此外,納西民居中最顯著的一個特色是,不論城鄉,家家房前都有寬大的廈子(即外廊)。廈子是麗江納西族民居最重要的組成之一,這與麗江的宜人氣候分不開。因而納西族人民把一部分房間的功能如吃飯、會客等搬到了廈子裡。表現在:民居特色鮮明、構築因地制宜、造型樸實生動,裝修精美雅致。此外,納西人在房屋的建築設計上一直著重考慮抗震性能,並總結了一些有效的抗震構造措施。這從1996年“2·3”地震中,古城民居房牆大量倒塌,但主體框架仍保持完好等情況中可以看到。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納西社區的不斷發展,納西民眾在民居修建時總體框架、建築設計及風格等方面雖然仍保持傳統風貌,但在房屋內部裝修方面,卻逐漸採用現代裝飾手段和裝潢材料。在這些民居里,正感受古老與現代的有機、和諧的組合。

房屋

房屋一般為三坊一照壁或四合院,分正房、經堂或廂房,宿舍樓,也有人叫花樓,門樓,也稱草樓。正房供家庭集體活動,是議事和炊事及祭祀場所。廂房或稱經堂的樓,樓上為喇嘛住房或供佛像,樓下住單身男子或為客人住房。宿舍樓或花樓,主要供女子居住。門樓上放草,樓下大門兩邊是畜廄。摩梭房屋的大門,一般開朝東方或北方。其井院較大,有紅白喜事,就在井院舉行。正屋結構複雜,屋後設夾壁,儲存食物,並作為老人居室,正屋右側為家庭主婦的起居室。正屋內,一角設灶台,灶台項角有一神龕,上面放置神像、供品和花瓶。高灶台下方設火塘,火塘右邊是主位,左邊是客位,不能混亂。房中有兩根大柱子,分左柱右柱。左柱為男柱,右柱為女柱。摩梭人在砍這兩棵柱子時必須用一棵樹,頂上一節為左柱,根底一節為右柱。在舉行成丁禮時,男的在左柱旁舉行,女的在右柱旁舉行。由以上介紹可以看出,摩梭人的房屋建築結構與宗教信仰、婚姻形態和家庭組織相適應,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但是,近幾年來,為適應旅遊業的不斷發展,摩梭人在房屋建築上除保持上述特點外,在房屋構造、內部裝修等方面採用了現代裝飾方法和裝飾材料,此外,部分房間的使用功能和建造也有所變化。

建築特點

在建築設計、建築風格及藝術等方面,大研古城的納西民居最具特色。古城地處麗江壩,選址北靠象山、景虹山,西靠獅子山,東西兩面開朗遼闊。城內,從象山山麓流出的玉泉水從古城的西北湍流至玉龍橋下,並由此分成西河、中河、東河三條支流,再分成無數股支流穿流於古城內各街巷。利用這種有利的自然條件,古城街道不拘格線的工整而自由布局,主街傍河,小巷臨渠,道路隨著水渠的曲直而延伸,房屋就著地勢的高低而組合。這些房屋中臨街的房子多被闢為鋪面,或主人自己經營些小商品,或轉租他人經營。長期以來,納西人形成了崇尚自然、崇尚文化,善於學習和吸取其他民族的先進文化的優良傳統。這一傳統特別對民居建築藝術產生了極大的影響。納西族民居構造與周圍地理環境和民俗有一定的關係。具體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靈活性。

納西族習俗:兄弟成人後,尤其在農村,為便於農事活動,兄弟之間得另立門戶組織新家庭,一般哥哥得另建新居,分到的房屋要搬遷。因木架具有折除和安裝的靈活性,照原來組裝時構件的編號,按順序拆除,從甲地遷往乙地即可重新組合建蓋。

(2)適應性。  文化名城麗江古城區內有山有水、隨坡多變的地勢,隨河流彎曲的地形,故民居建築因勢利導,組織成不拘工整而自由布局的一條條街道,匯集於古城中心廣場——“四方街”,構成古城的整體。使古城既有山城之秀,又有水鄉之美,而建築完全保持了獨具地方特色的風格,說明了納西傳統民居具有對複雜地貌的適應性。

建築分類

納西民居外貌特徵:外牆砌不到頂,後牆上部用板枋材隔斷,兩端山牆用“麻雀台”壓頂與山尖隔斷,出檐懸桃顯得很深邃。山尖懸串一塊很長的懸魚板。牆體從下到上往裡微微傾斜,屋面舒展柔和。使房屋構造輕盈飄逸。

納西民居是木構為骨架,以木結構為主的土、石、磚、木混合構造體系。因構造種類眾多,房屋造型多樣,內容豐富。每種構架式都有其名稱,各種構架組成的房屋以構架式命其名稱。

木構架分類、特點及使用功能。

平房類

按瓦屋面下覆蓋空間尺度分有三種:無廈平房構架,該構架所組成房屋通常叫小平房;有廈平房構架,該構架所組成房屋通常叫平房;削京(金)後京大平房構架,該構架所組成的房屋通常叫兩面廈大平房。

前後院中宅園部分要求採光較強的書房採用小平房;在城鎮,組織庭院時鑒於經濟原因或宅基地制約,多採用小平房,在城郊及鄉村的農舍很少採用小平房,經濟條件較差者,採用有廈平房作廂房來組織庭院;多進多套院的大型民居中,常用兩面有廈的大平房作花廳或過廳,每逢家裡喜慶宴客時常作客廳招待貴客,一則不受樓上傳來的干擾,二則該構架較高,與相鄰房屋相交部分屋檐便於錯落疊交,且室內便於設定——懸燈樹紅等。尤其是座落於東、南位的花廳或過廳,採用平房對庭院採光向陽更為有利。

悶樓類

它以底層廈子頂上有無數板面區分,有三種構架形式:悶樓大辟、悶樓走京、蠻悶樓。三種形式組成的樓房皆無腰檐,房屋較矮小,尤其是樓層,民間傳說是木土司的戒規,百姓只許蓋這種樓,其用意為“見木低頭”。雖然房屋的樓層較矮,與閣樓有些近似,但不雷同,三間一坊有一通道可過人,從一端間到另一端間。民間經驗,悶樓較防風,故常年風流量較大的地段,多採用悶樓組織庭院。

兩步廈

大量調查資料表明現存傳統民居中,建蓋年代最早的是“兩步廈”樓房。它的構造特點是廈子頂上沒有樓隔屋傳來的干擾,是強調廈子的一種樓房。樓的納西語叫“蹉”,與漢字詞義“跳”是同音,從樓下“跳”到樓上,從平房演進為樓房。“兩步廈”的納西語意叫“兩節樓”,其含意為平房頂上再加一層,房屋變成樓房。納西民居中,幾種類型的樓房稱謂均用漢語辭彙,不管城鎮還是邊遠山區,而“兩節樓”的稱謂一直延用至今。在組織庭院中,“兩步廈”常作主導房屋的正房,官紳宅第尤其如此。

明樓類

明樓構架的特點是沒有廈子。即“兩步廈”構架減去廈子部份,故兩步廈構架也叫“明樓大辟”。明樓體量較小,又稱“小樓”。“四合五天井”中的耳房由明構架組成。麗江因燒柴做飯及煮豬食,煙子自由排出,對廚房的空間要求高,一般在西北漏角里的小樓除去樓隔層作廚房。在城市民居中,宅基地較小者,也把明樓作兩邊廂房組織庭院;廚房以外的其他漏角里的小樓,常作為較幽靜的書軒;城區常把其中一漏角作馬廄,用以飼養坐騎。把明樓構架加一腰檐與正房相呼應,其做法有二:一是吊腳樓的做法叫“明樓吊廈”,二是騎樓的做法叫“明樓騎廈”。臨街面時兩面均加腰檐作鋪面,這時即成為前店後院的商業店鋪或手工業兼經營的作坊。或飲食店鋪。

蠻樓類

這類構架的廈子在樓層下,農舍中常作“草樓”,樓層可儲存更多的草料。蠻樓也像明樓一樣可以加腰檐,即吊腳樓式的稱“蠻樓吊廈”,騎樓式的稱“蠻樓騎廈”。無腰檐的稱“沖天蠻樓”,“跑馬轉角樓”式庭院由它組合而成。不過,朝內一邊的出檐經技術處理,挑出更長,一般從前檐柱挑出150厘米。手工業戶及商業戶基本上用蠻樓類組合庭院,其檐下可利用空間較大,手工業戶便於布置作坊房,晾曬產品,商戶便於儲放更多的轉化、周轉商品。

騎廈樓

此種構架構造上介於“兩步廈構架”與“蠻樓類構架”之間。“兩步廈構架”廈子結構完全與樓層空間脫離;“蠻樓類構架”廈子全在樓隔層下;而“騎廈樓構架”廈子的一半在隔層下。其特點比蠻樓明亮,樓上空間利用率比“兩步廈”好。調查資料表明,不論是農舍還是城市居民,不論是遺存下來的還是近現代建蓋的,采有此種構架的民居占絕大多數,這說明它有很大的優點,最主要的是它的防震性好;而“兩步廈”構造上房與廈分離,堅固性差,蠻樓頭重腳輕,“騎廈樓”則穩定性強。

兩面廈

兩面廈類構成做法很多,它的叫法也很多,比如一面兩步廈、另一面呈騎廈樓造型的叫“大辟一面騎廈的兩間廈”。兩面廈呈兩步廈造型的叫“鐘鼓樓架”。它是組織多進多套庭院的花廳或過廳房屋,兩面廈類能靈活地滿足所面向兩院各坊房屋的造型保持一致的要求。

除上述七種構架組成一坊房屋的構架,分中間架和兩端山架兩種。中間是括梁式構架。使房屋可以在複雜地形地勢的地段上建蓋。

由各種類型構加組成一坊房屋的構架,分中間架和兩端山架兩種。中間是括梁式構架,托梁由珍珠等美麗輪廓的構件所成,故稱“珍珠架”。兩端是相應類型的山架,山架又有兩種:一是穿斗式的“立人(童柱稱矮人)架”,用於硬山房屋;二是疊梁式的“垛山架”,用於懸山式房屋。傳統的納西民居中,懸山式房屋最多,最有普遍性與代表性。

盤點中國各地各族民居

中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不同氣候,不同地域和不同的民族創造了屬於自己的溫暖的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