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米醫師

納米醫師

他們將設計一系列的亞原子納米醫療工具,包括將納米機器人送入病人血管治療等。

概述

生病了,醫生不再給你打針吃藥,而是讓只有細胞大小的“納米醫師 ”進入體內,探測病因,同時用它攜帶的藥物,直接對感染部位進行治療
這種神奇的“納米醫師”,也許三五年內便可套用於臨床。

他們將設計一系列的亞原子納米醫療工具,包括將納米機器人送入病人血管治療等。

23日,新當選的南京市第八屆科技之星、南京郵電大學副校長黃維教授透露,他領導的課題組已在實驗室研製出樣品。

納米感測器可進入人體自由游弋
目前對疾病的檢測,仍採用基於螢光技術的檢測法,需要昂貴而又笨重的設備。黃維告訴記者,將納米套用於生物感測,是當前國際上熱門的研究領域,相對於傳統的檢測法,新技術異常“敏捷”,可以直接抵達需要檢測部位進行深入“檢驗”。

黃維說,納米感測器最受關注的套用,就是疾病診斷。將肉眼都難以察覺的生物感測器植入人體,讓它自由游弋,就成為醫生的“生物眼”,所以它被稱為“納米醫師”。
到底多大的生物感測器才可以在人體內自由游弋?黃維打了個比方,“我們都知道1克的材料很小,但是以納米級的厚度攤鋪開來,一克就能鋪滿整個足球場。”因此,一個納米生物感測器的體積,就只有人體細胞大小。
實驗室里“納米醫師”已有雛形
神奇的“納米醫師”離現實生活究竟有多遠?專家告訴記者,經過十多年研究,南京郵電大學已研製出納米生物感測器的實驗室樣品,第一代樣品主要套用於女性乳腺疾病的診治。黃維說,比如女性患有小葉增生,其中有些症狀可能會發生惡性病變,如果在沒有發生病變的時候將它診斷出來,就可以將惡性疾病消除在萌芽狀態。黃維解釋說,專家先為女性乳腺重大疾病建立相應的模式和程式,在生物感測器內編入小葉增生惡變信息,將其植入女性體內,然後它可以自動捕捉這些病變的危險信號,發出預警。納米材料進入人體會不會產生危害?黃維說,他們研製的納米感測器,使用的是一種水溶性的有機納米材料,不會對人體造成危害。 進入小鼠試驗,三五年內有望套用
據悉,實驗室里研製出來的第一代“納米醫師”,已經在小鼠身上進行了疾病探測試驗。
黃維說,目前這項技術還處於研製的初始階段,還只能探病,不能夠治病,但是隨著這項技術的發展,專家可以給予它以無限的想像空間,比如以納米生物感測器作為載體,把藥物植入其中,利用納米生物感測器直達患處,發生作用,達到治療目的。治療後的納米生物感測器既可以通過正常的生理代謝排出體外,也可以實現在體內消融。國外還有科學家正在研製某些可以長留體內的納米生物感測器,對身體的某些敏感部位進行定期檢查。
黃維說,根據目前的研究進展,估計這項技術三五年內就有望成熟,進入套用,而且由於納米有機材料用量很小,因此成本也非常低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