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衣羅漢圖

紅衣羅漢圖

"""紅衣羅漢圖""中的羅漢正是如此,又因""余仕京師久,頗與天竺僧游,故於羅漢像自謂有得""。 ""紅衣羅漢圖""中羅漢衣紋用鐵線描,線條簡捷明了,很有力度。 ""紅衣羅漢圖""作於大德八年(1304年),趙時年五十一歲。"

簡介

紅衣羅漢圖紅衣羅漢圖
紅衣羅漢圖》作仿古工筆重彩,畫一紅衣羅漢於大樹下雜石上,盤膝側坐,平伸左掌。人物神態自若,風格靜穆古樸。此畫多保持唐人風範,法度嚴謹。畫卷後題:“余嘗見盧稜伽羅漢像,最得西域人情態,故此人聖域。蓋唐時京師多西域人,耳目所接,語言相通故也。至五代王齊翰輩,雖善畫,要與漢僧何異,余仕京師久,頗嘗與天笠僧游,故與羅漢像,自為有得。此卷餘十七年前所作,粗有古意,未觀者以為如何也。庚申歲四月一日,孟頫書。”
相傳佛教為公元前六至五世紀古印度迦毗羅衛國(今尼伯爾境內)王子釋迦牟尼創造,西漢末年傳入我國的,因此歷代許多畫家將羅漢的形像描繪為深目、隆準、濃髯、厚唇、體多汗毛的西域人形象,趙孟頫的\"紅衣羅漢圖"中的羅漢正是如此,又因"余仕京師久,頗與天竺僧游,故於羅漢像自謂有得"。他評"盧愣伽羅漢最得西域人情態",而五代王齊翰"雖善畫(羅漢),要與漢僧何異?"這表明了趙孟頫重視傳真、寫實的態度。
"紅衣羅漢圖"卷後有董其昌題跋"趙文敏曾畫歷代祖師像,皆梵、漢相雜,都不著色,不若此圖尤佳,其自題知為得意筆也"。董氏評語值得商榷,但"紅衣羅漢圖"堪稱趙之代表作之一毋庸置疑。

作者

趙孟頫(1254——1322年),字子昂,號松雪道人。出身宋宗室。平定江南後,趙雖然被薦入京授官,在元經歷五朝,官至翰林學士承旨,地位不可謂不高,但他只是文學侍從之臣,在政治方面是無法施展的。由於趙在文學、音樂、繪畫上均有很高的造詣,再加上上面的因素,他在書畫上用功更甚,能融唐宋繪畫之長而自成一家。若人物、鞍馬、山水、竹石、花鳥無所不會;水墨、青綠、工筆、寫意無所不能。在藝術主張上強調"古意"、"若無古意,雖工無益"。這一點在他許多傳世作品中皆可驗證。
"紅衣羅漢圖"中羅漢衣紋用鐵線描,線條簡捷明了,很有力度。羅漢面貌高古,袈裟、坐墊朱色而分深淺,樹石淡墨暈染後敷以赭石及石綠,但不掩墨彩。古樹藤曼纏繞,樹皮鄒裂、樹結凹陷,古意濃烈,與人物有很好的配合,山石坡地畫細草、草間綴花,搖曳生姿,與樹上垂曼遙相呼應,這些均體現了趙的經意之處。
"紅衣羅漢圖"作於大德八年(1304年),趙時年五十一歲。紙本設色橫卷,縱26厘米、橫52厘米,現藏遼寧省博物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