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海灣橋仔頭

概況

簡述

紅海灣橋仔頭村位於廣東省汕尾市紅海灣區中南部,東洲南門嶺以東南,東臨緊靠紅海灣旅遊景區,西連湖東村,北接東洲南門嶺,南瀕南海,轄區內海域有3個礁岩島嶼、1個港口和3個沙灘,東洲港是天然深水良港。地形以丘陵為主,局部平原、沙灘,海岸線長達3.5公里。
紅海灣橋仔頭村,地處於紅海灣區西岸,三面環山,一面朝海,村前海域島嶼、海底珊瑚礁眾多,海產豐富,氣候宜人。是紅海灣西畔,一座歷史悠久,民風樸素,風景秀麗的小漁村。

紅海灣橋仔頭海景紅海灣橋仔頭海景

地理環境

橋仔頭村地處廣東省汕尾市紅海灣半島中南部,因村莊朝向太平洋南海,常年接受西南季風及盛行西風的濕潤,空氣品質很高。
因紅海灣是一個半島,陸地就像麒麟角伸入大海。橋仔頭處於紅海灣西岸,直接面朝大海,空氣不會滯留,除了陸地上綠化率達到90%以上,海上浮游生物也是製造高質量空氣的得力助手。
紅海灣景區是全廣東省夏季旅遊勝地首選之一。汕尾市連續兩年全省各地級以上市環境空氣綜合質量指數排名第一 。廣東省空氣品質數汕尾,汕尾空氣品質數紅海灣,紅海灣空氣數橋仔頭。
遂有“面朝大海,春暖花開”休閒漁村之稱。

橋仔頭東洲港碼頭橋仔頭東洲港碼頭

氣候特徵
橋仔頭村地處祖國大陸東南部沿海,北回歸線以南,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海洋性氣候明顯,光、熱、水資源豐富。其主要氣候特點是:氣候溫暖,雨量充沛,雨熱同季,光照充足;冬不寒冷,夏不酷熱,夏長冬短,春早秋遲;秋冬春旱,常有發生,夏澇風災,危害較重。
氣候溫暖,多年年平均氣溫為22℃左右,年平均最高氣溫26℃左右,年平均最低氣溫19℃左右,海上捕撈作業安全生長期約260天左右。境內雨量充沛,多年年平均降雨量為1900~2500毫米,最多年的年雨量可達3728毫米。雨熱同季是紅海灣區氣候特點之一,雨季始於3月下旬到4月上旬,終於10月中旬;每年4~9月的汛期,既是一年之中熱量最多的季節,又是降雨量最集中的季節,占全年總降雨量85%左右。全市光照充足,多年年平均日照時數為1900~2100小時,日照百分率為44~48%,太陽輻射總量年平均120千卡/平方厘米以上。
紅海灣地處低緯度帶,面臨廣闊的海洋,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氣候資源十分豐富。春秋季是過渡季節,氣溫和降水均處在變化時期,不穩定性很大,風向轉變較多,盛行早吹東南風、晚吹東北風。冬季普遍盛行東北風或北風。夏季由於受海洋氣團的影響,普遍吹偏南風及西風,帶來豐沛的雨水。

橋仔頭東洲港碼頭橋仔頭東洲港碼頭

自然資源

自然資源

水產資源
橋仔頭沿岸海域的底質多為泥質和泥沙質,附近區域的底質較為特殊,主要為岩礁、砂和砂泥等,海底粗糙,礁石林立,環境相當多樣。獨特的離岸海島生境和海底特徵,為許多生物類群,如附著性海藻、珊瑚類、附著性底棲生物、埋棲性底棲生物和游泳生物等,提供了良好的棲息、索餌和繁衍場所。
橋仔頭村主要的海洋經濟水產品種有龍蝦、膏蟹、鮑魚、魷魚、鯧魚、金龍魚、馬鮫魚等名貴水產種類繁多。區內海域魚、蝦、蟹、貝、藻類齊全,漁業生產已有數百年歷史。一般具有捕撈價值的魚類達200多種。大量生產的有藍圓鯵(巴浪魚)、海鯰(赤魚)、竹夾魚、鮎魚、大眼鯛(紅目鰱)、大甲參、石斑等。甲殼類有墨吉對蝦、近緣新對蝦、九節對蝦、紅藤壺等。貝殼有近江牡蠣(蚝)、翡翠貽貝、藍蚣等。藻類有廣東紫菜、鵝掌茶等。
植物資源
橋仔頭植被豐富,針葉林、闊葉林主要包括馬尾松、濕地松、桉樹、台灣相思、稠、荷木、木麻黃等30多種。分布有許多鳥類棲息地,常見成群的海鷗、八哥、白鷺從林中驚起,據初步統計,已發現鳥類20多種。

歷史文化

一、村名由來
據《海豐水產志》記載,明清時期紅海灣這片土地屬惠州府金錫都捷勝千戶所管轄。而“橋仔頭”村名的起源,有著多種說法,讓後人對這個小村莊的歷史色彩充滿好奇。
根據地貌形態演變分析,據相關資料記載,田墘鎮旁有一條大河叫洋渡河,與白沙湖、品清湖、捷勝的白狗湖的水系相連線,該水系連線地方海上運輸。在老一輩的叫法中,在東洲南門嶺西南側,湖東村東邊那一大片田地稱之為“湖”,那么很久以前在東洲南門嶺西南側,湖東村東側應該有一個很大的湖,而古代人就在這湖邊犁田耕種。這個大湖應為泄水湖,跟外圍的大海漲潮退潮有關係,如現代的品清湖、田寮湖。此大湖的入水口應為洋渡河,出水口應為遮浪的田寮湖方向。而湖東村剛好是建村在這個湖的東側,所以根據地理取名為“湖東村”,而湖尾村剛好建村處於這個湖的末端出水口,所以取名為“湖尾村”。
如此推測,由於湖面過大,剛好有一塊陸地橫跨湖面。這塊陸地因其地貌細長呈帶狀,一面毗鄰湖邊,一面連線大海,延伸橫貫水面,因其地貌及作用恰似橋樑,建村在其旁邊,故取名“橋仔頭村”。古時以農耕漁業為生,依水而居,時代更迭,村莊便自然落成。
滄海桑田,紅海灣這塊陸地經過多年變遷,洋渡河、白狗湖及前面所說的大湖慢慢的消失了,只剩下這些地名及老一輩口中不變的叫法,讓人猜測,讓人聯想。而民間一直流傳一個傳說“沉東京,浮南澳”(南澳也許是現今的遮浪南澳半島吧,至於東京在哪裡,也無從考證。但印證了滄海桑田,歷史變遷。)
走進橋仔頭村,可以清晰感受到其地形向海延伸,海拔落差巨大。而位於“高地”的為“營盤鄉”。“營盤”一名的由來,要從明清時期說起。根據老一輩口口相傳,約摸在明清時期,倭寇及海盜侵常年擾沿海漁民村莊。如今的龜齡島,也曾是海盜居留之地。官府為打擊倭寇及海盜,在橋仔頭村東側高地旁建立營地,駐紮兵營抵擊倭寇及海盜,致其從此不敢來犯。久而久之,人們稱這塊高地為營盤。後來村民把此鄉名取之為“營盤鄉”。
營盤所處之地,東南北三面環山,西面朝海,正對龜齡島。且出海口處前有礁岩作為抵抗風浪的天然屏障,又有沙灘作為船隻靠岸之用。同時出海口右側又有約1.5公里的沙灘海岸線,可作為登入之用,且無任何視線障礙,鎮守營盤,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此地是退可守,進可攻的天然軍事堡壘。
駐紮軍隊建立營地,均就地取材,用黃土壓縮加工成土角(土磚,其製作過程是將較有黏性的土塊加水搗成泥漿,摻以截短成一段段的稻草或粗糠混合,為了讓泥磚結構更紮實,以牛畜或人工踩踏均勻,置於模板印製成土塊,再日曬或風乾即可使用。為了防止雨淋脫落,在外層覆以稻草或瓦衫,或表面塗以石灰),砌築兵營及營地圍牆,兵營的屋面按照當時的生產力水平,多為稻草屋面。作為駐紮營兵之用,專門保衛周邊的村莊。如今仍可看到當時建立營盤圍牆殘留的土磚牆腳。
往大海方向走去,地勢低洼處亦屋舍儼然,此為“沙壩鄉”。該鄉名是村民根據地質來取名的。上文說到官府派軍隊於橋仔頭村莊旁駐紮兵營,海盜不再來犯。村民得以繁衍生息,而橋仔頭土地有限,鑒於此,一則為擴充村莊面積,二則便於出海生產。橋仔頭村的生活範圍逐漸向海邊擴移,建屋最近處距離海面僅有約30米。然而,滄海桑田,經過上百年的板塊運動,陸地上浮,海平面下降,根據老一輩描述近代建房子開挖基礎的時候,土層下能挖出海沙海螺貝殼類,證明如今的陸地以前是海水淹沒的地方。如今,這個建造在“海面上”的村落,後來人們稱它為“沙壩鄉”。
沿著沙壩鄉,向北走,來到”王厝鄉”,據說該鄉為王氏帶領宗族來到此地建立村落,因單一姓氏,後來取名為“王厝鄉”。
後又有劉氏、黎氏遷徙至橋仔頭落葉生根,劉氏來自於湖東村,黎氏來自於東洲。當時因戰亂、鬧饑荒,為了解決溫飽問題,舉家搬遷;男兒過繼,到別的姓氏當上門女婿,是常有的事情。橋仔頭主要以曾姓為主,雖三姓同居一村,但大家的相互包容,其歷年來均和睦相處,其樂融融。
二、建村歷史
橋仔頭村的建村歷史悠久,據老一輩的說法,建村可追溯到宋朝。至現代,在橋仔頭營盤鄉的後山,仍能尋得“宋太公”神廟,常年有村民敬拜。按此推測,橋仔頭最早建村應為宋朝期間,或更早。根據“宋太公”廟石碑碑文“宋-王封太公”四字可知,宋太公乃王賜封,至於“王”為何等官職,無證考究。宋太公為何遷徙至此地,安家建村,亦未有文字記載。但廟前對聯“太善從心啟,公果德道高”十字可知宋太公豐功偉業,品德道行高尚,為傳頌其精神,後人在橋仔頭營盤山風水寶地之處,建立了“宋太公”廟。“宋太公”廟俯視整個村莊,守護著村莊的興旺發展。

橋仔頭宋王太公廟橋仔頭宋王太公廟

還有一座坐落在海邊,靠山面海而建的廟,名為“老爺宮”,根據石碑刻字“明-黃大王之墓”,按此推測,應為明朝黃姓王爺。因對村民有功勞澤惠,後為百姓敬拜。
根據多處廟宇坐落,且年代久遠,可推斷出橋仔頭早有人定居於此。但由於種種原因,未有相關文字記載。或是戰亂,又或是文化革命,不能給後人留下歷史文獻。而村民建立的神廟,給後人留下了點滴的歷史遺蹟,讓後人猜測聯想。
(由於受風吹雨打,金字已掉漆)據老一輩所言,在很久以前,海豚常年會游至老爺宮前海面,陸續躍出海面,人們說這是海豚在敬拜老爺公。從那時起,橋仔頭村捕撈作業風調雨順,多年豐收,漁民們,豐衣足食,一番繁榮昌盛的景象。
直到日本入侵華南打入廣東粵東地區之後,村民再度回到了物資奇缺、貧困潦倒的日子。
根據歷史記載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1945年1月,日軍根據情報認為盟軍在南中國的登入點,主要是碣石灣,紅海灣以至大亞灣海岸一帶。日軍為了預防盟軍在這一地帶登入華南,與在中國大陸的抗日部隊上下夾攻日軍,以及為維護其在大陸撤兵的退路,日本決定派大兵團占據這一戰略要地,在汕尾開展防禦盟軍的軍事活動。日軍執行這一戰鬥任務的南支派遣軍,共約3.5萬人。於1月初旬從湘桂邊境出發,經桂、梧、廣州等地,輾轉多時到達惠陽稔山圩。進軍汕尾地區的104師團,內轄(劍)、(梅)、(風)等部隊。師團長為(風)9875部隊司令部的末藤中將。1月21日晚,日軍海陸並驅:海路由137聯隊步兵100餘名,乘戰艦從港口開赴龜齡島,協同該島偽軍於23日晚偷登捷勝、田墘海岸。其中步兵第108聯隊占領田墘、捷勝、遮浪和陸豐東部地區。
日本侵略者打入汕尾,橋仔頭村民為了抵抗日本侵入村莊,紛紛起來抗日,身強力壯者組建民兵隊。為了保護老弱病殘的村民們逃避日本兵的殺害,民兵隊聯合村民在“老爺宮”後山打了兩個地洞,隱藏村民及牲畜。日軍137聯隊小分隊首次入村,破壞了帆船等捕魚工具,而因不熟悉地形,被民兵隊打退,有所死傷,村民繳獲部分槍械。137聯隊獲悉後,聯同步兵第108聯隊制定伏擊戰計畫,於王厝嶺附近利用地形及凌晨掩護,打散了民兵隊,民兵死傷多數。而正因抗日打戰期間,生靈塗炭,挖地洞,破壞了“老爺宮”的風水靈氣,從此海豚不再來敬拜。村莊沒有了往日豐收的景象,村民生活一日不如一日。先輩們談及日本侵略者均義憤填膺。
十四年抗戰(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開始算起,至1945年結束,共十四年抗戰),四年解放戰爭(1945年8月至1949年9月),死傷無數,民不聊生,經濟一落千丈,生活水平極低。
直到共產黨解放全中國之後,沒有戰亂,百姓安心耕作從漁。汕尾沿海一帶百姓溫飽問題,得到初步改善。
為防範台灣國民黨打回大陸,由林彪統領的軍隊派兵駐紮在橋仔頭的大軍嶺。這裡有一段趣聞。林彪軍隊的方言,鄉親們聽不懂,鄉親們就將他們溝通語言,稱之為“大軍話”,通俗理解就是軍隊里溝通的語言。平常軍隊官兵與鄉親溝通,都是比劃手勢,或是要有文化的人“翻譯”。按此推理,本地居民使用福佬話,駐紮軍隊使用的“大軍話”是國語。可見,因為經濟生產力低下的原因,20世紀50年代的村民,有很多是沒文化的。而新中國成立之後,下一代大多接受教育,從而稍微改善文化教育為零的困境。
1957年冬和1958年春,在國民經濟“大躍進”思想的指引下,全國農村大搞農田基本建設,一些地方的農業生產合作社在修水庫、造林、抗旱中搞起了大協作。在“大躍進”思想指導之下,全村人搞起了農村人民公社化運動,村委帶頭組建成立人民大公社,集體生產達到了質的變化。
橋仔頭率先成立人民大公社,在紅海灣地區是第一個購置船柴油發動機的村委,當時的船動力還是用帆或划槳,船安裝發動機,在生產力上是極大的解放。雖然說農村人民公社化運動有很多弊端,但是在一定程度上集中了生產力,這對沿海漁民來說未必是壞處。因為當時要漁民自己購置一條船作為捕撈工具,在當時的條件下,那是天方夜譚。中國剛解放不久,紅海灣地區沒有什麼經濟支柱,只有靠政府,靠人民大公社集中生產工具,才能有效組織村民們進行打漁生產。
大時代來了……20世紀50年代,香港的轉口貿易獨領風騷。1945年至1997年,1945年日本投降撤出香港後,香港外貿重振聲威,平均年增長率達到35%。受1951年韓戰影響,戰後,大量內地人帶著資金和技術湧向香港,為香港發展工業創造了極佳的條件。西方工業國已經向資金密集型及技術密集型產業轉移,這是外部條件。此時的香港工業大發展,正需要大量的勞動力。
外部環境已經發生天翻地覆的改變,為了趕上歷史大潮,橋仔頭這個小漁村的村民也坐不住了。當時內地與香港的經濟水平是天壤之別,香港是天堂,不但有飯吃有房住,勞動價值高,社會福利好。內地人背井離鄉,有的拋家棄子,甚至冒著生命危險,拚命都偷渡去香港。因為地理位置的便利,紅海灣一帶村民幾個人劃著名一條小船,就可偷渡去香港打工。正是這個歷史時期,橋仔頭人口大量外流至香港,到今為止港僑胞占了橋仔頭原籍人口一大半。
改革開放之後,掀起了“引進”大潮。內地人到香港去打短工,賺到錢去買商品(如衣服、收音機、腳踏車、手錶等),帶回到大陸進行販賣。有經濟頭腦的人,因此搞起了生意買賣。到香港打工的,對於70、80年代而言,生活發生翻天覆地的改變。當時香港的一日工值約400港幣,而大陸一日工值約30~50人民幣,且那時港幣比人民幣值錢。
但是總有一些駐紮家鄉,務實勞作的村民,沒跟隨大潮奔赴香港,其生活水平因時代因素未能得到提高。在90年代之前,紅海灣周邊的漁村日子都過得相當困難,出海捕撈,在工具簡陋、生產力落後、過度捕撈、颱風天氣的情況下,漁業生產難以支撐家庭,打漁也一年不如一年。
改革大潮之下,市場經濟發生翻天覆地的改變,商品價格一漲再漲,翻了好幾倍甚至幾十倍。原來的錢,已經非常不值錢了。父輩讀書,只要2塊錢。我們讀書要300至400塊錢。打漁至多只是養家餬口,村民們手裡的錢變得越來越不值錢,人們變得越來越窮。窮就要謀出路。橋仔頭三面環山,這是一個避颱風的好地方;一面向海,但是自然港口非常之小,在無颱風之時,最高峰也就是能停個幾十條船。以前還有一個沙灘,停船方便。三面環山,一面向海,這在農業時代,是很好的地理位置。但是進入工業時代,這僅有的優勢便也體現不出價值。漁業經濟的落後,只能靠工業發展。所以到了爺輩及父輩一代,開始背井離鄉,到發達城市謀生。為提高本地村民生活水平,那發展本地經濟就成了父輩那一代村幹部的重要工作,招商引資,帶領村民脫離貧困。
1995年橋仔頭第一個招商引資項目鮑魚養殖基地,汕尾紅衛鮑魚養殖有限公司進駐,投資約200萬,創造勞動崗位約20個。
1998年橋仔頭第二個招商引資項目人工碼頭(千噸級),由汕尾市交通局投資興建。至2000年建成,取名為“東洲港”。在建造過程中,也為村里創造了不少工作崗位。當初想定位為油品轉運碼頭未成,同時汕尾無工業腹地,致使該碼頭幾次轉型都未成功,荒廢了將近十幾年。直到2015年石奇珠、楊緒松當選汕尾市政府領導,汕尾經濟水平逐步上升,東洲港碼頭才有經濟價值利用之地,轉型為水泥、工業原材料轉運碼頭。
後來鋼結構加工製作工廠、對蝦養殖場、蝦苗培育場項目接二連三的進駐。但是因為沒有人口紅利、地理位置偏僻、交通方式不發達及醫療教育設施條件落後,村民們紛紛外遷,趕上城鎮化的大潮,遷至城鎮生活,去享受更好的醫療與教育條件。從沒有硬化路,藉助建設國防路的機會,將水泥路修到村口,而有了一條兩車道的混凝土道路。從沒有養殖場,到90年代引進第一個鮑魚養殖場,這在當時的紅海灣是數一數二的。村民有了就業,生活得到了改善。

旅遊資源

1、沙丁灣:垂釣、散步、觀賞落日、追(挖)螃蟹、挖找貝殼、快艇衝浪、沙灘運動、沙灘燒烤等活動。
橋仔頭沙灘,一個約2公里的海灣,沙子粗,不粘身體。在此上步行,粗砂按摩腳底,有益身體健康。這是一個很有傳奇色彩,充滿趣味的沙灘。故名叫“大澳”,如今叫“沙丁灣”,取名來自於一個真實的故事。從記事起,大海、沙灘,海島,一直都是我們的娛樂場。記得是1998年的仲夏傍晚,午後飯後大家都到海邊散步,大人聊天,小兒玩樂,海面異常平靜,夕陽染紅大地,突然有人看到海面上浮起銀白點,一群一群,一堆一堆,往礁石邊、沙灘邊靠近,等看清楚時,說時興奮,原來是一群一群的沙丁魚往岸上靠近。這些沙丁魚拚命的往沙灘上游,一個小小的海浪過來,岸上只見白茫茫、銀光閃閃的魚兒在跳躍。村民們高興極了,紛紛回家把家人都叫出來沙灘撿魚。村民們都認為魚兒是來自於媽祖的饋贈,為了感謝媽祖恩惠,遂,經文人指引,將該海灣取名為“沙丁灣”。

橋仔頭沙丁灣橋仔頭沙丁灣

2、觀海平台:於村莊出海口右側風水寶地小蓮花山之上,有一塊巨大的石頭——蓮花石,站在此觀看海景,一覽無遺,心曠神怡。相傳橋仔頭村莊古址,東北靠山丘,西南面海,每到颱風季節,必受風浪困擾。當地村民虔誠朝暮奉拜媽祖,祈求一物遮風擋雨。數輩人誠心之下,媽祖為其誠心所動。遂,手執一朵蓮花下凡至該村。媽祖將手中的蓮花揮放於村南面,只見生出一山,從而為村莊遮風擋雨。山上有一巨石,乃蓮花心所化,山四周土壤樹木花草,乃蓮花瓣所化。村民念媽祖神功恩惠,遂,取名為“小蓮花山”,與海上“筆墨硯”三寶島向映襯,歲歲朝朝保佑村莊。
紅海灣橋仔頭海景紅海灣橋仔頭海景

3、紅海灣西岸三寶島:
橋仔頭村口面朝大海,有三個神奇的島嶼,潮漲不見島,潮落不見水。島上物產豐富,各種海藻、貝類、海螺、海膽、魚蝦蟹都有,且是觀賞海景的好地方。
《三寶島(嶼)》的神話故事
傳說,在紅海灣畔有一個美麗樸素的小漁村——橋仔頭村,當地民風淳樸,崇教尚育,村民勤勞善良,熱情好客。
男人以漁為業,婦女相夫教子,打漁農耕生活其樂融融。
雖如此,但每逢風至,必巨浪狂起;
遇此風浪,男人亦只能望海而嘆;
風浪之不定,漁民捕撈大受影響。
當地村民均虔誠,朝暮奉拜媽祖,
祈求風調雨順,兢業興教。
數輩人如一日,媽祖為其誠心所動,
下凡此村,化作落榜書生,向村民借宿;
雖風浪已久,未曾出海從漁作業,聞此訊,各家均熱情相待,傾其所儲;
其善良無私的品質深深地感動了媽祖;遂,媽祖向翻騰的海面擲下“筆”、“墨”、“硯”三寶,
三物在海中化作三塊礁岩,成為抵禦風浪的屏障,
起到防風育魚之用,也賜予當地興教之靈氣。
此三塊礁岩分別為上擔,下擔及高擔島。
(擔:古代俸祿的單位,也為當地捕魚計量單位,寓意漁業豐收。)
這美好的神話故事,賦予了三塊礁岩神奇的色彩,為後人所津津樂道。
上擔,下擔及高擔,此三寶島(嶼),漲潮只見礁岩頂部,退潮見得眾多礁石,獨特的海島生物環境和海底特徵,為許多生物類群,如附著性海藻、珊瑚類、附著性底棲生物、埋棲性底棲生物和游泳生物等,為海底生物提供了良好的棲息、索餌和繁衍場所。此三島是採摘、捕撈、垂釣、潛水的好基地。
4、神秘島
神秘島(金嶼島):鳥島愛心石島藏寶之地

神秘島,位於遮浪奇觀東北面,即紅海灣與碣石灣海域交界處。遠看島嶼林木鬱鬱蔥蔥,周邊百鳥翱翔,上岸但見怪石嶙峋,懸崖峭壁。而在空中飛來飛去的鳥兒,原來是海鷗在島上築巢,見到人之後受驚全部一躍而起。傳說舊時島上有兩種動物滿地都是,一是海鳥,二是蛇。因無人居住,島上蛇多,一說被海盜相中,作為藏寶之地;二說清朝順治年間,鄭成功曾派他的妹妹鄭祖禧運送大批軍需物資給抗清義軍,路徑經白沙湖外海面遭遇清軍,因寡眾懸殊而失利,鄭成功妹妹為保住大批物資在此戰役中犧牲。鄭成功妹妹戰死,其下屬立即帶領船隊邊打邊撤退,突然天空颳起大北風,風浪大起,風勢利於鄭成功的船隊,得天時地利運輸軍隊躲進紅海灣海域,剛好遇到無人荒島,其下屬幾個帶頭人商量之後,將大量金幣及貴重實物埋在此無人荒島。
紅海灣神秘島紅海灣神秘島

後人來此島尋寶的人絡繹不絕,而鄭成功及其妹妹鄭祖禧因恩澤白沙湖沿岸百姓,鄭祖禧被白沙湖沿岸的百姓奉為媽祖敬拜。而漁民在金嶼島附近海域總能捕捉到經濟價值很高的金龍魚,這也許是媽祖的恩賜。二說比較多人相傳。神秘島舊時稱金嶼島,即藏金寶之地,想必此名也源自於此。
而今,神秘島還是有很多獨特的地方。如今被開發成旅遊資源,免費向遊客開放。由於無人工改造,而今還保留著純淨的原始風貌。神秘島分為主島與附屬島,附屬島主要礁石、土壤及少量植被組成,怪石嶙峋島,附屬島上有很多海鷗在此築巢。島上還有一個更特別的自然奇觀——愛心石。由於風吹日曬,岩石被塑造成類似於一個愛心桃,奇特的是而今屹立不倒,即使是2013年16級的超強颱風“天兔”也吹不倒她,這也象徵著愛情天長地久,堅貞不渝吧!
當乘坐旅遊快艇環島觀光時,遊船靠近附屬島愛心石時,海鷗們一躍而起,頗為驚嘆壯觀。海鷗身姿健美,惹人喜愛,其身體下部的羽毛就像雪一樣晶瑩潔白。海鷗有"海港清潔工"的綽號,還是海上航行安全及天氣的“預報員”。海鷗象徵自由、純潔、不屈不撓,勇於搏鬥的精神,是一種勇搏浪尖的精靈。
神秘島主島上僅有兩個沙灘,沙灘潔白柔和,海水湛藍清澈,沒有半點污染,是休閒度假的理想天地。
神秘島愛心石神秘島愛心石

然而在風浪的侵蝕之下,島上沙灘正在慢慢地消退,大自然的饋贈,如此美妙,但同時也不會永遠保留,這也是她的魅力之處。乘坐旅遊快艇去神秘島一趟600元,或按60元/人次。去神秘島,主要是環島觀光、欣賞海鷗及愛心石,同時可以上島游泳、燒烤、釣魚活動等。登島後可漫步於蜿蜒的林間幽徑,頗有“曲徑通幽處”的感覺,深入島嶼腹地,尋覓神奇的藏寶洞口。沿途有形似小屋的天然溪澗,常年流淌著甘甜清澈的泉水。偶爾還能抓到味道鮮美的海膽、海螺貝殼。當然島上人不會那么多那么擠,完全沒有蒸餃子的感覺。島上海水也比較乾淨湛藍,是一個小小的“世外桃源”。
詳情景色請看“探秘汕尾紅海灣神秘島”航拍視頻
https://v.qq.com/x/page/b05011lhc4f_0.html?ptag=qqbrowser
5、龜齡島
龜齡島:“海盜天堂”,永不乾涸淡島上水井

龜齡島位於汕尾城區紅海灣西岸海面,該島的模樣酷似一隻鳧水的烏龜,烏龜頭朝西,龜身向東側橫臥著。距最近的陸地超過三公里,島上卻有一口百年不涸的淡水井,從而成為過往船隻躲避颱風或歇腳的福地。明末時就被海盜占領作為打家劫舍的根據地,島上北邊還保留有當年海盜住所的殘垣斷壁。
傳說,很久以前,天上一龜王擅自下凡興風作浪花,作惡多端,玉皇大帝一氣之下將它點化,剛好落在此地,便成了龜齡島。龜齡島外形有點象"龜",其"龜頭"和"龜身"各具特色。"龜頭"以巨石為主,怪石嶙峋,石石相連,頗有氣派。中有一巨石,形似小屋,裡頭可容納數人,裡面清涼異常。"龜頭"之下,內有一地道,深不可測,傳說內有一處仙泉,退潮後將海水排乾,即會冒出清澈的泉水,用這泉水調製鴉片煙,其味無窮;用它煎藥,藥到病除;用它洗臉,紅顏常駐......因此,以前不少有錢的地主常常僱船前往取水,窮人則無法享用。這給龜齡島平添了幾分色彩。"龜身"則是另有一番風光:樹木蔥蘢,雖不算高,但密集而有層次。處處有蔭涼;花草遍地,雖不算芬芳,但清可人,賞心悅目;山路盤環,雖不算平,但少有絆腳石,路路通往開闊。正是因為它的"孤"和"荒"誘發了人們的好奇心,吸引了不少的遊客前來游賞、獵奇,讓人感覺到它是一種天然的美景,無粉飾的圖畫,無虛假的造型,是一種恬靜的享受,回歸自然的享受。
“龜身”實際就是一個小土包,上面樹木蔥蘢,密集而有層次。島上漁民介紹,樹林中還有不少野山羊,漁民們認為它們是屬於保護神———媽祖的。
但這是一個小島,野山羊的祖先又是怎么過來的呢?這就不得不提龜齡島的形成,地質學家認為早期龜齡島包括島與大陸間的海底都是陸地,是一座山脈的一部分,島上野山羊的祖先那時就在上面生存。由於粵東地區地質不穩定屬於地震活躍帶,很久以前發生的地震等系列劇烈地質運動,海水入侵,形成了龜齡島。
乘坐旅遊快艇從紅海灣西岸出發去龜齡島一趟1200元,或按100元/人次。旅遊活動:第一方案:體驗旅遊快艇及觀光,敬拜媽祖,嘗嘗島上“聖水”泉水,觀賞野山羊及自然風光。第二方案:露營。需要兩天時間。第一天上島,活動多多,釣魚、揀海螺及青口等貝殼,潛水下海撈海膽,作燒烤食用,邊欣賞海上落日、起爐生火燒烤喝酒,篝火,聯誼狂歡夜,殺人的殺人,吹水的吹水,拍拖的拍拖,看星星的看星星,點孔明燈許願,放煙花,點燃海島夜空~~~然後紮營睡覺,看海上日出,(不看日出的可以睡到太陽照PP)睡到自然醒。還可以沙灘足球,攝影,戶外拓展,定向尋寶。第二天,返回大陸紅海灣,吃吃當地特色小食牛腩粉、海鮮面、海鮮粥等。

地方特產

在這裡我要好好地向大家介紹一下紅海灣的(福佬人的、淳樸漁民的、最地道的、最饞人的)特產及當地小吃、甜品等。吃貨們,快跟上節奏吧!
蒸腸粉是廣東地區特色傳統名吃之一,屬於粵菜系,是一道米製品,因其形狀似豬腸,所以叫做腸粉。在汕尾地區,也叫豬腸粉(豬腸粿)。本品是將老包米水磨成米漿,鋪在潔淨的布上放在鍋中蒸熟,加入肉、時令蔬菜後即可食用。個人認為加上一些醬湯會更好吃。
在大同小異的蒸煮工藝之下,還有很多種蒸粉。本地叫“粿”,閩南、潮汕、汕尾、台灣地區對於凡是用米粉為主料,麵粉、薯粉等輔料經過加工製成的食品,都稱“粿”。如重糕稞(千層糕)、碗仔稞、粿卷;菜頭稞(蘿蔔餡餃子)、薯粉稞、油炸稞、鼎溜稞等。
汕尾的千層糕,是先將一層麵粉蒸熟後,再淋上另一層繼續蒸,不知道蒸了好幾層,然後在面上灑配料(蝦肉、肉絲、魷魚乾、芋塊等)再蒸,可以看到的確是明顯的一層一層。吃的時候,淋上醬汁,味道不錯,很有風味。
碗仔稞,又稱碗粿、碗糕,是流行於華南、粵東、台灣等地的米食製品。因成品置於碗內,故名;分甜、鹹二類。紅海灣地區喜歡吃鹹。鹹碗粿則是將糊化的米漿蒸過一次,將配料(蝦米、肉、魷魚乾、蔥段等)鋪於其上再蒸熟而得,並搭配醬油膏食用。
粿卷,本品的做法跟蒸腸粉有異曲同工之妙,蒸煮方法有三大種:鋪在布上蒸熟、鋪在大方盤上蒸熟、鋪在竹簸箕上蒸熟,因工藝不同,口味也不一樣。搭配醬油膏食用。
牛腩粿,是汕尾市著名的傳統風味小吃之一,主要材料有牛腩、粿條、骨頭湯等,調料有蔥頭、姜塊、蒜頭,口味鹹香可口。
粿條是福建閩南地區,汕尾、台灣省,海南省、潮汕、等閩南語方言地區的特色傳統小吃。“粿條”一詞是福建閩南地區和粵東地區的叫法。粿條不同於粿條,其口感比粿條更具彈性。
除了牛腩粿,有還有各式各樣的粿條湯,如海鮮類、牛肉丸、牛肉餅、牛雜的粿條湯。
豆乾、豆腐渣。豆乾是豆腐乾的簡稱,中國傳統豆製品之一,是豆腐的再加工製品。鹹香爽口,硬中帶韌,久放不壞,是中國各大菜系中都有一道美食。豆腐渣,是汕尾一特色小吃,是用豆腐在滾熱的油鍋中,油炸而成,類似於薯條製作。食用時蘸蒜頭或辣椒鹽水,口味鹹香可口。
菜稞是汕尾市最有名的小吃之一。
汕尾菜稞是一道美味可口的傳統名點,屬於粵菜系。
這些菜棵由米粉為皮,花生米、蝦米、瘦肉絲、魷魚絲以及香料蔬菜為餡,蒸熟後放著,吃時再用油煎,又酥又韌,味美肉香,極其可口;或者直接由米漿和蝦仁、肉丁、蔬菜等拌在一起,蒸一層,放一層,重疊而蒸,叫做重(疊)糕稞。吃時直切成一塊塊,佐以生油配料,又熱又燙,鮮嫩甜滑,非常可口。
這些萊稞,因其製作精功,配料講究,好吃又便宜,加上種類繁多,任君選擇,很是招徠顧客。
小米是廣東省汕尾市代表性的小吃之一,它是以一層皮包著肉餡,份量大小多以一口為限。優質美味的小米一定要皮薄而軟,小米是半透明則更佳;肉要爽口彈牙,肉餡內有少量汁液,全只小米要夠熱則為最佳。
這個最有名的小吃,選用上等的蕃薯粉、精選的五花肉、大地魚粉、鹽、糖、等配料,經傳統的工藝製作而成的餃子,海豐方言叫“小米”。
製作方法:用薯粉透上適量開水攪勻製作成餃子皮,然後用選用精選的五花肉,加上適量的大地魚粉和配料,做成一個個像小荷包狀而成餃子,海豐話叫小米。蒸熟以後醮上特製的佐料,吃起來很美味可口。最喜歡打開鍋蓋的那一刻,熱氣騰騰,馨香撲鼻,一顆顆飽滿而晶瑩的小米如黑珍珠般,光是看就讓人流口水了。
牛肉餅:選用新鮮的牛腿肉(註:必須新鮮且無注水的牛肉),加上適量的配料,經傳統的手工製作而成。海豐牛肉餅不同於牛肉丸,不是圓的是扁扁的。海豐的牛肉餅吸引人的關鍵就在於它的湯,其誘惑人的全部功夫就在於它的一碗湯。牛肉餅湯,手打牛肉Q彈很香,湯里放胡椒麵,具有驅寒去濕熱的功效。
汕尾薄餅是廣東汕尾地區知名的傳統小吃,是廣東省汕尾市的特色代表小吃。汕尾薄餅過去是清明節的節日食品,每逢清明節的早上上山祭祖,祭完祖回家之後,人們都會用薄餅作為午餐。隨著經濟水平上升,薄餅成為了當地不可少的傳統小吃之一。
鹹制薄餅,用炒熟的豆芽、芹菜、蒜、蔥,鮮墨魚、豬肉、臘腸、蝦肉等做內餡,包上特製的薄餅皮就可開吃。
甜制薄餅,用白糧、紅糧、或者赤沙糧、芝麻、麻成、豆酥、貢糖、果醬等做內餡,用三到四塊薄餅皮包上,必須再包上乾淨的布,用重、實的木條將麻成、豆酥、貢糖等敲碎,澆上香油,包好就可以吃了。
菜茶又稱壯丁茶、男丁茶、丁茶。是廣東省汕尾市地區傳統的小吃,屬於節日食品,一般每年的農曆正月初十到二十,這幾天是該地區的傳統節日“男丁節”。
菜茶原材料的選擇:菠菜、芹菜、白菜、米冬粉、生菜、青蒜、荷蘭豆、香菇、冬粉、蝦米、瘦豬肉、香腸、魷魚、烏賊魚、蝦仁、臘腸、臘肉、爆米花(俗稱炒米)、花生米、胡椒、骨頭湯或雞湯、特製香茶等眾多材料。
菜茶的泡製方法是要經過多個工序的,首先要將各種菜剁碎、將海味、臘腸、肉等切細之後,先將鍋燒熱,再倒下生油,油熱了之後,將海味、臘腸、肉等倒進鍋里炒熟,然後先撈起盛好,再把各種剁碎的菜炒熟分開盛起。到開始食用時先把菜、肉等放在碗裡,約六成碗左右,再將熱開的湯茶沖泡在碗裡,蓋上爆米花、花生米就可以食用了。
九毛膏是汕尾市地區一款頗具地方特色的大眾化小食,汕尾夏季消暑甜品的代表,也稱為“狗毛膏”,製作九毛膏需用一種稱為九毛膏草的植物,而九毛膏草是在馬宮雞籠山海邊的岩石上生有九毛膏原草,原草就長在岩石上,一小綽一小綽的,短短細細的,要用鋼湯勺才能把它從岩石上面刮下來。村民要刮一水桶原草才能加工成半斤狗毛膏草。原草剛剛刮下來時顏色時暗紅黑的,雜物很多,要經過多次漂洗和曬乾後才會幹淨。
大粒丸,是汕尾漁民的特色甜品小吃之一,糯米粉做成糯米捆好切塊,放紅糖片及薑片加水煮,小火一起煮,15分後再燜10分讓糖入去,即可食用。
草粿,外形很像龜苓膏,是廣東汕尾地區一款頗具地方特色的傳統小食,具有清熱解毒、退腸火的功效。製作草粿需用一種稱為草粿草(仙人草)的植物,草粿草是汕尾一帶地區的特產。草粿是用仙人草(俗稱草粿草)煎取藥液,濾汁去渣,加入適量澱粉(通常是用薯粉),充分攪拌均勻,加熱煮滾之後,盛於容器(傳統是用陶缽、瓷缸)冷凝成膏狀,即成為黑色晶瑩的草粿.食用時,用專用銅勺切成一片片裝進小食碗裡,邊撒上紅糖(今多添加白砂糖),便可啜飲。
等等特產、小吃及甜品,這裡就不一一介紹

歷史沿革

1988年1月,經國務院批准,在原海豐、陸豐兩縣的行政區域上設定地級汕尾市,並析海豐縣南部沿海的汕美、紅草、馬宮、東涌、田墘、捷勝、遮浪7鎮建置城區;橋仔頭村屬田墘鎮管轄。
1992年底,在市城區田乾鎮、遮浪鎮設立紅海灣經濟開發試驗區(現轄田乾、遮浪、東洲三個街道),從此之後,橋仔頭村屬紅海灣區東洲街道管轄。​廣東省汕尾市城區紅海灣區東洲街道湖東村委橋仔頭村,橋仔頭村管轄營盤、沙壩及王厝鄉。居民全部為漢族。僑胞主要旅居香港等地

此文到此為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