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條鋸鱗魚

紅條鋸鱗魚

紅條鋸鱗魚(學名:Myrispristis vittatus)為鰃科鋸鱗魚屬的魚類。胸鰭稍低尖刀狀,不伸過肛門。腹鰭胸位較胸鰭短。尾鰭尖叉狀。鮮魚艷紅側下方銀白色;鰭上緣及前緣濃紅條狀。分布於台灣恆春到南洋群島及模里西斯等珊瑚區等。

基本信息

紅條鋸鱗魚(學名:Myrispristisvittatus)為鰃科鋸鱗魚屬的魚類。分布於台灣恆春到南洋群島模里西斯等珊瑚區等。

俗名

厚殼仔、金鱗甲、鐵甲、鐵甲兵、瀾公妾、鐵線婆、大目仔

形態特徵

紅條鋸鱗魚紅條鋸鱗魚

背鰭ⅩⅠ15;臀鰭Ⅳ12;胸鰭16;腹鰭Ⅰ7.側線鱗37;鰓耙12+23.體長159.5mm:為體高2.6倍,為頭長3.2倍.頭長為吻長7.7倍,為眼徑2.1倍,為眼間隔3.4倍.體長橢圓形側扁;尾柄稍細長。眶上緣高於頭背緣。口前位;下頜略突出,下頜聯合處大齒伸入上頜凹刻內。犁骨齒群三角形。頭體有櫛鱗,前背鰭中部與側線間鱗2.5行;胸鰭腋部無鱗。側線高僅後端側中位。背鰭第10棘最短,基部微連;前背鰭較胸鰭略後,第4棘最長;後背鰭與臀鰭上下對稱。臀鰭第2棘不粗大。胸鰭稍低尖刀狀,不伸過肛門。腹鰭胸位較胸鰭短。尾鰭尖叉狀。鮮魚艷紅側下方銀白色;鰭上緣及前緣濃紅條狀。

地理分布

廣泛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之溫熱帶海域,西起東非到馬可薩斯島曼加雷瓦群島,北至琉球群島,南至新加勒多尼亞。台灣分布於南部、綠島、蘭嶼及小琉球等海域。

棲息環境

礁區、近海沿岸

漁業方法

一般以一支釣及延繩釣的方法捕獲。魚肉白,但質地較爛,煮湯時肉易散開且多溶解油質,因此適合抹鹽油煎食用。唯須注意其內臟可能累積熱帶海魚毒。而它的鱗片及棘刺尖利,需小心刺傷。在水族館中也有人看上它鮮紅的體色,將它飼養做為觀賞魚。

金眼鯛目百科

金眼鯛目(Beryciformes) 硬骨魚綱輻鰭魚亞綱的1目。化石始於白堊紀。現有3亞目14科約38屬164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