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山口組

紅山口組,是以組為岩石地層單位的地層結構。趙祥生1984年命名,命名剖面位於內蒙古額濟納旗紅山口。為雜色含礫砂質板岩、砂質灰岩、結晶灰岩與結晶白雲岩。含微古植物、海綿骨針等。與下伏洗腸井組整合過渡;和上覆雙鷹山組或大豁落井組為平行不整合接觸。厚48-183米。

命名

趙祥生等,1984年命名紅山口群;內蒙古自治區地質礦產局,1991年介紹;甘肅省地層清理組楊雨等,1997,進一步厘定改稱紅山口組。

沿革

本組系原湯光中等(1980)在該區首次發現的冰磧岩層而命名的洗腸井群之上部,原稱上亞群。趙祥生等1984年稱上冰磧岩層為紅山口群,分上、下兩個組。楊雨、范瑞琳等(1991—1993)鑒於上述兩人命名時間相近,而且該套地層上、下又屬不同環境的不同規模型沉積,故將兩名稱均保留,降為組級單位代表上、下兩套。紅山口組即代表冰磧沉積後的正常濱海碎屑—碳酸鹽沉積。

特徵

構成

以雜色含礫砂質板岩、砂質灰岩、結晶灰岩(大理岩)與白雲岩為主。局部地區其底部為含礫白雲質灰岩、白雲質粉砂岩,或為泥質、鈣質、炭質頁岩夾含錳頁岩及錳礦層。此頁岩中偶見有冰磧岩之夾層,但以海相層為主。本組在雙鷹山以南地區含有微古植物,包括:Protoleiosphaeridium sp.,Leiosphaeridia sp.,Laminarites sp.,Micrhystridium sp.等及海綿骨針化石。厚度48—183m。

接觸關係

本組與下伏洗腸井組為整合過渡沉積,其上部為下寒武統雙鷹山組或中寒武統大豁落井組所假整合覆蓋。

分布

該組分布不及洗腸井組廣泛,主要見於內蒙古額濟納旗洗腸井、紅山口地區,在甘肅牛圈子地區澤魯木、雙鷹山以南亦有出露。

備考

編撰者:高振家、范國琳

作者1:趙祥生

年份1:1984

系名:新元古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