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農紅軍第一軍

中國工農紅軍第一軍,簡稱紅一軍。史載紅一軍有兩支。一支為鄂豫皖邊的紅一軍。另一支為紅一方面軍的第一軍。

基本信息

簡介

許繼慎 許繼慎

中國工農紅軍第一軍,簡稱紅一軍。史載紅一軍有兩支。

一支為鄂豫皖邊的紅一軍。1930年3月18日,黨中央在給鄂豫皖邊特委並轉紅三十一師、三十二師、三十三師師黨委及全體同志的信中指出:“在目前要配合湘鄂贛等省首先勝利的工作準備,無疑的要把三十一、三十二、三十三師紅軍在集中組織、統一指揮原則之下聯繫起來,將這三師編為紅一軍。”同年4月間,即組建了紅一軍軍部,軍長許繼慎,政治委員曹大駿,副軍長徐向前,參謀主任朱亞倫,政治部主任熊受暄。紅三十一師同時改編為紅一軍第一師。師長由徐向前兼任,政治委員戴克敏(後為李榮桂)。隨後,前委留紅一師在鄂東地區游擊,軍部東進商南、皖西,於南溪將紅三十二師改編為紅一軍第二師。師長漆德偉,政治委員王培吾。從三十二師抽調兩個團與三十三師合編為紅一軍第三師。師長周維炯,政治委員姜鏡堂。另外,以三十二師一部與部分游擊隊合編成紅一軍獨立旅,旅長廖業祺。全軍3個師1個旅共2100餘人。紅一軍的組成,標誌著鄂豫皖邊的革命鬥爭進入了一個新階段。1931年1月中旬,紅一軍與紅十五軍在商城以南的長竹園會合,隨即合編為紅四軍。

另一支為紅一方面軍的第一軍。1935年7月21日,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為了加強統一指揮,決定對紅軍部隊進行整編。紅一方面軍的第一軍團奉命改稱紅軍第一軍。軍長林彪,政治委員聶榮臻,參謀長左權,政治部主任朱瑞。8月,編入右路軍北上。9月下旬,在甘南哈達鋪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陝甘支隊第一縱隊。

歷史沿革

1930年春天4月12日,在大別山區紅一軍正式成立。大別山脈綿亘數百里,橫貫湖北、河南、安徽三省交界。高峰聳立,雄偉多姿,山山相連,天台山、木蘭山、萬紫山、大霧山、大悟山和古角、桐山諸峰,擁抱著大別山主峰。歷來是兵家征戰中原屯兵之地。
新成立的紅一軍由許繼慎任軍長,曹大駿任政治委員,徐向前任副軍長兼一師師長,熊受宣任政治部主任。新軍長許繼慎,年方二十九歲,和徐向前一樣,既是黃埔軍校第一期學生,又是從上海黨中央派來的。許繼慎是安徽六安人,他在國民革命軍中曾當過排長、連長、營長和葉挺獨立團參謀長、第二十四師七十二團團長。北伐戰爭中參加過汀泗橋、賀勝橋和攻打武昌的著名戰鬥。後來死於張國燾搞的“肅反”。
全軍下轄三個師和一個獨立旅;紅三十一師改編為紅一師,師長徐向前,政委戴克敏,下轄五個大隊,八百餘人;紅三十二師改編為紅二師,師長漆德瑋,政委王培吾,轄四個團,六百餘人。紅二師一部和紅三十三師改編為紅三師,師長周維炯,政委姜鏡堂,轄兩個團,三百餘人;紅二師一部和豫南遊擊隊合編為紅一軍獨立旅,旅長廖業琪,三百餘人;紅三師一個連加六安、霍山、英山等縣的紅軍游擊隊改編為中央獨立第一師,徐百川任師長,王文生任政委;將紅三十四師改編為中央獨立第二師,王效亭任師長兼政委,與獨立第一師一起擔負皖西當地的武裝鬥爭任務。至此,鄂豫皖特區黨和紅一軍的改編工作完成。
紅一軍成立不久就兵分兩路,一路由許帶領紅二師,紅三師兵發皖西,去恢復和擴大皖西蘇區。另一路由徐向前率領紅一師西出平漢路,擴展鄂豫皖蘇區。1930年6月中旬至7月中旬,許繼慎兵出皖西,一個月時間收復了蘇區全部失地,連克霍山、英山、羅田三座縣城,殲敵兩個旅四千餘人,紅二、三師由九百多條人槍發展到一千八百條人槍,皖西蘇區向北擴展到霍丘,向南進入英山、羅田、新春。英山、羅山戰鬥後,大別山南麓第一次出現了一塊以燕子河、金家鋪為中心的紅色根據地。紅軍在整個鄂豫皖地區,有了更大的戰略上的迴旋空間。這一時期,許繼慎書寫了自己軍旅生涯中最光輝的篇章之一。 許繼慎沒能繼續在皖西發展自己的勝利。為執行中央“截斷平漢路”、“南下奪取武漢”、“爭取一省數省的首先勝利”的指示,許繼慎不得不結束皖西之戰,率軍部和紅二、三師轉道向西,回到鄂豫皖蘇區去,與紅一師合兵一處。許繼慎率軍東出皖西之時,副軍長徐向前率紅一軍紅一師秘密西出,向蔣介石溝通中原戰場和戰略後方的大動脈平漢路挺進。他們突襲楊家寨車站,伏擊楊平口,奇襲花園鎮,奔襲雲夢城,一發而不可收,連戰連捷,繳獲作戰物資大批,發展紅軍三千,平漢路暫時癱瘓。
紅一軍有好幾個是黃埔軍校的,首先是軍長許繼慎,副軍長徐向前,還有一個吳光浩,是威震大別山區的赤色英雄。他畢業於黃埔軍校第3期,在紅一軍成立前已犧牲。
從紅一軍出了一位元帥徐向前,一位大將王樹聲

中國工農紅軍整編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