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農紅軍第三十二軍

中國工農紅軍第三十二軍:簡稱紅三十二軍,史載紅三十二軍有兩支.一支為東北地區紅三十二軍,另一支為紅一方面軍的第三十二軍。

簡介

中國工農紅軍第三十二軍:簡稱紅三十二軍,史載紅三十二軍有兩支。

一支為東北地區紅三十二軍。該軍於1932年9月在中共滿洲省委指示下,由吉林省磐石、海龍縣農民武裝組成,共500餘人。由李紅光孟潔民負責。11月間,楊靖宇受黨的派遣到三十二軍,負責領導工作。從此,紅三十二軍政治影響日益擴大,參軍者日眾,僅黨員就發展至3000多人。1933年9月,紅三十二軍改編為人民革命軍第一獨立師。

另一支為紅一方面軍的第三十二軍。1935年7月,紅一、四方面軍會師後,根據中央政治局毛兒蓋會議決定,紅一方面軍各軍團改稱軍。這樣,紅九軍團改稱第三十二軍。軍長羅炳輝,政治委員何長工,參謀長郭天民,政治部主任黃火青。下轄兩個團,共1000餘人。該軍編成後,先隨一方面軍繼續北上,後又奉命隨四方面軍南下。1936年2月,紅三十二軍擔負掩護紅四方面軍主力轉移的任務,此後,轉戰川西道孚、甘孜地區。7月,與紅二方面會師後,紅二軍團第五師編入紅三十二軍。接著,紅三十二軍隨紅二方面軍進軍陝甘。10月下旬,在甘肅將台堡與紅一方面軍會師。1937年2月,紅三十二軍編入援西軍。8月,改編為八路軍第一二○師第三五九旅第七一八團。

發展歷程

源起

三十二軍的前身,是紅一方面軍紅九軍團,是中央紅軍在第五次反“圍剿”期間組建的新軍團。
一九三三年九月,國民黨軍調動五十萬兵力對中央蘇區發動了第五次“圍剿”,由於貫徹了“御國門之外”的錯誤方針,中央紅軍在與國民黨軍硬碰硬的防禦戰中,遭受重大損失。一九三三年十月二十八日,中央軍委決定組建紅九軍團。十月底,紅九軍團在江西黎川縣樟樹召開了成立誓師大會。
紅九軍團下轄紅三師、紅十四師和獨立第一、第四團;任命原紅一師師長羅炳輝為軍團長、原紅一師政委蔡樹藩為軍團政治委員、原紅四師參謀長張翼(後為郭天民:原中央軍政學校校務部長)為軍團參謀長、原紅一方面軍敵工部長李湘舲(即李濤;後為蔡書彬:原紅三師政治委員、黃火青:原第一步兵學校政治委員)為政治部主任。紅三師師長張經武(後由羅炳輝兼)、政委劉英(後由蔡樹藩兼);紅十四師師長程子華(後為張宗遜)、政委朱良才、政治部主任唐天際
紅九軍團以紅三師為基礎,成立後不久,就改由軍團部兼紅三師師部。
紅三師的前身是紅一軍團三師,是一九三三年五月,根據軍委命令,由中央警衛團(即中央模範團)、模範二團和瑞金新兵師、一軍團隨營學校(教導營)合編而成,周昆任師長,蔡樹藩任政委,劉英任政治部主任。該師成立後,一直由軍委直接指揮,在贛南、閩西南作戰;十月,歸建紅九軍團。
紅三師轄七、八、九三個團。
七團轄三個營。一營的前身即蘇區中央政府警衛團,是一九三三年初由中央政府警衛營擴編而成。這個部隊始建於一九三零年八月,最初為紅一方面軍黨的總前敵委員會特務大隊。警衛團剛成立,就由紅軍學校校長葉劍英率領並會同學校學員隊,在福建清流縣擊退了盧興邦匪部向紅都瑞金的進犯。該營轄三個步兵連和一個重機槍連。二營是由原紅軍學校“無產階級團”改編而成,由四個連組成,排以上幹部都是由紅軍學校派來的。三營是由閩粵贛紅軍新成立的兩個獨立師合編為四個連組成,連排幹部基本都是紅軍學校第三、四期的學員。先後擔任七團團長的有龔楚(後叛變)、劉華香、洪玉良(三八年在山東病故);政委吳修權、方強、莊振鳳(即莊田)、周生珍(即周彪)。
八團是由中央模範一師二團改編,班長以下人員,大部是從在第四次反“圍剿”作戰中俘虜後參加紅軍的成分和表現都較好的戰士中選調;連排長都是紅軍學校第四、五期的畢業學員;營團幹部都是從主力部隊調來的。先後擔任團長的有劉雄武(即劉殿應,37年犧牲)、楊梅生、姜振海(36年底在甘肅張掖戰鬥中犧牲)、崔建勛(即崔國柱,於36年底被錯殺,45年平反);政委謝季芳、劉先勝、幸士修;副團長李松(即利松,35年4月在貴州大定貓場戰鬥中負傷後脫離部隊)。
九團是由原紅一軍團隨營學校(教導營)和瑞金師(即組建於33年6月的新兵師)合編而成。該團班長和排以上幹部,都由隨營學校的學員或教官擔任。先後擔任團長的有王玉洪(即王玉鳳,34年5月在福建溫坊戰鬥中犧牲)、李國柱(35年春,在長征途經川南的戰鬥中犧牲)、劉華香、蕭新槐;政委姜啟化(後任紅四方面軍政治部青年科長,37年初在西路軍甘肅古浪戰鬥中犧牲)。
紅十四師是34年3月,在中央蘇區第五次反“圍剿”中最慘烈的廣昌戰役之前,由江西省軍區寧都師改編而成。在廣昌戰役中,該師損失慘重,三、四千人的部隊傷亡加逃跑,戰役後只剩下幾百人,隨之被撤銷番號,剩餘人員分別被編入紅一、九軍團。 1934年10月,紅九軍團隨中央紅軍開始長征,轄紅三師、紅二十二師。新編入紅九軍團的紅二十二師,又稱“會昌工人師”,是在第五次反“圍剿”後期,從中央警衛師抽調一個團與粵贛安遠和尋烏等地的地方武裝合編而成的一支新部隊,有四千餘人;先後擔任師長的有龔楚、程子華、周子昆;政委方強、黃開湘。紅三師出發前,曾在長汀和瑞金補充了近三千新兵,此時兵力達到七千餘人。踏上長征路的紅九軍團,共有一萬一千五百餘人。 1934年11月底,中央紅軍長征在通過第三道封鎖線以後,由於中央縱隊輜重運輸隊僱傭的挑夫已經跑掉了一多半,加上傷病減員,只好增調部隊去挑東西。出發前才編入紅九軍團的紅二十二師,掉隊和逃跑的人太多,此時只剩下一千餘人,全部被軍委調去挑東西,以後再沒有回歸建制。紅九軍團在渡過蕭水後,只剩下紅三師一個師,共六千餘人。 1935年2月,根據遵義會議精神,中央紅軍實行整編,紅一方面軍縮編為16個團,其中,紅一軍團縮編為兩個師六個團,紅三、五、九軍團取消師級編制,三軍團縮編為四個團,五、九軍團各縮編為三個團。 紅九軍團所剩三千餘人,實際縮編為三個大營,對外仍稱團,繼續沿用原紅三師七、八、九團番號。每團設三個步兵連,一個機槍連和一個衛生隊。軍團部則保留了直屬特務連、偵察連、新兵營、衛生所等。部隊縮編後,師、團級指揮機構撤銷,機關精簡,原來的一些師團營幹部改任團(營)、連幹部。縮編後,軍團決定將編餘的各級幹部三百餘名,加上一些班長骨幹,編為教導大隊(教導營)。整編後,軍團長羅炳輝、政治委員蔡樹藩(三月二十一日後為何長工)、參謀長郭天民、政治部主任黃火青、中央代表王首道;供給部長趙鎔、保衛局長周興、地方工作部長朱明、衛生部長吳清培。七團團長(營長,下同)洪玉良、政委周生珍;八團團長崔國柱、政委幸士修、副團長李松;九團團長劉華香、政委姜啟化。教導營營長(大隊長)彭上坤、政委黃勝明;偵察科長曹達興、作戰科長劉雄武;偵察連長龍雲貴、特務連長蕭新槐。

改編成軍

1935年8月毛兒蓋會議後,紅一、四方面軍分成左右兩路軍北上,紅一方面軍紅五軍團和紅九軍團劃歸左路軍,被張國燾滯留於四方面軍,九月,紅九軍團被改編為紅四方面軍第三十二軍並撤換了一些幹部,軍長羅炳輝、政委李乾輝,政治部主任朱明(後為幸士修)。 1936年7月,紅二、六軍團組成紅二方面軍。賀龍朱德的授意下,以向二方面軍介紹過草地經驗為名,將紅三十二軍從張國燾那裡要歸紅二方面軍。紅三十二軍轄九十四、九十六兩個師。九十四師由原三十二軍三個團(營)組成,師長蕭新槐、政委幸士修、參謀長彭上坤、政治部主任曹家慶。九十六師由原紅二軍團五師組成,師長王尚榮、政委譚友林、參謀長郭鵬、政治部主任劉華香。1936年底,紅三十二軍在環縣奉命整編,取消師部,九十四師部隊與軍直屬隊縮編為二八零團、二八二團,九十六師部隊縮編為二八六團,由軍部直轄。 1937年8月25日。紅軍主力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紅三十二軍部隊大部改編為八路軍一二零師三五九旅七一八團,一部合編到一二零師三五八旅七一五團。

中國工農紅軍整編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