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事

紀事

◎ 紀事 jìshì[chronicles;record] 記載事實《西行紀事》jìshì紀事(紀事)1.記敘事實。紀,通“ 記 ”。 漢 王充 《論衡·正說》:“《洪範》五紀,歲月日星,紀事之文,非法象之言也。” 明 宋濂 《文原》:“世之論文者有二,曰載道,曰紀事。紀事之文當本之 司馬遷 、 班固 。” 清 孫枝蔚 《大樹》詩自註:“ 吳野人 曰:‘結處紀事,悲感無限,得 少陵 之遺。’”2.文體名。 姚華 《論文後編·目錄中》:“別體曰紀事,詩常標題,亦入雜著。”3. 紀,義同“記”,主要用於“紀念、紀年、紀元、紀傳”等,別的地方多用“記”。

詞語解釋

紀事紀事

節目簡介

《紀事》《紀事》

2000年《紀事》欄目誕生,作為<東方時空>的周日版節目,《紀事》沿襲了<百姓故事>的理念,成為精華版的《百姓故事》。

2003年1月3日,《紀事》全面改版進入新聞頻道。

2004年5月1日,新聞頻道傾力打造《紀事》品牌,《紀事》再次改版,成為周播45分鐘的新聞紀錄片欄目。以“行進中的影像中國”為節目標語,選題更加重視新聞性,成為新聞頻道惟一的長紀錄片節目,或者說是電視新聞紀錄片。

節目節目

播出時間

[重播]:周日23點15分

周一04點10分

周五14點10分

紀事欄目各期內容

[紀事]抑鬱症

· [紀事]飛天前奏

· [紀事]兩個人的馬拉松

· [紀事]風雪旅途

· [紀事]冰雪記憶

· [紀事]男人與馬

· [紀事]回家的記憶

· [紀事]八千里路雲和月

· [紀事]房改協奏曲

· [紀事]手機

· [紀事]人間煙火2007

· [紀事]禁毒大隊

· [紀事]禁毒警察

· [紀事]記憶的傷痛

· [紀事]理想病

· [視頻]12月9日《紀事》

· [視頻]紀事——維權之後

· [視頻]11月25日《紀事》

· [視頻]合作建房夢 (下集)

· [視頻]合作建房夢 (上)

· [視頻]2007年11月4日紀事

創辦背景

《紀事》創辦時正好是《東方時空》一個比較大的改版,成立了《東方時空》工作室,《東方時空》擴成兩個小時。負責改版的領導們覺得應該再增加一塊長紀錄片的形態。短紀錄片拍了那么多年,它的空間確實很有限了,希望有個更大的拓展。當時是周日播出的,28分鐘,對編導來說,是一個非常好的機遇。做了那么多年的10分鐘,時間長了以後就會有一些厭倦。

節目節目

當時的說法就是要做《生活空間》精華版,並沒有想在定位上做更大的改變。所以在《紀事》早期,播出的一些片子還都是原來《生活空間》時拍的一些長片。2003年“非典”的時候,正好也是新聞頻道開播。當時《紀事》還是《東方時空》的周末版,當時新聞中心的主任是李挺,他對紀錄片也是很喜愛的。所以在新聞頻道開播的時候,就單辟一個時段,讓《紀事》作為獨立的欄目進入頻道。剛開始給的是每周20分鐘的時段,到2004年變成周六、周日每天晚上20分鐘。2004年“五一”時,新聞頻道的周年改版又做了一個調整,變成45分鐘。

這個容量也要求在關注的題材上做調整。當時選擇了一些題材,比如對於重慶開縣井噴事件,還有對醜女張靜整容事件,這些都是一些社會熱點事件。但不是簡單的跟風,更多的是想去探尋事件背後的東西,探究是什麼東西在操弄著這樣的一些事件。

事實上,《紀事》剛開播的很多題材,都是在《生活空間》的後期就開始了。比如45分鐘播出的第1期節目是武鋼改革。像這樣一個大題材也是在《生活空間》後期就開始操作的,只是沒有一個合適的平台來播出。當時的製片人是陳氓,他已經意識到應該要跟時代產生關聯,關注更多有時代感的題材。好多變化在那時候就已經開始操作了,不過是後面的人正好摘了個現成的果子陳氓主任也對《紀事》的發展方向有很多想法,提過好多建議。

節目定位

電視新聞紀錄片的傳播方式與形態,兼有專題類新聞節目和評論類新聞節目的特性。

紀事紀事

這一點在《紀事》的節目定位上表現得非常典型。在對選題的選擇和把握上,完全捨棄了純人文類的題材,而是偏重於對重大事件和新聞人物的跟蹤記錄和拍攝,真正做到了記錄“行進中的影像中國”。

對於同一新聞題材的報導,《紀事》總是能夠找到獨特並且常常是高於一般訊息類新聞節目的視角。如《解密航天員》跟蹤記錄了航天員生活訓練的故事,而《守望》則把關注的目光投向了航天員的家庭;《變形記·醜女張靜》跳出了事件與人物本身,揭示了媒體與人之間的關係,而同一系列的《變形記·美女製造》則把視線從人造美女本人身上擴大到整個商業炒作中的各種角色。同樣重大新聞題材獨特處理的節目還有很多,如開縣井噴的《12·23》,京城首例性騷擾案的《證據》,等等。

節目特色

《紀錄》融合了紀錄片的精雅與新聞的時間性。新聞節目對時效性要求很高,紀錄片的情懷卻是悲憫與觀察。

節目節目

《紀事》作為新聞紀錄片節目,大部分選題都觸及重大新聞事件,紀錄對細節和過程的追尋決定了這些選題不可能搶占新聞的第一落點,如何去平衡紀錄與新聞的時間差,是《紀事》在選材上的一大難點。

鳳凰衛視的劉春,主張在處理新聞時效性選題上,對當下熱點迅速介入,抓住新聞中的人性和故事,以紀錄方式做事件的另類整合,以便能夠獲得最大可能的時效性。北師大的于丹教授認為:紀錄片是一個過程和點進,應把持其應有的從容;制約於電視傳播的特質,時間的限制,以新聞作為主要選題的新聞紀錄片欄目應抓住事件的橫斷面與轉折點;當時間無法從容時,應使張力的最大化,形成多元的價值判斷。

《紀事》不同於新聞評論部的任何新聞節目,也不同於《見證》中純粹而精緻的紀錄片。它沒有任何類似的成功節目可以借鑑。遊走於新聞性與紀實性所構築的夾縫中,《紀事》的前行並不容易,而新聞紀錄片欄目更加不易。新聞紀錄片的欄目化正在逐步探索之中,這也是“行進中的影像中國”隱含著的另一層涵義吧。

節目關注

對題材的關注

強調的是時代感

專家解讀

節目類型

一種是關注人物命運,比較傳統。當然這個人物要足夠精彩,命運要足夠變化。

一種是關注新聞事件,比如像“北京西站”、“連戰大陸行”這種。

一種是關注社會熱點話題,比如整容、抑鬱症、合作蓋樓等等,都是這個時代非常有特點的東西。這種題材對我們編導來說是一種新的領域和操作方式,它不是純粹地記錄事和人物就夠了,可能要運用多種元素,不拘泥於一種表現方式。當然整個欄目的基礎,紀實拍攝和對人物的關注是必不可少的,但並不是唯一。

編導思維

思考能力、表現能力,對問題思考是否到位。

現實困難

周期、經費,還有每個欄目都要面臨著收視率的壓力。另外就是一些欄目化和紀錄片本體的衝突。

創作氛圍

這個集體大家都是有理想、有熱情的人,都是因為非常喜歡紀錄片,可以為它放棄很多,大家在一起談的就是創作。而且我們強調一種個人化的風格,不強調生產、產品,我們把自己的片子叫做“作品”。叫做“作品”並不意味著每期都是作品,但它是給大家一種意識、一種暗示。你必須按照做“作品”的方式來做每一期節目,而不是簡單地完成就完了。

我們每個片子都要求大家做到最極致,都希望能夠出新,不是用一種老的套路來操作。

創作流程

欄目選題的系列化

紀事紀事

為了擴大欄目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我們在前期策劃上儘可能在選題的範圍和播出時間上實行系列化。目前,婦女維權系列、未成年人犯罪系列、面對絕症系列都已經在進行初步的運作。而配合這些系列選題的播出,我們也會聯合相關部門進行一些法律諮詢、愛心捐贈等活動。

法律顧問的必要性

欄目的推介和互動

責任意識和團隊精神

《紀事》欄目作為中央電視台第一檔故事類,欄目組的全體編導希望能把它打造成一檔鮮活化、平民化,有極強競爭力、美譽度的港城新欄目。

“看紀實故事,品人生百味。”——《紀事》講述的是一個個故事,而這個欄目的誕生過程,本身就是一個故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