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舍談吃:名人吃家“舌尖上的中國”

精舍談吃:名人吃家“舌尖上的中國”

《精舍談吃:名人吃家“舌尖上的中國”》是2018年9月由中國法制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我的讀書小馬甲。本書主要為你一一揭秘名人的餐桌,帶你領略美食里的歷史往事。

精舍談吃:名人吃家“舌尖上的中國”精舍談吃:名人吃家“舌尖上的中國”
“不講究”的饕客——老舍
(豆汁兒、烤鴨、芥末墩兒)
談論美食,就不得不提起北京這座歷史悠久的名城,它傲立於雄雞的咽喉部位,用它寬闊的胸懷兼容來自四面八方的食物,並因地制宜地給予其改變,形成了融匯東西南北所長的“食都”。
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北京人,老舍的身上也有著濃濃的北京味兒。北京的水滋養了他的文學夢想,北京的山給予了他的文字靈魂。而北京的美食,不但富足了他的腸胃,還給予他熱愛生活的能量。
在那個風起雲湧的時代生活的老舍,歷盡了生活的酸甜苦辣,若想知道那滋味怎樣,我們可以從他的飲食談起。
無論是一碗最便宜的豆汁兒,還是八大樓里的精緻菜品,都是老舍記憶里難以割捨的美味。他曾開玩笑說自己長了一顆“喝豆汁兒的腦袋”。而在學術界,還有另一種笑談——要研究老舍,先要能喝豆汁兒。由此可見,老舍對這碗皇城根下老百姓日常早餐中必不可少的飲品多么的喜愛。
豆汁兒,顧名思義,是一種豆制飲品。和我們通常所說的豆漿不同,豆汁兒的味道有些奇怪,聞起來有點酸酸臭臭。因此,對於第一次嘗試豆汁兒的外地人來說,或許不是什麼難忘的好味道。但對於那些喜愛豆汁兒的人,他們愛的就是這股子酸中帶臭,細嗅之下又帶香的怪味。
舊時的北京,每天早上隨處可見灶上煮著豆汁兒的早點攤子。老舍也是這些攤子的常客之一,他喜歡坐在街邊,一邊品嘗酸香的豆汁兒,一邊吃著炸得酥脆的焦圈,仿佛人生就應該這般悠閒自在,寧靜安詳。
除了老舍喜歡喝豆汁兒,民國時期文藝圈裡還有許多名人對這種味道無法抗拒。比如,梁實秋就曾寫過自己在喝豆汁兒時候的樣子,他說:“只能吸溜著喝,越喝越燙,最後喝到滿頭大汗。”
除了對豆汁兒攤十年如一日的捧場,老舍還喜歡吃那酥香鮮嫩的北京烤鴨。眾所周知,北京城裡最著名的烤鴨店當屬“全聚德”,這家烤鴨老字號以最優質的鴨子,搭配最獨特的烹製手法,讓每一位來這裡吃烤鴨的顧客都對其讚不絕口。老舍也是這裡的常客,他曾多次和朋友到這裡小聚。在北京全聚德的總店裡,至今還保留著老舍和梅蘭芳、巴金圍坐在一起吃烤鴨的蠟像。據說那次聚會是老舍做東,在邀請巴金先生的時候,他還特地給其寫了一張便條:“巴金兄:明天中午在全聚德請您吃烤鴨,有梅博士及王瑤卿老人等,務請賞光,祝安!”
想必那日賓客相聚,有著說不盡的文藝情事,也少不了色澤紅潤的烤鴨飄香。用果木炭火烤制的烤鴨外皮油亮酥脆、肉質細嫩,好友幾人紛紛用筷子夾起肥而不膩的鴨片,或是用抹有甜麵醬的荷葉餅就著吃,或是沾上解膩的蒜泥和著吃,讓鮮香的烤鴨更添一絲獨特的香辣味。店內老舍和知己好友吃肉談天,店外竹葉青青,夾起烤鴨吃入口的那一瞬,無意中抬頭,那入目的碧綠和著烤鴨的紅潤,賓客間相視會心一笑,頓時心情暢快。哪管世事沉浮,哪管出了這個店又要去往哪裡,將為何事奔波。

內容簡介

本書講述民國時期眾多文化名人的歷史往事和他們與美食相關的故事,包含文化名人的生平軼事、名人與美食的淵源等,從美食寫到滄桑,從生活寫到人生。本書帶領讀者閱讀名人歷史趣事和對美食獨特喜好,比如張愛玲的人間煙火、張學良幽禁時光中的辣味記憶、邊畫邊吃的美食藝術家張大千……而吃也並不僅僅是吃,吃已儼然是一種文化,飽含著深厚中國傳統積澱。
全書內容豐富、文字優美,內文文字及40餘幅插圖四色印刷,敘述形式新穎,讓讀者在文字中,能探索到歷史的文化與餘溫。

目錄

001  “不講究”的饕客老舍
(豆汁兒、烤鴨、芥末墩兒)
007  味饞千軍的魯迅小吃
(炒腰花、醬爆雞丁、小麥鈴)
013  嗜茶愛酒,美食中的小樂趣——胡適
(一品鍋、奶湯蒲菜、酒)
019  《雅舍談吃》中的美味年華——梁實秋
(豆腐、火腿、炸醬麵)
025  袁世凱的總統大補餐
(清蒸肥鴨、雞絲麵、湯圓)
031  自是恨水長愛香長留——張恨水
(松柴烤肉、什錦菜包、鴨油酥燒餅)
038  梨園大師荀慧生的美食巡迴演出
(天津麻花、炸醬麵、醉蝦)
045  酒肉喜好與大肚量——程硯秋
(紅燒肉、紅燒肘子)
051  張愛玲的人間煙火
(麵包、雲片糕、荷葉粉蒸肉)
058  從夏夢的飲食心經說開去
(冰糖燕窩、清熘河蝦仁、松鼠鱖魚)
065  看,那是陸小曼最愛吃的小零
(啤酒、夾肉麵包、石榴)
071  隨杜月笙嘗一口本幫菜的痴
(清湯禿肺、鍋燒河鰻、滑炒蝦仁)
077  魯迅家的常客,最愛吃茶點——蕭紅
(粘糕、大列巴、玫瑰白糖倫教
083  戒不了食癮的“糖僧”——蘇曼殊
(麥芽塌餅、摩爾登糖、糖炒栗子)
090  寧波菜里的尋常味——蘇青
(冰糖甲魚、苔菜小方烤)
096  一個忠誠的素食主義者——呂碧城
(八公山豆腐排、竹筍湯)
102  美食因他而揚名——陳果夫
(南京板鴨、無錫肉骨頭、蝦仁鍋巴)
108  鴨蛋總是故鄉好——汪曾祺
(汽鍋雞、干貝燒小蘿蔔、煮乾絲)
115  為吃搬家的“痴氣”文人——錢鍾書
(雞湯、蜜汁火腿、冰糖肘子)
122  南北通吃——梅蘭芳
(宮保雞丁、鴛鴦雞粥、蟹黃小籠包)
129  邊畫邊吃的美食藝術家——張大千
(牛肉麵、小籠粉蒸牛肉、泡菜燒魚)
136  美食“草聖”——于右任
(辣子煨魷魚、䰾肺湯、芡實老鴨湯)
142  幽禁時光中的辣味記憶——張學良
(豆腐燉魚、水煮魚、油爆雙脆)
148  美食江湖的“羅派川菜”——羅國榮
(開水白菜、肝膏湯、蝴蝶海參)
154  小二,來一盤乾炒辣椒——沈從文
(魷魚肉絲、子姜燜鴨、慈姑炒肉)
161  舌尖上的饞人美食家——逯耀東
(燜肉麵、蝦子大烏參、溫拌腰絲)
167  郁達夫的下酒菜
(肉燕、雞蓉蠣糊、軟煎牡蠣)
173  美食的融合與發展——譚延闓
(鴨掌湯泡肚、東安子雞)
179  古今多少吃,都在唐魯孫書中
(獅子頭、四臣湯)
185  翠亨村的美食愛好者——孫中山
(中山四物湯、鹹魚豆腐煲、金牌蒜香骨)
191  廣式早茶與苦咖啡的陪伴——阮玲玉
(紫蘿金針菇、雲腿青魚餃、八寶粥)
197  行萬里路,嘗百口鮮——陸文夫
(南瓜盅、碧螺蝦仁、腐乳醬方肉)
203  吃是一件幸福的事——林語堂
(蛤蜊鯽魚湯、醋熘魚片、清蒸螃蟹)
209  莫道君子遠庖廚——王世襄
(海米燒大蔥、糟熘魚片、烤鴨)
216  好吃是一種天性——俞平伯
(蟹殼黃燒餅、西湖醋魚、羊湯飯)
223  文人難過美食關——朱自清
(雞汁煮乾絲、芋艿煨雞、清湯越雞)

編輯推薦

想知道沈從文、張學良、張愛玲、孫中山……都有些什麼樣的美食故事嗎?本書為你一一揭秘名人的餐桌,帶你領略美食里的歷史往事。使讀者閱讀名人故事、各地美食的同時,了解美食中蘊含的深厚文化積澱,感受中華美食與文化,同時可以使有興趣的讀者掌握各地美食小吃的做法。內容豐富,圖文並茂,具有較強的閱讀性和出版價值。

作者簡介

我的讀書小馬甲:本名沈曠,微博百萬冬粉博主,自由撰稿人,微博自媒體人,著有《因為愛情有時差》一書。畢業於工科大學的文藝青年,沉溺於名人往事和中華美食故事,午後閒坐於一隅,敲下心中最美好的文字,分享給大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