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者

具有雙重或多重人格的精神性疾病。

定義

心理學新名詞,通俗地說,是指精神處於分裂之中的人。其源於我們對我們所感受到的終有一死的這樣的一個事實的不接受所導致的心靈的扭曲以及因之而造就的痛苦,但,這樣的痛苦不是肉體的痛苦,而是一種以生命場的形式存在於人體內的心靈的痛苦;精神分裂者就是那些在這樣的背景下去認知著、感受著、選擇著及表現著的人,其包括所有的功能性精神疾患者(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障礙、人格障礙、精神活性物質依賴、各種各樣的神經症等)及大多數的所謂的健康的人群。按照這樣的定義,假如一個人未曾有過死亡的感受的話,那么,他就不可能處於精神分裂者的範圍之內。
精神分裂者的對立面是愛者,也就是其心靈處於愛的狀態之中的人。心靈 精神分裂症 情感性精神障礙 神經症

症狀表現

(一)早期症狀

患者精神活動開始變得遲鈍,對人冷淡,與人疏遠,躲避親人並懷敵意;或寡言少語,好獨自呆坐,或無目的漫遊,生活懶散,不遵守紀律,對周圍人的勸告不加理睬。有的病人表現為性格反常,好無故發脾氣,不能自制,敏感多疑;或沉湎於一些脫離現實的幻想、自語、自笑;或無端恐懼。

(二)神經系統變化

在接受神經系統檢查時,出現一部分神經系統體徵。其中,緊張性木僵狀態病人的軀體變化較為明顯。神經系統體徵可見肌張力增高,腱反射亢進,極少數病人尚可出現病理反射或陣攣現象。感覺方面常見痛感減低,瞳孔對光反射遲鈍,對疼痛刺激引起的瞳孔散大反應減弱或消失。自主神經方面可見副交感神經張力增高,如脈搏緩慢,瞳孔擴大及出汗,有時可見唾液分泌及皮脂腺分泌增多。血管運動方面可見四肢發紺、皮膚發涼、局部水腫等。

(三)精神症狀

精神分裂症患者具有特徵性的思維、情感、行為的不協調和脫離現實環境的特點,主要臨床特點是人格的分裂。

為什麼會精神分裂

(1)遺傳因素

臨床遺傳學研究,證明遺傳因素在本病的發生中起一定的作用。根調查,發現本病患者近親中的患病率比一般居民高數倍。與患者血緣關係越近,精神分裂症的發病率越高。有關孿生子的研究預告,本病單卵孿生的同病率比雙卵孿生一般高4-6倍,寄養子也是如此。

(2)內分泌因素

本病大多在青春期前後性成熟期發病,部分病人在分娩後急性起病。此外,本病發病率在絕經階段也較高。以上臨床事實說明內分泌在發病中具有一定作用。甲狀腺、性腺、腎上腺皮質和垂體功能障礙,也曾被不少學者疑為本病的病因。但有關這些方面的研究未能作出肯定的結論。

(3)病前個性特徵

孤僻、敏感、害羞、好幻想、邏輯性思維差等特殊的病前個性特徵導致精神分裂症的人是精神分裂症患者的50%~60%,國內資料分析發現,病前具有膽小、猶豫、主動性差、依賴性強等性格的占40%。比對照組高7倍。

(4)環境因素

在母孕期受到病毒感染的胎兒,其成年後發生精神分裂的機率明顯高於對照組,孕期及圍產期的合併症,也使本病的發病率提高。

(5)社會心理因素

本病的發生多是由於在幼年至成年生活中的困難遭遇而造成的,其中與精神分裂症親屬的接觸是致病的主要因素。

精神分裂患者須知

如果一定想要孩子,那么主要認真考慮以下問題:
1、全面評估患者的病情。目前還有沒有症狀?服藥的劑量是治療量,還是維持量?如果現在停藥要小孩,病情加重的可能性有多大?
2、向有經驗的精神科醫及婦產科醫生進行諮詢。
3、如果需要停藥,一定要在醫生的指導下緩慢地減量,不能突然停掉,精神科藥物或多或少會對胎兒有一定的影響。因此,必須諮詢有關專家,停藥一段時間後方可懷孕。
4、在此期間,一時發現病情有波動,應馬上恢復藥物治療,否則病情民展嚴重了,治療就困難了。

精神分裂症自我預防

1、調動自己的潛能,積極交往和勞動,培養良好的性格和心理承受能力。
2、接受現實,樹立信心:要敢於接受現實,面對現實,相信科學,增強自己與疾病作鬥爭的信心;
3、積極配合治療:要冷靜接受已患病的現實,積極配合醫生進行治療。要有長期治療的思想準備,定期複查,不隨便停藥減量;
4、積極調整自己的情緒:要學會向家人或朋友傾訴,或轉移目標,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通過積極的行為方式改變自己負性的情緒;
5、尋求家人和社會的支持:社會支持是一個人抵禦心理疾病、防止心理崩潰的重要資源。要善於利用自己可利用的家庭和社會資源來幫助克服自己的困難,調整自己的心態,平穩地渡過難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