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引論

精神分析引論

《精神分析引論》是現代精神分析心理學派的創始人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的主要著作之一。它比較系統地深入淺出地介紹了精神分析的一般理論。弗洛伊德的傳記作者歐內斯特·瓊斯認為它是研究精神分析的一本好書。本書中文譯本可看《精神分析引論》,高覺敷譯,商務印書館1984年版。

基本信息

作品簡介

(圖)精神分析引論(縮譯彩圖本)精神分析引論(縮譯彩圖本)

本書是弗洛伊德除了《日常生活精神病理學》(ThePsychopathologyofEverydayLife)之外,流傳最廣的一部著作,曾被譯成17國文字。以1915年~1917年於維也納大學的課程講稿付印成書,由於是講授的形式,故而對剛學習精神分析理論或從未接觸過的入門者,得以循序漸進且深入淺出的一窺精神分析理論的堂奧。精神分析是西方現代心理學與醫學心理學的主要流派之一,產生於19世紀末,現已擴展到各種不同的社會科學領域,如文學、歷史和哲學等等。本書幾乎涵蓋了精神分析理論所關切與探討的各項層面,特別是精神分析的三大基本理論:潛意識論、夢論,以及性慾論。全書分成三個部份:第一篇“失誤動作”,針對一般正常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失誤動作來分析表面行為下的深層含意,這可視作是某種預兆或訊號;第二篇“夢”,則試圖由釋夢的技術去探索夢的顯意與隱意,並推演出夢的作用;第三篇“神經症通論”,結合前兩篇對失誤動作與夢的分析,以確證支配神經症患者的症狀與其經歷相關,並探索精神分析的治療方法。全書總計28講,對精神分析理論具有全面且系統的概括性論述。

《精神分析引論》是現代精神分析心理學派的創始人弗洛伊德SigmundFreud,1856.5-1939.9的主要著作之一。它比較系統地深入淺出地介紹了精神分析的一般理論。弗洛伊德的傳記作者歐內斯特·瓊斯認為它是研究精神分析的一本好書。本書中文譯本可看《精神分析引論》,高覺敷譯,商務印書館1984年版。

弗洛伊德生於摩拉維亞現屬捷克,4歲時隨父母移居維也納。他上中學時就對達爾文的科學理論很感興趣,1873年入維也納大學學醫,1881年獲醫學博士學位。由他創立的精神分析心理學理論在當代心理學和思想文化界有很大的影響。1938年,希特勒德國占領了奧地利,弗洛伊德因是猶太人被迫離開維也納,前往英國避難,1939年在英國去世。

本書是弗洛伊德1915-1917年兩個冬季在維也納大學講授精神分析理論的三部分講稿,因而全書也分為過失心理學、夢和神經病通論三編。在前兩部分,他假定聽者沒有精神分析學的知識,因而從入門講起。第三部分討論了比較複雜的問題,即神經病的精神分析和治療。

在第一編第一講中,弗洛伊德就指出,精神分析不同於別的醫藥方法,它是治療神經錯亂的一種方法,主要靠談話。對自我的分析和研究是精神分析的入門。他提出了精神分析的兩個基本命題:第一,心理過程主要是潛意識的,意識的心理過程是整個心靈的分離部分,他由此否定了傳統的觀點:“心理的即意識的”;第二,性的衝動,無論是廣義的,還是狹義的,都是神經病和精神病的重要起因,並且性的衝動對人類最高的文化的、藝術的和社會的成就做出了最大的貢獻。

弗洛伊德認為,過失常常被當作微不足道的心理現象,它的起因是由於機體的或心理的原因而引起的注意的擾亂。其實,過失如舌誤、筆誤等是有意義的,在它的背後隱藏著某種“意向”或“傾向”。過失是由兩種傾向同時引起的的結果。一種是干涉的傾向,另一種是被干涉的傾向。如在把“開會”說成“散會”這個舌誤中,“要開會”是被干涉的傾向,“散會”是干涉的傾向。干涉的傾向是由於某種原因被藏在心底不願說出的,不易被認出的傾向。對干涉的傾向的壓制是造成舌誤的不可缺少的條件。當然,並非所有過失都有意義,但對過失的意義的研究可以使人們深入到對潛意識的心理活動的認識。

弗洛伊德認為,與過失一樣,夢也是健康人所具有的、被忽視的心理現象。夢也是有意義的,夢的研究不但是研究神經病的最好的準備,而且,夢本身也是一種神經病的症候。夢有顯義和隱義兩種。記得的、可以說出來的夢是夢的顯義,被偽裝了的、由釋夢的工作所揭示出來的是夢的隱義。記得的夢並不是真的,只是一個化了裝的代替物,我們順著這個代替物所引起的觀念,就可以知道夢者原來的思想,將隱藏在夢內的潛意識內容帶入意識中。夢的隱義常常是被壓抑的,他通過種種偽裝才能在夢中表現出來。兒童的夢未經化裝,其顯義和隱義一致。由此看來,夢是欲望的滿足。

本書第三部分討論神經病,弗洛伊德指出,神經病的症候背後都有意向,症候是有意義的,與病人的內心生活有密切的關係。他討論了神經病症候的意義,症候和潛意識欲望的關係;討論了心理歷程中潛意識、前意識和意識問題;討論了精神分析學對性的認識,性的衝動與精神病、文化的關係;討論了性本能和自我本能的關係,它們各自的特點;討論了神經病治療中的一些技術問題等等。

精神分析學派的創立和發展是人類科學史上的大事。在本書所講的內容中有許多合理的引人入勝之處。當然,也有不少局限和錯誤之處,有些在精神分析的發展中逐漸得到克服,有些是引起爭論的問題,如在精神分析學內部,象阿德勒、榮格等人對弗洛的伊德的性本能說有尖銳的批評。在弗洛伊德用以性本能說明宗教、道德和文化的起源和發展的學說中,很多觀點失之偏頗。對此,在閱讀時特別要加以具體分析。

《精神分析引論》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說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在這部著作中,他以“心理衝突”和“泛性論”觀點對日常生活中人們的過失行為、夢及神經病三項專題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系統的闡述。在作者看來,人們日常生活中的過失現象是有意義的。它是心靈中兩種相反的傾向相互牽制而趨調和的心理行動。同樣,夢也不是一種神渝或毫無意義的生理現象,而有其背後的“隱意”;夢是遭到壓抑的潛意識欲願的變相滿足。釋夢的工作便是激發夢者的“自由聯想”、由夢的“顯意”推知其“隱意”的過程。相反,夢的隱意轉變為顯意的過程叫做“夢的工作”,它有四個成就:“壓縮”作用、“移置”作用、將思想轉變為視像、“潤飾”作用。此外,夢還能回溯到童年時期的景物和欲望,成為這些景物和欲望的象徵。最後,弗洛伊德分析了神經病。他認為神經病症候也是兩種相反的心理傾向相衝突的結果:其中一方是被壓抑的性本能的潛意識欲望,另一方是壓抑它的自我本能的理性規範。一旦這種受壓抑的性本能欲望被導入意識層面,神經病症候即可消除。《精神分析引論》是弗洛伊德在1915一1917年在維也納大學講授的三部講稿的彙編。全書分三編,二十八講,約二十六萬字。中譯者為高覺敷,商務印書館1984年出版。

正如書名所示,《精神分析引論》乃是了解研究弗洛伊德學說的一部入門性讀物。該書,由弗洛伊德1915--1917年二個冬季在維也納大學介紹精神分析的講稿組成,是其著作中除《日常生活心理病理學》外流傳最廣的一部,也是其思想在經歷了早期發展後逐漸向後期過渡的一部代表作。在撰寫此書之前,弗洛伊德先後出版了《癔症研究》(1895)、《釋夢》(1900)、《日常生活心理病理學》(1901)、《詼諧及其與潛意識的關係》(1905)、《性學三論》(1905)、《精神分析五講》(1910)、《圖騰與禁忌》(1913)等著作,確定了精神分析的兩大理論前提即潛意識論和泛性論,對夢、失誤動作、神經症等亦提出了精神分析的解釋。精神分析學說在經歷了人們最初的冷落、批評和敵視後已逐漸為人們所接受、歡迎,並轉化為精神分析運動。榮格、阿德勒也以因與弗洛伊德觀點相左而分道揚鑣。1914年《精神分析運動史》的出版乃弗洛伊德思想進入後期發展的分水嶺。《精神分析引論》則真實再現了這一轉變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狀況。它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全面而系統的介紹了精神分析的早期研究成果,同時也展示出弗洛伊德此時正在醞釀著的一些新觀念,如對自我的分析、對現實原則的強調,以及對“潛意識”一詞的多重含義所造成的困難的認識等。正是這些觀念,預示了此後弗洛伊德的《超越快樂原則》(1920)、《群體心理學與自我的分析》(1921)、《自我與本我》(1923)、《精神分析引論續編》(1933)、《精神分析綱要》(1940)等著作的出版,進而完整地提出了本我、自我、超我的三部人格學說及對夢、神經症的新解釋。顯然,《精神分析引論》並未詳盡無疑地展現弗洛伊德的全部思想,但不可否認的是,它是我們了解、研究弗洛伊德思想之不可不讀的著作之一。

《精神分析引論》共分三編。第一編《失誤動作》介紹的是精神分析的失誤動作觀,指出失誤動作絕非偶然,而是有自己的意義;第二編《夢》講的是弗洛伊德的夢理論,系統闡述了夢的實質、內容、工作原理、釋夢的技術等;第三編《神經症通論》在闡明精神分析有關神經症的理論與治療技術之餘,還深入討論了精神分析心理學的基本原理。所有這三編,均立足於精神分析的二大“觸怒了全世界”的理論前提:一是“心理過程自身是潛意識的,並且整個心理生活只是某些個別的活動和部分才是意識的”,二是“可被描述的性的本能衝動--包括廣義和狹義的--都是神經性疾病和心理疾病的重要起因。進一步講,這些同樣的性衝動為人類精神最高度的文化、藝術和社會創造做出了不可低估的貢獻”。精神分析的要旨正在於透過失誤動作、夢、神經症等現象的考察與分析,揭示被壓抑於潛意識內的本能欲望,使之以合理的途徑得到宣洩或滿足,使精神疾病獲得治療。

在西方心理學發展史上,弗洛伊德是一個毀譽參半、爭議最多的人物。一般來說,人們讚賞他執著、勇敢的科學開拓精神,肯定他對心理學研究領域與方法的拓展及對心理學事實材料的積累。但對於其精神分析的基本原理,特別是潛意識論、泛性論以及由此衍生出的人性論、價值論、機械決定論、社會文化觀等,人們往往褒貶不一。本著實事求是的精神,結合現代心理學的研究成果,完整把握與評價精神分析學說,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真正做到“洋為中用”,或許才是我們在閱讀《精神分析引論》時應持有的態度。

作品目錄

第一編 過失心理學

第一講 緒論

第二講 過失心理學

第三講 過失心理學(續)

第四講 過失心理學(續完)

第二編 夢

第五講 初步的研究及其困難

第六講 初步的假說與釋夢的技術

第七講 顯意和隱意

第八講 兒童的夢

第九講 夢的檢查作用

第十講 夢的象徵作用

第十一講 夢的工作

第十二講 夢的舉例及其分析

第十三講 夢的原始的與幼稚的特點

第十四講 欲望的滿足

第十五講 幾點疑問與批判的觀察

第三編 神經病通論

第十六講 精神分析法與精神病學

第十七講 症候的意義

第十八講 創傷的執著——潛意識

第十九講 抗拒與壓抑

第二十講 人們的性生活

第二十一講 里比多的發展與性的組織

第二十二講 發展與退化的各方面、病原學

第二十三講 症候形成的過程

第二十四講 一般的神經過敏

第二十五講 焦慮

第二十六講 里比多說:自戀

第二十七講 移情作用

第二十八講 分析療法

作品序言

(圖)精神分析引論精神分析引論

那些想獲得精神分析知識的人們所面臨的困難很多,尤其是缺乏一本適用的教科書可用以開始他們的研究,這些人從前可在三類課本中進行選擇,但由初學者看來,每一類都各有它的缺點。他們可通過弗洛伊德、布里爾、費倫齊和我自己所刊行的大量論文,尋找他們的前進道路,這些論文不是依照任何連貫性的計畫來安排的,而且大部分是寫給那些對這門學問已有所知的人閱讀的。或者,他們也可力圖鑽研較系統的著作,如希契曼和巴巴拉·洛的書,這些書由於將那么多的內容壓縮在短短的篇幅之內,以致病在簡約難懂。再不然,最後,他們也許可以在許多書中找到一本,這些書不必點名,它們都給精神分析作了適當的論述,但是它們的作者對這門學問的正確知識的獲得,沒有提供必要的初步資料。精神分析文獻的這個空白現在已經由一位最合式的作者彌補起來了,這就是弗洛伊德教授本人,他在百忙中費神寫出這一本書,凡是臨床心理學界都應當對他表示感謝。今後,我們對經常提出的問題可以毫不遲疑地回答說:這是開始研究精神分析的一本好書。

但就在這裡,我也必須警告讀者,對認為這部書是有關精神分析的完善的教科書這句話,也要有幾點修正。它的開始寫作的情況就不允許我們對它作出這樣的估價。這部書是1915—1917年兩個冬季在維也納大學講授的三部分講稿。頭兩部分假定聽講者絕對沒有這門學科的知識。演講的風度表明是對這門學問的引論。但在第三期的演講中,弗洛伊德教授無疑地認為聽眾已經通過他們的研究,擴大了閱讀的範圍,決定不再把他們僅僅當作初學,因而放手討論更專門和更困難的課題——神經病的精神分析了。結果,此書的下半部比上半部遠較高深,老實說,這是有好處的,作者可以在這裡或那裡,傳授他的有關深奧問題的最後的結論。因此,精神分析的學者,無論他如何高明,都可以從此書中學到許多東西。

我們也必須注意此書對於精神分析與在這裡沒有講到的其他人文科學的廣泛關係,卻沒有作過充分的論述。除了分散在這頁或那頁上的若干提示以外,對於精神分析在社會學種族發展研究、尤其是正常人心理學上的套用的範圍,卻很少講到。此書基本上限於日常生活的心理病理學和夢及神經病的三項專題,他選取了這些專題用以為達到作者目的的最適宜的題材——給學生介紹精神分析。

此書的美國譯本已早出版了,但除了筆調上的缺點以外,譯文中還含有許多嚴重的錯誤,例如有一節說幻念不受影響,翻譯成這樣的句子,似乎意味著弗洛伊德認為強迫觀念是不可治之症——因此,我們決定另出版一個譯本。里維埃夫人慎重將事,得到了貝恩斯女士第二部分十一講草稿的幫助,譯成了全書。我把譯文和原著進行了比較,同弗洛伊德教授和里維埃夫人討論了疑難之點。里維埃夫人的英譯本將會令讀者滿意:我敢保證它是忠實的。

歐內斯特·瓊斯——1921年12月

作品特點

(圖)精神分析引論精神分析引論

本書是弗洛伊德1915—1917年兩個冬季在維也納大學講授精神分析理論的三部分講稿,因而全書也分為過失心理學、夢和神經病通論三編。在前兩部分,他假定聽者沒有精神分析學的知識,因而從入門講起。第三部分討論了比較複雜的問題,即神經病的精神分析和治療。

在第一編第一講中,弗洛伊德就指出,精神分析不同於別的醫藥方法,它是治療神經錯亂的一種方法,主要靠談話。對自我的分析和研究是精神分析的入門。他提出了精神分析的兩個基本命題:第一,心理過程主要是潛意識的,意識的心理過程是整個心靈的分離部分,他由此否定了傳統的觀點:“心理的即意識的”;第二,性的衝動,無論是廣義的,還是狹義的,都是神經病和精神病的重要起因,並且性的衝動對人類最高的文化的、藝術的和社會的成就做出了最大的貢獻。

弗洛伊德認為,過失常常被當作微不足道的心理現象,它的起因是由於機體的或心理的原因而引起的注意的擾亂。其實,過失如舌誤、筆誤等是有意義的,在它的背後隱藏著某種“意向”或“傾向”。過失是由兩種傾向同時引起的的結果。一種是干涉的傾向,另一種是被干涉的傾向。如在把“開會”說成“散會”這個舌誤中,“要開會”是被干涉的傾向,“散會”是干涉的傾向。干涉的傾向是由於某種原因被藏在心底不願說出的,不易被認出的傾向。對干涉的傾向的壓制是造成舌誤的不可缺少的條件。當然,並非所有過失都有意義,但對過失的意義的研究可以使人們深入到對潛意識的心理活動的認識。

弗洛伊德認為,與過失一樣,夢也是健康人所具有的、被忽視的心理現象也是有意義的,夢的研究不但是研究神經病的最好的準備,而且,夢本身也是一種神經病的症候。夢有顯義和隱義兩種。記得的、可以說出來的夢是夢的顯義,被偽裝了的、由釋夢的工作所揭示出來的是夢的隱義。記得的夢並不是真的,只是一個化了裝的代替物,我們順著這個代替物所引起的觀念,就可以知道夢者原來的思想,將隱藏在夢內的潛意識內容帶入意識中。夢的隱義常常是被壓抑的,他通過種種偽裝才能在夢中表現出來。兒童的夢未經化裝,其顯義和隱義一致。由此看來,夢是欲望的滿足。

本書第三部分討論神經病,弗洛伊德指出,神經病的症候背後都有意向,症候是有意義的,與病人的內心生活有密切的關係。他討論了神經病症候的意義,症候和潛意識欲望的關係;討論了心理歷程中潛意識、前意識和意識問題;討論了精神分析學對性的認識,性的衝動與精神病、文化的關係;討論了性本能和自我本能的關係,它們各自的特點;討論了神經病治療中的一些技術問題等等。

作品解讀

緒論

作品插圖作品插圖

過去的醫學家常用解剖學和生物學的觀點來解釋有機體的機能和失調,而不知道精神生活是複雜的有機體最後發展的結晶。精神分析學認為心理過程是有機體活動的重要方面,這種過程又主要是潛意識的,意識的心理活動僅僅是整個心靈活動的分離的部分和動作。對於潛意識心理過程的承認,乃是達到對人類和科學的新的認識的決定性步驟;精神分析的第二個命題是:性的衝動,廣義的和狹義的,都是神經病和精神病的重要起因,同時對人類心靈最高的文化、藝術和社會的成就作出了最大的貢獻。

過失心理學

日常生活中的筆誤、說話用錯詞、錯放等常見的過失行為,都是過失心理學的研究對象。這些行為,都是有意義的心理現象。所謂“意義”,指重要性、意向、傾向及一繫到心理過程中的一種;而偶然的、症候性的動作則不宣稱為過失。過失是由於心靈中兩種相反的傾向相互牽制(對抗)而發生的心理行動。那潛伏的牽制的傾向起源於人們頭腦中不久前所有的一個思路,受牽制的傾向則被壓抑下去,使人產生過失行為。過失常用來滿足一種應當禁止的願望。過失心理學把各種過失現象加以分類,並對這些心理現象作動的解釋,把它們看作是心力爭衡的紹果。

夢不完全是一種軀體現象,而是一種不規則的反應的產物或物理刺激所引起的有意義的心理現象。夢是心靈在睡眠中對前一日或前幾日經驗的反映,是醒時心理活動的繼續。晝夢則是幻想的產物,用來滿足夢者的各式各樣的野心和情慾——文學藝術就是以這種晝夢為題材的產物。

夢的元素本身並不是原有的思想,而是夢者所不知道的某事某物的化裝的代替物。釋夢就是利用夢者對這些元素的“自由聯想”使它種被代替的觀念進入意識之內,再由這些觀念,誰知那隱伏在背後的原念。自由聯想不僅依賴於釋夢者所給予的刺激觀念,而且有賴於夢者的潛意識活動,即有賴於當時沒有意識到的含有強烈的情感價值的思想和興趣(即情結)。釋夢者不應理會夢的表面意義(夢的“顯意”),而應尋求背後的潛意識思想(夢的“隱意”)。夢的化裝作用,即夢顯意與夢隱意的關係有三種:(一)以部分代替全體;(二)暗喻;(三)意象(抽象的思想在顯意里化為代替的意象,以達到隱藏的目的);(四)象徵(夢顯意元素是隱意的象徵)。當然,夢中一個明顯的元素不一定總是代表著一個潛在的元素,二者的關係是兩個不同組的交叉及系。

(圖)作品插圖作品插圖

神經病通論

精神病理學如果沒有精神分析關於潛意識的知識,就會失去科學的基礎。精神分析認為神經病症候和過失行為、夢一樣,都是意義的,與人們的內心生活和潛意識有相當的關係。潛意識的發現對人的自尊心是一個打擊,所以神經病人往往對治療者作強有力的抗拒。

潛意識有自己的特殊領域和心理機制。這個系統可比作一個“大前房”,意識停留在與之毗連的“接待室”。在這兩個房間之間,有一個守門人,他對各種潛意識精神興奮加以考查、檢驗,對於他不贊成的興奮,就阻止它們進入接待室;被允許入門的那些興奮也只有在能夠引起意識的注意時,都能成為意識。因此,這個接待室可稱為前意識的系統。我們如果稱任何一種衝動是被壓抑的。意思就是說它因為守門人不許它侵入前意識,以至不能衝出潛意識。守門人乃是指我們在分析治療時去解放被壓抑的意念而遭到的抗拒神經病症候就是被壓抑作用所驅回的某些潛意識的代替物,進而言之,病人想用症候達到滿足性慾的目的。可見,神經病症候是兩種相反的心理傾向衝突而趨於調和的結果:其中一方代表被壓抑的傾向,另一方表抑制前一種傾向而導致症候的主動傾向。也就是說,症候源於潛意識欲望努力轉化為意識時遭到了強有力的壓抑。因此,我們只要把那受壓抑的潛意識導入意識,症候即隨之消滅。精神分析主要治療三種“移情神經病”--焦慮性癔病、轉變性癔病和強迫性神經病。

精神分析學意義上的性生活比狹義的性生活概念廣泛得多,它指里比多機能,包括性倒錯者和兒童們的性生活。“性倒錯”者有兩類:(一)其性的對象已變,與同性戀者相同,他們都不要生殖器的接合,而以對方的其它器官或部位為替代;(二)性的目標已變,他們性慾的目標僅為常人所講的性的預備動作。這兩類性倒錯者又各分為兩種:第一種求得性慾實際性慾實際的滿足,第二種僅在想像中求得滿足。性本能(“里比多”)或因暫時的受阻,或因永久的社會制度的障礙,而很難獲得常態的滿足,性倒錯便構成一種變態的發泄,它止於性的滿足,而不以生殖為目的。性生活不等於生殖,“里比多”是性生活的真正動力。里比多是一種力量、本能--這裡是性本能,飢餓時則為營養本能。

正常的性生活和倒錯的性生活均由兒童的性生活演化而來。嬰兒期的吸乳活動乃是人們整個性生活的原始出發點,是後來各種性滿足的雛形。母親的胸乳是嬰兒性慾的第一個對象;其後,嬰孩乃有撫摩生殖器區域的手淫行為,排泄機能和對性的窺探也給嬰孩帶來性的快感。兒童由六歲或八歲起,性的發展呈現一種停滯或退化的現象,這個時期稱為潛伏期。在這以前所有的心理經驗和激動,這時都漸被遺忘。精神對析的目的,就是要將這個遺忘了的時期召回到記憶之內。

焦慮在神經病心理學

焦慮在神經病心理學中占據中心地位。針對危險而發的真實的焦慮,是自我保存本能的一種表現。焦慮性情感的起源和原型是關於出身的經驗。神經病的焦慮,是指用在變態方面的里比多,它有三種類型:(一)一種焦慮是“浮動著”的,易於附在任何恰當的思想之上,可稱之為期待的恐怖或焦慮性期待。(二)與前者相反,第二種焦慮在心靈內較有自由,常附於一定的對象或情境之上,它構成了各種不同的恐怖症的焦慮。此外還有一些焦慮與危險之間沒有明顯的關係,而是無因而至。

焦慮起源於未能發泄的里比多,這是焦慮的第一個歷程;然後它建造種種防備的堡壘,以避免與外界危險的接觸。所以,焦慮症候的形成,目的僅在於逃避焦慮的發展。

神經病人致病的矛盾有別於矛盾著的各個衝動的常態平衡,因為常態平衡的衝突存在於同一心理領域(或層面)之中,而致病的矛盾中的一方進入前意識和意識的平面之上,另一方則被禁閉在潛意識的區域之內。精神分析的主要工作便是利用病人對治療者的“移情”作用,採用具有教育意味的暗示療法,把病人的潛意識思想導向(或改造為)意識的思想,從而解除壓抑,消除症候。

作者簡介

(圖)精神分析引論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1856-1939)精神分析學奠基人,於1856年生在原屬奧地利帝國、今在捷克斯洛伐克境內的弗賴堡城。4歲時隨全家遷 往維也納,―生幾乎是在那裡度過的。弗洛伊德學習成績優異,1881年在維也納大學獲醫學博士學位。此後10年中,他一直進行生理學研究,先在精神病診所工作,後自開診所,專治神經病。

弗洛伊德的心理學思想逐漸發展,l895年才發表了他的第―部著作《瘟病研究》。他的第二部著作《釋夢》發表於1900年,這是他的最重要的著作之一。他應邀赴美國講學之後,名聲大噪。他在維也納成立了精神分析學會,奧地利精神病 學家阿德勒是其最老的會員之一,後來瑞士心理學家、精神 病學家客也加入了該學會。這兩位學者都成了世界著名的心 理學家。

弗洛伊德結了婚,有6個孩子。晚年患口腔癌,自1923年起,先後曾作30餘次手術。儘管如此,他仍然堅持工作,並取得了許多重要成就。1938年,納粹分子占領維也納之 後,82歲高齡的猶太老人弗洛伊德被迫逃往倫效,第二年客死那裡。弗洛伊德在心理學上的貢獻是巨大的,難以用簡單的話 加以概括。他強調人的潛在意識在人的行為中的極端重要性。他還闡明這種潛在意識也影響到夢、說錯話和忘記姓名 以及人自身發生的某些事情,甚至影響到某些疾病。

弗洛伊德發展了精神分析技術,將其作為一種治療神經病的方法。他創造了關於人的個性的理論,簡化了關於不安、壓抑、衝動的心理學理論。他的思想一開始就引起了激烈爭論。他首先提出受壓抑的性感在精神病和神經病中所起的重要作用,還說性衝動更多地表現在兒童,甚至嬰兒期,即所謂的俄迪普斯情結。

鑒於弗洛伊德的許多思想仍在討論中,因而很難確定其在歷史上的地位。雖然他是心理學方面的先驅者,但他的理論(與達爾文、已斯德相反)沒有得到科學界的支持,故很難預料他的部分思想將得到科學界的青睞並承認它是正確的。儘管如此,但我們仍毫不懷疑弗洛伊德是人類思想史上的―位了不起的人物。他卓絕的學說、治療技術以及對人類心理隱藏的那一部分的深刻理解,開創了―個全新的心理學 研究領域。由他創立的學說,從根本上改變了對人類本性的 看法。此外,他還提出了許多具有世界性套用價值的術語, 如“伊底”、“自我”、“超我”等 。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