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彩與琺瑯彩

粉彩與琅彩:清代燒造的一種彩瓷,它模仿了外國來的瓷器——琺瑯彩,兩者十分相似,而且還經常被人們認錯,有時候人們說琺瑯彩是粉彩,結果吃了大虧。粉彩其實和琺瑯彩也有區別,比如說:琺瑯彩顏色較多,粉彩較少。琺瑯彩是油畫,而粉彩是水彩畫。最為明顯的是:粉彩和琺瑯彩下部,粉彩與琺瑯彩標寫的------年制是有很大區別的(有時,粉彩和琺瑯彩也沒有這些)。而且,琺瑯彩是外國來的,在清代才融入中國風情。 粉彩

粉彩是釉上彩品種之一,也叫“軟彩”。是借鑑中國畫中的用粉及渲染技法,在素器上以“玻璃白”打底,彩料暈染作畫,再經爐火烘烤而成,色彩豐富,色調淡雅柔和。粉彩創燒於清康熙晚期。它是在康熙五彩瓷的基礎上,受琺瑯彩製作工藝影響而發明的一種釉上彩瓷器。在顏色的配製上又借鑑了琺瑯彩多色配製的技法,創造出了低溫釉上彩這種新的瓷器品種。由於這種瓷器的色彩豐富、精美,因而很快獲得了清代王公貴族們的青睞,逐漸取代了五彩瓷器的地位,成為景德鎮主要生產的瓷器製品。粉彩瓷器發展到雍正朝極為盛行,特別是景德鎮御窯廠,大量燒制宮廷陳設、使用器物,成為頗受皇家鍾愛的器皿。

琺瑯彩

琺瑯彩瓷的正式名稱應為“瓷胎畫琺瑯”。是國外傳入的一種裝飾技法,後人稱“古月軒”,國外稱“薔薇彩”。是專為清代宮廷御用而特製的一種精細彩繪瓷器,部分產品也用於犒賞功臣。據清宮造辦處的文獻檔案記載,其為康熙帝授意之下,由造辦處琺瑯作的匠師將銅胎畫琺瑯之技法成功地移植到瓷胎上而創製的新瓷器品種。琺瑯彩盛於雍正、乾隆時,屬宮廷壟斷的工藝珍品。所需白瓷胎由景德鎮御窯廠特製,解運至京後,在清宮造辦處彩繪、彩燒。所需圖式由造辦處如意館擬稿,經皇帝欽定,由宮廷畫家依樣畫到瓷器上。琺瑯彩瓷創燒於康熙晚期,雍正、乾隆時盛行。清代後期仍有少量燒制,但燒造場所已不在清宮中而移至景德鎮。初期琺瑯彩是在胎體未上釉處先作地色,後畫花卉,有花無鳥是一特徵。康熙朝琺瑯彩瓷器多以藍、黃、紫紅、松石綠等色為地,以各色琺瑯料描繪各種花卉紋,其色彩、繪畫、款式皆同於當時的銅胎畫琺瑯器。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