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蘭達警告

米蘭達警告

“你有權保持沉默!”——米蘭達警告的由來熟悉美國警匪片的朋友們,對警察向犯罪嫌疑人說出的第一句話都耳熟能詳:“你有權保持沉默。如果你不保持沉默,那么你所說的一切都能夠用來在法庭作為控告你的證據。你有權在受審時請律師在一旁諮詢。如果你付不起律師費的話,法庭會為你免費提供律師。你是否完全了解你的上述權利?”這句話就是著名的“米蘭達警告”,也稱“米蘭達告誡”,即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被訊問時,有保持沉默和拒絕回答的權利。

米蘭達警告:“你有權保持沉默!”

米蘭達警告的由來

熟悉美國警匪片的朋友們,對警察向犯罪嫌疑人說出的第一句話都耳熟能詳:“你有權保持沉默。如果你不保持沉默,那么你所說的一切都能夠用來在法庭作為控告你的證據。你有權在受審時請律師在一旁諮詢。如果你付不起律師費的話,法庭會為你免費提供律師。你是否完全了解你的上述權利?”這句話就是著名的“米蘭達警告”,也稱“米蘭達告誡”,即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被訊問時,有保持沉默和拒絕回答的權利。這一告誡的形成,緣於美國的一個案例。

事情是這樣的:米蘭達是一個青年,他在1963年被亞利桑那鳳凰城警方以綁架和強姦一個18歲弱智少女罪名逮捕。他在警察局接受了兩小時的訊問後,簽下一份坦白檔案。但是事後,他又說並不知道“憲法第五修正案”賦予了他沉默的權利。也就是說,米蘭達不知道自己有沉默權,也不知道自己有取得律師幫助的權利,而警察也沒有告訴過他。他的律師在法庭上抗議說,根據憲法,米蘭達的坦白不可以作為對所犯罪行供認不諱的證據。雖然憲法修正案已經存在了近200年,直到上世紀60年代初,美國司法一直沿用歷史上傳下來的原則:要是嫌犯“自願”作出的坦白,就可以遞交法庭作為證據。並不強調警察必須告知嫌犯他有什麼樣的權利。“自願”而不是強迫,是那個時候惟一的標準。所以,米蘭達的坦白還是作為主要證據,在法庭上將他定了罪。他被判了20年監禁。他以自己“沒有被告知權利”作為理由,一路抗訴到聯邦最高法院,接受最高法院的複審。

1966年,沃倫首席大法官主持的最高法院作出裁決,指出公民在接受訊問以前有權知道自己的憲法第五修正案權利,警察有義務將它告訴嫌犯,告知權利之後,才能訊問。因此,米蘭達一案被宣布無效,發回重審。

從此以後,如果美國警察在抓人的時候忘了這幾句關鍵的話,那么人犯所作的一切供詞在審理時都將被判無效,而最終人犯也可能會被法庭放走,因為他的權利在逮捕時受到了侵犯。自1966年起,美國所有的警察在訊問嫌犯以前,都必須將“米蘭達警告”先告訴嫌犯,不管警察那時候是多么忙亂,多么匆忙,心情多么不好,形勢是多么緊張。這就是著名的“米蘭達警告”的由來。

米蘭達一案發回重審的結果:最高法院作出米蘭達一案裁決以後,米蘭達一案重新開庭,重新甄選陪審員,重新遞審證據。米蘭達本人原來的坦白當然是不能用了,幸好檢方找到了新的證據。米蘭達曾經跟以前的女朋友吹噓過自己的犯罪經歷,警察找到了這個女朋友,她在法庭上作了證。米蘭達再次被判定有罪。1972年,米蘭達獲假釋出獄。1976年,34歲的米蘭達在酒吧里與人爭執鬥毆,被刺身亡。警察逮捕了一個刺殺他的嫌疑犯。在訊問開始前,警察向嫌犯傳達了“米蘭達警告”,嫌犯選擇保持沉默,但警察還是依法將其起訴。

米蘭達因此聲名鵲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