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蘭奇蹟

米蘭奇蹟

這部影片在新現實主義的基礎上,又融入了浪漫幻想和寓言的表現方法,比起單純反映殘酷現實的寫實手法,更加新穎別致,屬於一部又甜又酸的社會喜劇。在風格和手法上採用了舞台戲劇和童話寓言的諸多元素。影片為導演德西卡帶來當年坎城影展的金棕櫚大獎。

基本信息

職員表

● 導演:維托里奧·德·西卡
● 編劇:Cesare Zavattini / Cesare Zavattini
維托里奧·德·西卡 / 素索·切奇·達米寇 / Mario Chiari / Adolfo Franci .
● 製作人:維托里奧·德·西卡
● 製作:Ente Nazionale IndustrieCinematografiche (ENIC)
發行:標準收藏 / Joseph BurstynInc.

演員表

角色演員備註
La vecchia Lolotta 埃瑪·克瑞姆悌克 ----
Totò 法朗西斯哥·克麗薩諾 ----
Rappi 保羅·斯陶帕 ----
Mobbi Guglielmo Barnabò ----
Edvige Brunella Bovo ----
Marta Anna Carena ----
La statua che prende vita Alba Arnova ----
L'innamorata infelice Flora Cambi ----
Il sergente delle guardie Virgilio Riento ----
Alfredo Arturo Bragaglia ----
Gaetano Erminio Spalla ----
L'atleta Riccardo Bertazzolo ----

劇情簡介

米蘭是義大利北部的一個大城市,這地方在反動統治和美帝國主義的控制下,貧窮的人們都被生活逼迫得走投無路,他們有的避居在郊區的荒地上,過著非常困苦的生活,可是有錢的人們都還是企圖把他們趕走,而他們只要一個小房子生活和睡覺而已。
好心的老婆婆羅洛塔在捲心菜地里拾到了一個剛出生的棄嬰,她養育了這個孩子,並給他起名為豆豆。可是,好景不長,年老的婆婆死去了,豆豆再一次成為了孤兒,他被送到孤兒院並在那裡長大,十八歲出院後,他流落到米蘭城外的貧民區,在他的倡導下窮人們竟然在一片空地上搭出了一個個簡易的窩棚區,他儼然成了他們的“救世主”。而越來越多的窮人也爭相來到這個熱鬧的貧民區,並做起了小生意,操起了自己的本行。
女僕埃利維奇也來到了這個貧民區,她的美麗善良深深地吸引了豆豆,而埃利維奇也被豆豆的熱心勇敢而折服。在貧民區,豆豆幫助了很多人,還救了一個性格懦弱、想要自殺的青年。
人們在這個新建的小鎮過了一段快樂平靜的生活,偶然他們發現他們腳下竟然是油田,正當他們滿心歡喜時,地產商要收回這塊空地開發石油,而將所有窮人趕走。已在天堂的羅洛塔下凡送給豆豆一隻魔鴿幫助他們心想事成,“魔鴿”可以聽任差遣,幫助窮人如願以償。在魔鴿的幫助下,窮人們得到了他們想要的毛皮大衣、新帽子等。還在這塊土地受到地產商威脅之時,趕走了警衛隊,為窮人們解了燃眉之急。人們對豆豆崇拜之極,不斷讓他幫助自己實現願望。
不幸的是“捕獵天使”卻抓走了 “魔鴿”,於是窮人又陷入了困境。好在最後羅洛塔尋回“魔鴿”,在鴿子失而復得的過程里窮人們歷經磨難,最後,在老婆婆的幫助下窮人們終於騎著掃帚飛向夢中的幸福天堂。

影片賞析

這部誕生於1940年的劇本直到戰後才由導演拍成詩意的喜劇電影,充滿了人文關懷精神和對現實的嶄露,它是戰後的義大利底層人民的呼聲和他們的憧憬,開頭就像是個童話世界,老婆婆羅洛塔和撿來的小孩的情意,當羅洛塔看到溢出的牛奶沒有氣惱反而和孩子一起嬉鬧的場景讓我們看見了老人的愛心和童心。奶奶死後他瘦小的身影跟著靈車的長鏡頭讓他顯得非常孤獨使人傷感,而從孤兒院出來後他處處幫助別人,顯示了導演的善意和人道主義立場。
窮人在寒冷的冬天和富人爭奪有限的陽光卻依舊無法讓老天不吝嗇,然而,他們卻堅定地活著而且活得逍遙,荒地上的雕塑就是他們內心希望的最好象徵。雖然他們貧困,卻安平樂道尋找著快樂,老婆婆的善良影響著這個孩子,導演明顯理想化了豆豆這個人物,給他的人生套上了詩意而浪漫的光環,甚至帶有了耶穌的特質。拯救自殺者、潑水助人的細節讓豆豆成為了戰後人際關係的倡導:善意和互助!在階級對立上導演立場鮮明房產商的討價還價竟然最後成為了狗叫,幽默里有著辛辣的諷刺。地產商和窮人對話的場景是具有象徵性的,地產商莫比害怕民眾圍攻,強顏歡笑的恐懼,不斷擦冷汗的細節說明了他們內心的膽怯,這是對於弱勢群體的一種啟發,只有團結才有著力量。
貧民窟的遊園會是一場有趣的戲,那個不知名的幸運中彩吃雞的大叔狼吞虎咽的吃相和眾人羨慕的眼光,他竟然將一隻整雞吃得乾乾淨淨!一個里拉看日出牽出了豆豆對於愛情的嚮往富有著浪漫主義的情懷,算命者的信口開河卻唬得窮人滿心,歡喜導演藉此塑造了一群栩栩如生的小人物。那個飢餓的賣氣球的被風吹離地面可謂經典,一個看似平凡的場景卻說明了他們的忍飢挨餓。
影片同樣描繪了人性的複雜,為了利益的告密、貪婪和偽善,影片在老婆婆羅洛塔的魔鴿出現後顯得有些過度誇張將對於弱勢群體的同情演變成了誇張的鬧劇,個人覺得有些過頭,電影史家薩杜爾指出,這部影片受到了法國詩意現實主義雷內·克萊爾的影響和卓別林帶淚喜劇風格的影響。

影片獲獎

● 坎城電影節 1951年:電影節大獎 ——維托里奧·德·西卡
● 英國電影學院獎(BAFTAFilm Award) 1953年:
最佳電影(提名)
最佳外語片男演員(提名) ——Francesco Golisano
● 義大利電影新聞記者協會銀絲帶獎 1951年:最佳創意——Guido Fiorini
● New York Film Critics CircleAwards(NYFCC Award) 1951年:最佳外語片

幕後製作

《偷腳踏車的人》推出後次年,德西卡又拍攝了本片,跟前作相比,想像力高漲但條理稍嫌不足。
該片拍攝於1951年,由維托里奧·德·西卡導演,獲得了第四屆坎城電影節最佳影片金棕櫚獎。作為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重要奠基人的維托里奧·德·西卡在本片中融入了幻想式寓言,傳達了社會底層人民對主宰社會的壟斷階級的鬥爭呼聲。片中隱晦和虛幻迂迴的表現手法,令影片具有了詩一般的隱喻色彩,從而給這部新現實主義影片注入了一種富有魅力的抒情風格。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