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約型社會

節約型社會

建設節約型社會,是指在社會再生產的生產、流通、消費環節中,通過健全機制、調整結構、技術進步、加強管理、宣傳教育等手段,動員和激勵全社會節約和高效利用各種資源,以儘可能少的資源消耗支撐全社會較高福利水平的可持續的社會發展模式。

社會意義

建設節約型社會不只是由我國人均資源較少的基本國情決定的,更重要的是經濟可持續發展戰略的要求。中國的工業化進程突飛猛進,過去我國走的是依靠高消耗資源,粗放式經營的經濟發展之路,用於支撐經濟發展的資源消耗十分嚴重。資源短缺制約經濟發展的矛盾越來越明顯,可持續發展受到嚴峻挑戰。要打破經濟發展的資源瓶頸,建設節約型社會勢在必行。另外,建設節約型社會是保護環境的有力措施。經濟運行的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造成水環境、大氣環境和生態環境退化、惡化嚴重。為了保護環境,減少對生態的破壞,轉變經濟成長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模式,建設節約型社會是重要的一步。最後,建設節約型社會是贏得國際競爭優勢的重要戰略。我國正在積極實行資源的“走出去”戰略,但是對於重要資源特別是糧食耕地、淡水、石油、煤炭等戰略性資源必須立足於自力更生。如果依賴進口,就會受制於人,在國際競爭中將處於劣勢。因此,建設節約型社會實質上是關係到中華民族前途命運的一個重大戰略決策和長遠戰略方針。

建設節約型社會是科學發展觀的內在要求,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基本保證,只有通過建設節約型社會,才有國家的長足發展。

必要性

中國是一個人口眾多、人均資源相對貧乏的國家。我們在工業化的過程中,還需要大量的資源來支撐國民經濟的發展。因此,資源緊缺的狀況將長期存在。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經濟得到了高速的發展,但我們依靠的是資源高消耗和粗放式經營的經濟發展之路。我們消耗了大量的自然資源,產出了大量的廢棄物,造成了比較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這種以資源消耗高和環境污染嚴重為代價的經濟發展方式是不可能持續的。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資源對經濟發展的制約作用日益突出,要實現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就必須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充分考慮我國資源和環境的承載能力,建設節約型社會是我們的唯一選擇。

根據中國的實際情況,中國不應建成一個浪費型的社會。我們要將節約資源和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提升到基本國策的高度來認識,將"控制人口,節約資源,保護環境”作為我們的基本國策,以此為依據建立綜合反映社會經濟發展、資源利用和環境保護等體現科學發展觀的指標體系,建成一個可持續發展的節約型社會。

基本措施

溫家寶強調,加快建設節約型社會,必須採取綜合措施,建立強有力的保障和支撐體系。

第一條

加強巨觀指導和規劃,建立節約型國民經濟體系。要選擇和形成有利於節約資源的生產模式和消費模式。把加快建設節約型社會作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和各類專項規劃的重要內容。

第二條

依靠科技進步和創新,構建資源節約的技術支撐體系。加大對資源節約和循環利用關鍵技術的攻關力度。推廣套用節約資源的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和新材料。大力支持資源節約和發展循環經濟的重大項目建設。

第三條

著力深化改革,建立節約資源的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和經濟槓桿的作用,注重運用價格、財稅、金融手段和產業政策、投資政策、消費政策、外貿政策,促進資源的節約和有效利用。

第四條

強化監督管理,堅決制止一切浪費資源的行為。建立資源節約的統計制度和信息發布制度,促進各行各業改進工作,堵塞浪費資源的漏洞。

第五條

加強法制建設,完善資源節約的法律法規體系。制定更加嚴格的節能、節材、節水、節地等各項國家標準,建立高耗能、高耗材、高耗水的落後工藝、技術和設備強制淘汰制度。加大資源保護和節約的執法力度。

節約社會

第一點

一是廣泛開展宣傳教育,增強全社會的資源憂患意識和節約意識。要求真務實,居安思危,增強資源憂患意識和全局觀念;做到建設節約型社會從今天做起,從每一個人做起,從節水、節電、節煤、節油、節糧、節地、節材等具體工作做起,讓節約成為每個人的自覺行為。

第二點

二是加大調控和監管力度,杜絕重複建設等浪費現象。低水平重複建設一直是我國經濟運行中的“頑症”。盲目投資、低水平重複建設只看到了短期效益和局部利益,沒有看到資源的無端消耗對整個國民經濟和社會產生的消極後果。因此,政府必須加大巨觀調控力度,對於企業行為要積極引導和規範,對於政府行為要加大監督力度,改變唯GDP的政績考核體系,把節約資源、環境保護列入監督考核內容。

第三點

三是調整經濟結構,改變經濟發展模式。改變“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協調、難循環、低效益”的粗放型經濟成長方式,逐步建立資源節約型國民經濟體系。對高物耗、高能耗、高污染行業加以控制,堅決淘汰浪費資源、污染環境的落後工藝、技術、設備和產品,要儘快建立以節能,節材為中心的資源節約型工業生產體系。推動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力爭用信息技術降低對能源的消耗。

第四點

四是大力扶持環保產業,促進循環經濟的發展。根據已開發國家的經驗,環保產業潛力巨大,不僅能回收廢棄物,減少污染,它的產值巨大,還能推動經濟發展和勞動及就業。環保產業只是作為循環經濟的一個環節,我們應該著手建立循環經濟體制。循環經濟是目前世界上先進的經濟模式,它要求運用生態學規律,將人類經濟活動組織成為“資源—生產—消費—再生資源”的反饋式流程,實現“低開採、高利用、低排放”,所有的物質和能源要能在這個不斷進行的經濟循環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我們應當轉變觀念,積極探討發展循環經濟的思路,著手建立支撐循環經濟的法律體系、技術支持體系和公眾體系,促進循環經濟的發展,使循環經濟為能源節約、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發揮重大作用。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