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日慶典

每年農曆七月初七,是民間傳統的“七夕節”。 中秋節,是我國各族人民的傳統佳節。 在節日期間,人們相互潑水,表示洗去身上一年的污塵,祝福新的一年幸福平安。

春節

春節又稱“過年”,是我國民間最盛大、最熱鬧的傳統節日。“年”本是穀物成熟的意思,過年是預祝豐收喜慶的日子。為慶祝豐收和迎接新的一年開始,人們就在“立春”前後的舊曆年正月初一歡聚在一起“過年”。古時過年,總是和祭祀活動分不開。人們把自己一年勞動得來的肉食、穀物等拿來祭祀祖先和鬼神,飲酒宴樂,祈求幸福。後來漸漸地,“過年” 又增添了新的內容,如貼春聯、放爆竹、吃年糕等。過年在民間還有一段古老的傳說。相傳在遠古時代,有一種兇惡的怪獸,長著血盆大口,兇殘無比,人們叫它為“年”。每年的除夕之夜,“年”總要從海里爬到岸上傷害人畜,毀壞田園。因此,人們熄滅燈火,出門避災躲難。一次,這個妖怪到了一家門口,恰巧這家人穿著紅衣,正點了一堆竹子取暖。先是一個小孩不當心,把一個盆子碰落在地下,“啷”一聲,把妖怪嚇了一跳。緊接著燃燒的竹子又“啪啪”地幾聲爆響,“年”嚇得掉頭逃竄。一位聰明的老人從中發現“年”怕紅色、怕光、怕火、怕響聲,就在門上貼紅紙,穿上紅袍,並用菜刀弄出巨大的響聲來嚇唬“年”。果然,“年” 再也不敢登岸肆虐。人們相互恭喜,慶祝不用再受“年”獸的侵襲傷害。以後,家家戶戶在除夕夜都貼春聯,穿紅衣,吃水餃,讓剁餡的聲音此起彼落,響個不停;屋子裡燈火通明,通宵達旦,還不忘施放煙花爆竹。“年”獸一見民間百姓如此厲害,就再也不敢上岸為非作歹,禍害人類了。人們驅跑了 “年”獸,第二天還要拜年,互祝吉祥。過年的習俗就這樣形成了。在民間,過年的節日內容依次是:農曆臘月二十三日(南方二十四日)過小年祭灶;臘月三十日為除夕,合家團聚,吃年飯,守歲,貼鬥神和春聯,放爆竹;正月初一辰時起,家人團拜,然後出行,遇親友互致祝賀、拜年;鬧元宵、觀花燈,吉祥幸福的新的一年便迎來了。

藏曆新年

藏曆新年是藏族同胞傳統的盛大節日,從藏曆元月一日開始,到十五日結束,持續15天。因為藏族全民信仰佛教,因此藏族的新年活動也洋溢著濃厚的宗教氣氛。大年初一,婦女們起得最早,她們在5點鐘左右就要煮一鍋叫“羌桔” 的青稞酒,給全家每人送上一碗。家人沒有起床的,就在被窩裡喝完“羌桔”,然後繼續蒙頭大睡。婦女們就坐在窗前,等太陽一出來,便爭先恐後地背上水桶,到河邊或水井汲取新年的第一桶“吉祥水”,預祝新的一年吉祥如意。然後,每戶人家將染色的青稞、麥穗,插在用酥油和青稞製成的糕點上面,來預祝新的一年是個豐收年。新年伊始,那些往年只梳著兩條辮子的藏族小姑娘,到了十三四歲開始就要梳3條辮子;到了十五六歲就要梳5條辮子;年滿17歲就開始“上頭” 了。到“上頭”的時候,父母就要為姑娘準備好美麗的服裝和裝飾品,請一位婦女替她梳編幾十條辮子。因為這是女子成年的標誌。初一這天,藏民們一般都閉門謝客,大街上也是冷冷清清的。人們都在家裡舉行慶祝和佛事活動。到了大年初二,親朋好友們才開始互相串門拜年,人們相見時都熱情地互道“扎西德勒”(吉祥如意)和“洛薩爾桑”(新年好),更親近的還要互獻哈達,祝賀對方新年合家歡樂,萬事如意。

元宵節

春節剛過,人們玩興仍挺高,加上田裡的農活也不多,所以就在一年的第一個月圓之夜盡情歡樂。正月十五的元宵節與春節、端午節、中秋節是中國傳統的四大節日。按照傳統習俗,元宵節不是賞月而是玩燈。家家戶戶在門前掛紅燈,孩子們提著花燈戲耍,街頭、公園、廣場搭起燈棚,人們扶老攜幼去賞燈。因此,人們又把元宵節叫做“燈節”。元宵節為什麼要掛花燈?民間流傳著一個美麗的神話傳說。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隻神鵝飛到人間,被獵人不小心射傷,玉皇大帝大怒,下令在正月十五那天派天兵火燒人間。這個訊息,被一位善良的仙女知道了,她立即把災訊透露給人間。人們湊在一塊兒商量,終於想出了一個辦法對付玉皇大帝。人們在正月十五前後三天,家家戶戶門前掛上紅燈,燃放煙花、火炮。天兵正準備下凡放火,打開天門一看,咦,人間處處都是火花,他便以為火已經燒起來,省得跑一趟了,於是他向玉帝交差了事。因為元宵節掛彩燈,放火炮,避免了天災,於是人們年年元宵節都掛花燈,放煙火、鞭炮,慶祝鬥爭的勝利,也感謝那位善良的仙女。過燈節是中國各地人民的共同風俗,但各地的燈節因燈的製作、用料和式樣的不同,而各有特色。在陝北農村,老鄉劈開高粱桿扎燈架,糊上紅紙,做出南瓜燈、棉花燈羊燈。在北京,到處都大張宮燈,華貴高雅。而在冰城哈爾濱,人們用冰凝結成一座座冰燈,晶瑩剔透,蔚為壯觀。現在科技發達,人們製作燈時用上了機器,像自貢燈會,既有燈光,又有人物、聲音,還能演出孫悟空、唐僧去西天取經的戲呢。燈節在許多地方還要舉行猜燈謎的活動。謎語有寫在燈面上的,也有寫成紙條掛在燈上的,吸引著眾多的猜燈謎愛好者。

清明節

每年到4月5日左右,就到了清明節。這一天,許多學校都要組織學生到郊外祭掃烈士墓,踏青郊遊。清明節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之一(二十四節氣是用來表示四季的寒暑變化),到那天萬物清明潔淨,氣清天爽,所以叫“清明”。清明節時,我國南北地區氣溫都普遍回升,平均溫度一般在10℃以上。到清明節,人們歷來有掃墓、踏青、植樹、換裝的風俗。在廣大農村仍有祭祀祖墳的風俗習慣,而在城市,多改為青少年祭掃革命先烈之墓的新風俗了。

端午節

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國傳統的端午節。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重午節、端五節、重五節、天中節、地臘等。端午節大約始於戰國時代。關於它的起源,民間流行最廣、最具影響的說法是源於紀念戰國楚國的偉大愛國詩人屈原於公元前278年五月初五投汩羅江。據說屈原投江後,當地百姓為了避免屈原的屍體被江里的魚龍所傷,便紛紛把粽子、雞蛋投入江里餵魚龍。一個老醫生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要藥暈蛟龍。不一會兒,水面上果真浮起一條昏厥的蛟龍,龍鬚上還沾著一片衣襟。人們就把這條惡龍拉上岸,剝皮抽筋,然後將龍筋纏在孩子們的手腕和脖子上;又用雄黃酒抹七竅,以防毒蛇、害蟲傷害。從此,民間在端午節便形成了賽龍舟、吃粽子、戴艾蒿、掛菖蒲、帶香包、驅五毒、飲雄黃酒、纏五色絲等習俗。

七夕節

每年農曆七月初七,是民間傳統的“七夕節”。“七夕節”源於民間傳說中牛郎織女美麗的神話愛情故事。傳說織女在天池洗澡,衣服被牛郎拿走,無法回天庭,於是就嫁給了牛郎,二人生活得十分幸福,並有了一雙兒女。他們後來被王母娘娘拆散,牛郎帶上兒女追趕織女到了天庭,狠心的王母娘娘便拔下玉簪子劃銀河為界,使牛郎織女隔河相望,而不能相見。天上人間同情二人對愛情的忠貞,於是每年的七月初七,所有喜鵲便銜柴搭橋,人稱鵲橋,讓牛郎織女在橋上相會。相傳這天晚上要降小雨,這是二人的眼淚。在寂靜的瓜架下面,若仔細傾聽,你還能聽見二人的竊竊私語呢。

中秋節

中秋節,是我國各族人民的傳統佳節。古人把一年分為四季,一季中又分成孟、仲、季三個月。八月份是秋季中的仲季,而十五又是這個月中間的一天,所以農曆八月十五就叫中秋了。秋天是一年中的黃金季節,瓜果滿市,糧棉豐收。“月到中秋分外明”,據說中秋之夜的月亮,是一年中最姣潔明亮的。我國民間把中秋圓圓大大的月亮作為團圓的象徵。所以每到中秋之夜,按照傳統習俗,家家戶戶在庭院擺上桌子,買來月餅、瓜果,合家團聚,邊賞月邊吃瓜果、月餅,祈祝花好月圓,人壽年豐,所以中秋節又叫“團圓節”。中秋之夜是賞月的好時機。每到中秋,夜幕降臨,玉兔東升,全家人便在清澈的月光下賞月敘談,講述有關月宮的美麗傳說,分享祭月禮品。人們還通過觀看中秋夜的陰晴,推測第二年正月的天氣。有這樣的諺語:“八月十五雲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燈。” 吃月餅是中秋節的一項重要節俗活動。月餅的風味由皮、餡和製作技藝構成,最初在家庭製作,後來有了專門作月餅的作坊。其常用皮類有酥皮、漿皮、混糖皮、硬皮幾種。餡類則多種多樣,技藝也各有千秋。如今,月餅的製作風味各地不同。月餅給人們帶來了吉祥、幸福、美滿和快樂。

重陽節

農曆九月初九,是我國的重陽節。重陽節又稱重九節、九月九等。九月,秋高氣爽,丹桂飄香,九九艷陽天,使人們對重陽節歷來懷有特殊的感情。在民間,重陽節的重要活動有賞菊、喝菊花酒、插茱萸、登高等習俗。重陽這天,現在已被定為老人節,全家扶老攜幼,登高賞菊,孝敬老人,共享天倫之樂。

龍船節

龍船節是盛行於中國東南沿海和西南諸省水鄉地區的民眾性節日,又叫龍舟節。龍舟競渡的時間因地而異。南方各省,有的在元宵節時舉行,有的則在端午節。雲南傣族則按傣歷在清明節後10日左右潑水節時賽龍舟;貴州清水江一帶苗彝的龍舟節在陰曆五月二十四到二十六日舉行。世俗相傳的這一節日的意義,或在於祈求豐年,或在於避瘟逐疫等。賽龍船是龍船節的最重要的活動。參加“龍船賽”的人由鼓頭、鑼手和水手三部分人組成。鼓頭是位長輩,他坐在龍頸處,面向水手,比賽時擊鼓指揮。鑼手都由一名男扮女裝的少年擔任,他坐在鼓頭前面的龍頭和母船的接合處,應聲擊鼓,協助指揮。水手們全由身強力壯的青壯年擔任,其中1 人手裡拿著三響火銃,站立在母船前面,負責放炮和篙水;預備劃手2人,坐在母船上打雜應急;母船後面是4箇中年劃手,各持一柄短槳,再後面是 1名舵手;主劃手共有32人,每人手裡握6尺長的劃撐兩用的槳棒,分別站在兩側的子船上。比賽時,鼓鑼一聲緊似一聲,只見船頭的鼓頭、鑼手、篙手,隨著船勢,前俯後仰,船尾的舵手趁勢猛蹬,眾人齊力揮槳,一時浪花伴隨著疾駛如飛的船體,猶如騰雲駕霧,十分壯觀。賽完龍船,在密布白色帳篷的河壩上,人們又展開了彩鼓舞、踩笙蘆舞、賽馬、鬥牛以及球類等比賽活動,一直玩到深夜,還久久不願離去。 “三月三”節 “三月三”是海南島黎族人民的傳統節日。每年農曆三月初三舉行,為期1天。這一天,黎族青年男女可以自由交往。一清早,黎族姑娘穿上艷麗的眼裝,提著五香飯竹筒,向五指山匯集。小伙子則在節日前進深山密林中打獵去了,節日這天,他們返回村寨,向姑娘們講述打獵經過,描繪自己如何機智勇敢,以博得姑娘們的讚賞。節日裡,青年男女們歡聚在一起,唱起山歌,跳起“打鹿舞”、“打柴舞”等。歌聲一停,姑娘們紛紛走到自己喜愛的人面前,小伙子則趕快打開事先準備好的花傘,一對對並肩走去。若雙方情投意合,小伙子則要給姑娘戴上鹿角髮簪,姑娘也要回贈小伙子自己織的美麗彩帶作定情信物,然後雙雙坐在草地上,津津有味地吃五香飯,傾吐愛慕之情。“三月三”被黎族青年視為定情的節日。

火把節

火把節是中國西南部彝、白、哈尼、傈僳、納西、普米、拉祜等民族的傳統節日。火把節因以點燃火把為節日活動的中心內容而得名。節日時間多在農曆六月初或二十四、二十五日前後,一般連續3天。火把節的產生與人們對火的崇拜有關,人們期望用火驅蟲除害,保護莊稼生長。火把節期間,各村寨以乾松木和松明子紮成大火把豎於寨中,各家門前豎小火把,入夜點燃,村寨一片通明;同時,人們手持小型火把,繞行田間、住宅一周,將火把、松明子插於田邊地角。青年男女在寨中大火把的周圍彈唱、跳舞,徹夜不息。節日期間,各地區還舉行賽馬、鬥牛、射箭、摔跤、拔河、盪鞦韆、歌舞等活動,並開設集市貿易。

潑水節

潑水節”是傣族的年節。它的時間在清明節後,相當於農曆的四月十三日至十五日之間。潑水是傣族年節的主要喜慶活動。在節日期間,人們相互潑水,表示洗去身上一年的污塵,祝福新的一年幸福平安。潑水有文潑和武潑之分。文潑是對長者,舀起一勺清水,說著祝福的話,拉開對方的衣領,讓水沿著脊樑流下,被潑的人高興地接受祝福,不得跑開。武潑則沒有固定的形式,用瓢、用盆、用桶都可以,互相追逐,劈頭蓋臉地潑。被人潑的水越多,說明受到的祝福越多,被潑的人也就越是高興。潑水節起源於一個美麗的傳說。相傳很久以前,大地由一個火魔統治著,他是一切生命的敵人。火魔有7個美麗善良的女兒,決心要殺死這個萬惡的父親,為民除害,可是苦於找不出辦法。後來她們得到釋迦牟尼(佛教中的佛祖)的幫助,知道只有用火魔頭上的一根頭髮,才能殺死火魔。七姑娘最聰明勇敢,她趁著火魔熟睡的時候,拔下這根頭髮,勒住火魔的脖子,火魔的頭就滾下來了。可是,腦袋落地,滾到哪裡,火就燒到哪裡,禍害仍舊不能消除。七姐妹被弄得形容憔悴,滿身污穢。她們利用緊張的空隙用水沖洗身體。就這樣,一直到火魔的腦袋變成塵土為止。從此,潑水就成了紀念7 個大義滅親的姑娘和互相淨身洗塵的祝福儀式。除了潑水,傣族的年節活動還有賽龍船,男的劃,女的也劃;敲起象腳鼓,跳起孔雀舞(傣族人民把孔雀當做吉祥的象徵,以跳孔雀舞表示美好的願望);還有“丟包”,在村邊廣場上,未婚男女青年,分別站成一排,用一種裝滿棉子的菱形布包,向自己愛慕的對象擲去。

開齋節

開齋節是中國回、維吾爾、哈薩克、東鄉、撒拉、柯爾克孜、烏孜別克、塔吉克、塔塔爾、保全等民族的共同節日之一。開齋節在新疆地區亦稱“肉孜節”。按伊斯蘭教的規定:教歷每年九月是齋戒月份,凡是成年男女穆斯林(有患病等情況者除外)都要入齋。每日從黎明到日落不飲不食,這一月的開始和最後一天均以見新月為準,齋期滿的次日即教歷十月一日為節日。屆時,各地穆斯林都要舉行禮拜和慶祝活動,走親訪友,互相祝賀。家家炸油香饊子等食品,招待客人和互相贈送。虔誠的穆斯林還沐浴淨身,在清真寺做禮拜和聽教長講經布道,然後分頭上墳,悼念亡人。

那達慕大會

那達慕大會是中國蒙古族的傳統節日盛會。“那達慕”意為娛樂、遊戲。那達慕大會源於一年一度的祭“敖包”活動。“敖包”以石塊堆積而成,原是道路和境界的標誌,後來成為祭祀場所。祭“敖包”最初帶有宗教色彩,意在通過祭祀,祈求吉祥多福,人畜興旺,同時也舉行一些體育娛樂活動,以後逐漸演變為那達慕大會,成為歡慶豐收和畜牧業興旺的節日盛會。那達慕大會每年多在夏秋季節由一旗或數旗聯合舉行。在那達慕大會上,最精彩也最引人注目的節目是摔跤、賽馬和射箭,被稱為蒙古男兒的“三競技”。當賽馬比賽就要開始的時候,只見青年騎手們一字兒排開,腰扎彩帶,頭纏彩巾,威風凜凜,神采奕奕。在賽馬場的起點和終點,插滿了各種鮮艷的彩旗。只聽號角一吹,就見騎手們紛紛飛身上馬,一時紅巾飛舞,如萬箭齊發。那萬馬奔騰的場面真是壯觀極了!改革開放以後的那達慕大會,白天除了進行傳統的賽馬射箭摔跤等活動外,晚上還舉行歌舞、電影、雜技、說唱等慶祝活動。會上還要表彰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國營商業部門、供銷社還在現場組織物資交流,在會上擺攤設架,經營綢緞、布匹、日用百貨、節日食品等,並收購牧民們的牲畜、皮毛、藥材等農牧產品,真是購銷兩旺,一派繁榮的景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