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呂梁仲屯田

《答呂梁仲屯田》是北宋蘇軾創作的一首七言排律。這是一首現實主義詩篇,前半部分主要用賦體,後半部分敘事兼抒情。全詩一韻到底,感情一貫直下,憂民之所憂,喜民主所喜,與百姓休戚與共,體現了一個正直士大夫的社會責任感。

作品原文

答呂梁仲屯田【1】

亂山合沓圍彭門【2】,官居獨在懸水村。【3】

居民蕭條雜麋鹿,小市冷落無雞豚。【4】

黃河西來初不覺,但訝清泗流奔渾。【5】

夜聞沙岸鳴瓮盎,【6】曉看雪浪浮鵬鯤。【7】

呂梁自古喉吻地【8】,萬頃一抹何由吞。【9】

坐觀入市卷閭井【10】,吏民走盡余王尊。【11】

計窮路斷欲安適【12】,吟詩破屋愁鳶蹲。【13】

歲寒霜重水歸壑【14】,但見屋瓦留沙痕。

入城相對如夢寐,我亦僅免為魚黿。【15】

旋呼歌舞雜詼笑,不惜飲釂空瓶盆。【16】

念君官舍冰雪冷,新詩美酒聊相溫。

人生如寄何不樂,任使絳蠟燒黃昏。【17】

宜房未築淮泗滿【18】,故道堙滅瘡痍存。【19】

明年勞苦應更甚,我當畚鍤先鯨髡。【20】

付君萬指伐頑石【21】,千錘雷動蒼山根。

高城如鐵洪口決【22】,談笑卻掃看崩奔。【23】

農夫掉臂免狼顧【24】,秋谷布野如雲屯。

還須更置軟腳酒【25】,為君擊鼓行金樽。

詞語注釋

【1】仲屯田:即仲伯達。 屯田,即屯田員外郎。

【2】合沓:聚合。 彭門:指徐州。

【3】懸水村:蘇軾自注為呂梁地名。《莊子·達生篇》:“孔子觀於呂梁,懸水三十仞。”·懸水村當以此得名。

【4】“居民”二句:寫徐州的蕭條冷落。只有麋鹿等野獸出沒,而沒有雞豬等家禽家畜。

【5】訝:驚訝。泗:水名。源於山東泗水縣東蒙山南麓,古泗水南流至徐州注人淮河。“清泗奔流渾”.是說清澈的泗水因黃河水的注人變得渾濁了。

【6】鳴瓮盎:形容洪水發出的低沉聲音。 瓮、盎:均為口小腹大的陶器,扣之聲音低沉。

【7】“曉看”句:是說拂曉時徐州城外洪水一片,大魚在水中穿梭遊動。鯤鵬:這裡指大魚。

【8】喉吻地:即咽喉要道,《水經》:“呂梁乃自古黃河喉襟唇吻之地。”

【9】萬頃:形容汪洋的洪水。 吞:容納。

【10】“坐觀”句:說眼看著洪水進入城裡。淹了街巷和肆坊。

【11】王尊:漢元帝時人,為東郡(今山西濮陽)太守時,黃河泛濫,水浸瓠子河堤,老百姓都逃難去了,王尊獨宿堤上,願以身填堤。這裡詩人以王尊自比。

【12】窮:盡。 安適:到哪裡去。

【13】鳶蹲:家老鷹那樣蹲著。鳶,老鷹。

【14】水歸壑:指洪水退了。

【15】黿:鱉。

【16】釅:喝乾杯中酒。

【17】絳蠟:紅蠟。 燒黃昏:指到黃昏時點燃蠟燭。

【18】宣房:也作“宣防”。漢武帝時,河決瓠子,漢武帝便在瓠子堤上築宮防守,叫宣防。這裡指防洪設施。

【19】故道:指泗水的舊河道。 堙滅:指被泥沙淤塞。 瘡痍,指受洪水災害的慘景。

【20】畚:盛土的工具。 鍤:挖土的工具。這裡指參加整治河道的勞動。

黥髡:古代的兩種刑罰。黥,在面上刺字。 髡,剃去頭髮。黥、髡這樣的刑餘之人都安服苫役。這裡代指苦役。

【21】君:指仲伯達。 萬指:千人。每人十指,千人則萬指。 頑石:堅硬的石頭。

【22】洪口決:堤壩堅固,水流暢通。

【23】卻掃:不掃地迎客,形容很隨便的樣子。

【24】掉臂:揮手而去,形容自由自在的樣子。 狼顧:狼在待定時總回頭看。這裡指有後顧之憂。

【25】軟腳:用宴席慰勞出遠征而回歸的人。

【26】金樽:精美的酒器。

創作背景

這首詩作於1077年(熙寧十年)十月。蘇軾到徐州還不到三個月,就是這年的七月十七日,黃河在澶州(治所在今河南清風西)的曹村決口,河水淹沒了45個州縣,30萬頃良田。八月二十一日,洪水到達徐州城下,直到十月十一日,洪水才退回黃河故道。

作品鑑賞

這首詩實地記錄了這場洪水給人民生命財產造成的危害。在洪水肆虐時,詩人身先士卒,率領官兵死守。洪水退後,詩人歡欣鼓舞,積極抗災自救,並表示明年要高築城堤,將來老百姓就不再受水患的困擾了。詩中表現了對百姓命運的關懷和將來一定戰勝洪水的信心。

詩人從洪水過後的蕭條落筆,首先描繪了仲伯達駐守的懸水村。冷落荒涼的街面上沒了家禽牲畜,災民們幾乎與麋鹿雜處。接著追述洪水肆虐的經過,濁浪滔天,呼嘯而來,轉眼間包圍了村莊,席捲了里巷,災民們紛紛逃難,只有仲伯達像西漢的王尊那樣不畏險惡,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上,直到秋去冬來,洪水退卻,表現了無私無畏,恪盡職守的高尚品德。然後寫相聚後的欣慰,由於在驚濤駭浪中搏鬥了兩個多月,二人相見後還仿佛在夢中,大有死裡逃生之慨。因此擺酒設宴,盡情放飲,通宵達旦。然而,他們放懷行樂也不過是寬慰和鬆弛一下驚駭的心情。他們為官處世的理智不僅沒有被洪水吞沒,反而更清醒了,為了避免來年的洪水給人們造成災難,他們還要加倍努力,率先進行水利設施建設,疏通道,築堤防,為農民解除後顧之憂,使豐谷滿田,表達了一種高昂進取的思想境界。可見,詩人並沒有因為貶遷而消沉。他在地方任職期間,一直關心人民疾苦,不僅在徐州率領軍民抗洪救災,保全了人民的生命財產,後來在杭州也曾積極組織人力物力,疏浚西湖,葑泥築堤,被後人稱為“蘇公堤”。因此,這首詩也是他從政為民的真實寫照。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出身比較清寒的知識分子家庭,與其父洵,弟轍都是唐宋古文八大家之列,合稱三蘇。具有多方面才能,詩詞、散文、書畫都有卓越成就,又是書法家,擅長行楷,取法顏、揚、上溯晉代諸家,能自創新意,世稱蘇體。傳世書跡多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