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羅馬奧運會

1960年羅馬奧運會

第17屆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即1960年羅馬奧運會。2600年前,羅馬帝國以征服者的姿態,將古代奧運會從希臘奧林匹亞強行移到羅馬舉行。1960年,在義大利首都羅馬舉辦的第17屆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其意義是不可同日而語的。它燃起的火焰象徵和平與友誼。大會開幕前,羅馬奧運會籌委會舉行了大規模的火炬接力。在希臘古代奧運會遺址取得火種後,經由海路送到義大利的西西里島,火炬隊途經義大利各地,最後到達羅馬。

基本信息

概述

女飛人魯道夫笑容甜蜜 女飛人魯道夫笑容甜蜜

2600年前,羅馬帝國以征服者的姿態,將古代奧運會從希臘奧林匹亞強行移到羅馬舉行。

1960年,羅馬作為義大利首都,然起了象徵和平與友誼的奧林匹克火焰。古今兩屆。其意義是不可同日而語的。

1908年,羅馬曾獲得第四屆奧運會主辦權。可是由於經濟等原因,後來不得不由倫敦接辦。這次羅馬盡險阻,戰勝眾多對手,贏得了第17屆奧林匹克運動會承辦權。運動會於1960年8月25日-9月11日舉行。

首次參加的有摩洛哥、蘇丹、突尼西亞和聖馬利諾。特里尼達和牙買加組成了西印度聯隊、埃及和敘利亞組成了阿聯隊,兩個德國仍以德國聯隊名義參加。參賽運動員人數最多的幾個隊是:德國聯隊293人,美國292人,蘇聯284人,東道主義大利279人。英國253人、法國237人也派出了龐大的代表團。中國台灣派出了47名運動員,參加了田徑、足球、籃球、游泳、拳擊、射擊、7個大項的比賽。

澳大利亞的赫.埃利奧特獲得了1500米跑金牌,成績3分35秒6,破自己所保持的世界紀錄這是澳大利亞人自1896年後再次在徑賽中獲取奧會人冠軍。跳遠成績取得了重大突破,1935年歐文斯創造了8.13米奇蹟。四分之一世紀過去,雖然世界不少優秀跳遠選手多次衝擊這項被視為神奇的世界紀錄,但都無所建樹。

1960年8月12日,美國的拉.博斯頓終於以8.21米打破了歐文斯保持了25年的紀錄;20天后,博斯頓又在本屆奧運會上以8.12米奪金牌,再次刷新歐文斯自1936年以來所保持的7.94米奧運會紀錄。

波蘭的約瑟夫.施密特為波蘭在跳躍項目中首次獲奧運會金牌。他在三級跳中占有較大優勢。奧運會前一個月,創造了17.03米的世界紀錄。這次雖未跳出他的最好水平,但仍以16.81米奪冠。4年後,他在東京又蟬聯了這項冠軍。

開幕式 開幕式

十項全能是本屆田徑爭奪最激烈的項目,參賽的有當時田壇十項全能"三傑":美國的拉詹森、蘇聯的瓦.庫茲窪佐夫和中國台灣運動員楊傳廣。自1955年以來,十項全能世界紀錄的爭奪,在詹森和庫茲窪佐夫這間形成拉鋸戰,紀錄幾度相互易手。1958年5月庫茲涅佐夫以8014分刷新詹森所創造的7985分世界紀錄,但是兩個多月後,詹森又以8302分奪回;翌年,庫茲佐夫再次取得高於詹森的成績8357分,而1960年奧運會前詹森又創造了8683分的新世界紀錄。楊傳廣當時雖未進入紀錄爭奪的行列,但已是很有威脅的人物。"三傑"羅馬相逢,競爭立即白熱化。楊傳廣發揮不錯,戰勝了庫茲佐夫,但以58分之差輸給了詹森,只得了銀牌。他是中國第一個獲得奧運會銀牌的人,也是亞洲在這次田徑賽中獲得獎牌的唯一選手。

楊傳廣是台灣台東人,生於1933年7月11日,洛杉磯加州大學體育系畢業。在亞洲運動侍和其他重大國際比賽中多次取勝,有"亞洲鐵人"之稱。羅馬奧運會後三年,他終以9121分創造了世界紀錄,登上了這個"田徑之王"的高峰。

本屆田徑成績最出色的是蘇聯隊,中跑、跳和投擲項目中共拿了6枚金牌,著名選手有蘇聯第一個奧運會冠軍獲得者尼.波諾瑪寥娃、普雷斯姐妹和埃.佐林娜等。並從此屆起,逐漸形成了美蘇在田徑中分別居有男女優勢的局面。  

申辦背景

申辦第17屆奧運會的共有15個城市,它們是義大利的羅馬、希臘的雅典、比利時的布魯塞爾、匈牙利的布達佩斯、阿根廷的布宜諾斯艾利斯、瑞士的洛桑、巴西的里約熱內盧、日本的東京以及美國的底特律、洛杉磯、明尼阿波利斯、紐約、舊金山、費城和芝加哥。最後,國際奧委會將主辦權授予義大利的羅馬。

羅馬曾獲得1908年第4屆奧運會主辦權,但因地震與火山爆發導致經濟蕭條而放棄了那次機會。自1924年起羅馬曾3次申辦奧運會,均未如願。這次申辦成功,羅馬人倍感高興,他們決心辦一屆高水平的奧運會,藉以彌補以前未能承辦奧運會的遺憾。  

奧運形象

會徽

1960年第17屆羅馬奧運會會徽 1960年第17屆羅馬奧運會會徽

1960年第17屆羅馬奧運會會徽。

海報

1960年羅馬奧運會 1960年羅馬奧運會

1960年第17屆羅馬奧運會海報。

奧運火炬

火炬概況

火炬 火炬

1960年羅馬奧運會聖火於8月12日在奧林匹亞點燃。聖火從奧林匹亞傳遞到雅典再到齊娥港口,乘船運至義大利的錫拉庫扎市,再由火炬手跑步完成到羅馬的傳遞。圖為1960年義大利羅馬奧運會火炬效果圖。

羅馬奧運會火炬實物圖 羅馬奧運會火炬實物圖

火炬傳遞

奧運聖火傳遞至義大利港口 奧運聖火傳遞至義大利港口

大會開幕前,羅馬奧運會籌委會舉行了大規模的火炬接力:在希臘古代奧運會遺址取得火種後,先由希臘的火炬接力手傳至雅典。舉行隆重儀式後將聖火送上船,經由海路送到義大利的西西里島,再由義大利火炬隊歡迎接力傳送。火炬途經義大利各地,成千上萬的民眾沿途歡慶,最後到達羅馬。羅馬毗鄰世界天主教的中心梵蒂岡,每逢各種慶祝活動,都有教皇或神父出來發表講話,以示隆重。這屆奧運會也不例外,在8月25日下午大會開幕前,大部分運動員都聚集在

聖彼得廣場,接受教皇約翰二十三世的祝福。

火炬瞬間 火炬瞬間

在當天隨後的開幕儀式上,義大利 總統喬瓦尼·格隆齊宣布了大會開幕。東道主的田徑名將簡卡爾洛·佩里斯點燃了聖火。隨後,義大利的另一位田徑選手阿道夫·孔索里尼代表運動員進行了宣誓。1960年羅馬奧運會 希臘聖火經過輪船傳遞。

奧運獎牌

獎牌樣式

獎牌正面

獎牌 獎牌

獎牌正面為傳統的勝利女神。她左手持棕櫚葉,右手拿著勝利者佩戴的花冠。 本屆奧運會的勝利女神像由佛羅倫斯藝術家卡西奧里設計,並在國際奧委會組織的設計比賽中被選做奧運會獎牌正面圖樣沿用至今。

獎牌正面右方刻有“羅馬1960——第17屆奧運會”字樣,背景為古羅馬競技場圖案。

獎牌背面

獎牌背面為一名奧運冠軍被群 眾簇擁,場面歡欣鼓舞。背景是奧林匹克體育場。

獎牌最大的不同是,外圍加了一圈以銅製成的月桂樹桂冠,下邊緣刻著運動項目名稱,以前的奧運會在頒獎時都是直接把獎牌遞給獲獎選手,從本屆奧運會開始把獎牌套在選手脖子上,為了頒獎方式的改變,本屆奧運會的獎牌加上了一條銅鏈。

門票票樣

1960年羅馬奧運會門票票樣。

羅馬奧運會足球比賽門票 羅馬奧運會足球比賽門票
1960年羅馬奧運會田徑門票 1960年羅馬奧運會田徑門票

比賽項目

本屆奧運會的比賽項目共有17種150項。根據以往的經驗教訓,國際奧委會對奧運會的比賽項目作了增刪,如射擊取消了“跑鹿”,體操則取消女子團體操,田徑恢復女子800米,游泳增加了男、女4×100米混合泳接力,擊劍增加了女子團體等。此外,為了限制參加比賽的人數,田徑的每個項目還規定了報名標準。球類比賽也以16個隊為限,若報名超過16個隊時,則先舉行外圍賽。這樣,奧運會的比賽項目及參賽方法就變得更加規範了。

游泳比賽

游泳比賽 游泳比賽

游泳比賽美奧平分秋色;而女子7項,美國占有較大優勢,奪得其中5枚金牌。上屆成績領先的澳大利亞女隊,這次僅有1項問鼎。獲金牌最多的是美國的蘇珊.克里斯蒂娜.馮薩爾察,她在400米自由式和兩個接力泳項目中均奪金牌。澳大利亞康拉茲兄妹賽前也引人注目。兄妹倆曾多次創自由式世界紀錄,哥哥約翰在這次比賽中獲1枚金牌、兩枚銅牌、妹妹伊爾莎成績不理想,只得1枚銀牌。

跳水項目

跳水項目,美國仍包攬了男子板、台兩項目冠軍。但女兩枚金牌,卻被德國17歲的英.克雷默爾奪去。在東京奧運會上,她又分獲了這兩個項目的金銀牌。舉重7個級別有6個世界紀錄被刷新。蘇聯成績突出,獲5項冠軍。尤里.弗拉索夫是特重量級選手中的最強者。他的總成績為537.5公斤。這位舉壇上的大力士,不僅28次刷新世界紀錄,3次獲世界冠軍,而且還是蘇聯作家協會會員,發表過不少作品。

舉重

男子舉重 男子舉重

多年來在舉重台上稱雄的美國隊,這次成績明顯下降,僅查.溫奇保持了56公斤級的冠軍。羅馬奧運會是美國舉重走衰落的起點。此後一蹶不振,始終未能恢復往昔的地位,值得一提的是,亞洲的日本伊朗、新加坡、南韓、伊拉克開始闖過去一直為歐美大力士所占據的舉重台,在體重輕的幾個級別中,取得了多枚銀、銅牌。義大利42歲的老將埃.曼賈羅蒂在重劍團體和花劍團體賽中分獲金、銀牌,這是他自1936年以來最後一次在澳運會上獲獎。他先後參加過5屆奧運會。羅馬奧運會時,他慶祝了自己擊劍事業25周年。在其運動生涯中,他獲得了13枚奧運人獎牌,銀牌5枚、銅牌2枚,在世界錦標賽上,他13次獲冠軍。5次獲亞軍,兩次獲第三名。

賽馬

奧運記憶1960 奧運記憶1960

賽馬場上,澳大利亞騎手勞倫斯.摩根成績最佳,在三項個人和團體賽中得了金牌。義大利的丁澤奧兄弟在個障礙賽中,弟弟雷蒙多獲冠軍,哥哥皮羅得亞軍,他們還獲得了該項團體銅牌。兄弟倆從1956-1972年一直活躍在賽馬場上,皮羅在1956-1964年3屆、雷蒙多在1956-1972年4屆奧運會上都獲得了獎牌。但皮羅不如弟弟走運,在世界比賽中從未獲得過冠軍。而雷蒙多則除獲奧運會金牌外,還在1956、1960年世界錦標賽中榮獲桂冠。蘇聯軍官謝.費拉托夫在盛裝舞步騎術個人賽中。為蘇聯奪得了馬術賽中的第一枚金牌。

丹麥選手保羅.埃弗斯特隆在帆船"芬蘭人"型塞中再次取勝。這是他自1948年以來第四次獲得這種榮譽,也是奧運會史上4屆蟬聯該項冠軍的第一人。

摔跤、拳擊台上,土耳其共獲7枚摔跤金牌,遠遠超過共他國家,美國、蘇聯、各得3枚金牌。拳擊賽中,意、美各奪3項冠軍。馳名世界的拳王、美國黑人穆罕默德.阿里就是在這次獲得81公斤級冠軍,他當時用的名是卡修斯.克萊,年齡18歲。羅馬比賽後,1961年他轉為職業拳手。他之欽譽世界,也得自世界職業拳台的成就。1964年他獲得世界重量級冠軍1968年因拒服兵役,被不公正地剝奪冠軍稱號,1974年重返拳壇,第二次獲得世界冠軍,1978年成為世界拳擊史上第一個3次獲得重量級世界冠軍的職業運動員,阿里成名後,因憤於原名沿用奴隸主姓氏,又信奉伊斯蘭教,所以將名字改了。

義大利在腳踏車賽中占有絕對優勢,獲得了6枚金牌中的5枚。另1枚得主是蘇聯的維克托卡皮托諾夫,這也是蘇聯在奧運會上首次獲得腳踏車金牌。

體操

女子體操 女子體操

上屆體操比賽也是頭角的日本隊,本屆在男子團體賽中戰勝了自1952年首次參賽以來從未敗陣的蘇聯隊。但在個人項目中,蘇聯仍占有明顯優勢。繼朱卡林之後,28歲的鮑.沙赫林在本屆大顯身手,獨得了全能、雙槓、鞍馬、跳馬4項冠軍,另在其他項目中獲兩個第二、一個第三,共獲7枚獎牌,是本屆獲獎牌最多的運動員,日本第一個體操奧運會冠軍小野喬,這次蟬聯了單槓冠軍,並獲得了另外兩枚金牌。蘇聯女隊取得了比上屆更出色成績,除繼續保持團體冠軍外,並獲個單項中的4項冠軍。上屆與蘇聯抗衡的匈牙利隊。這次遭到了慘敗,不僅1枚獎牌未拿,甚至連前六名也榜上無名,代之而起的是捷克斯洛伐克隊。本屆捷隊雖只有葉.博薩科娃在平衡木中問鼎,但它已是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拉蒂尼娜仍是羅馬女子體操賽中的頭號新聞人物,她蟬聯了體操項目中最有影響的個人全能冠軍,再次獲得自由體操金牌並作為主力隊員為蘇聯保持團體冠軍出力不少。

羅馬奧運會,只對個別項目進行了興奮劑檢查,如馬拉松賽時,對運動員食物進行了抽查。但是腳踏車賽出現了意處事故。一名丹麥運動員暴死途中,起初以為是天氣炎熱所致,後經屍體解剖,證明是服用了藥物的結果。這一事件,引起了大會的震驚和重視,對以後奧運會全面進行藥物檢查,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蘇聯隊在這屆比賽中取得了出色的成績,獲金牌43枚,銀牌29枚,銅牌31枚,遠遠超過了美國;後者這次獎牌數是,金牌34枚,銀牌21枚,銅牌16枚;東道主義大利獲取了它在奧運會史上最佳戰績,得金牌13枚,銀牌10枚,銅牌13枚。  

比賽場館

比賽場館 比賽場館

古代運動場與現代體育設施融合使用,是本屆奧運會的一大特色。奧運會的 主會場建於羅馬市的原奧林匹克大道附近,其他體育設施如拳擊館、籃球館、排球館等也都建在附近。在著名的義大利綜合運動場內,有一個腳踏車專用場地,還有一個優質的游泳池及義大利體育學院;另有一座聳立著12尊巨大的古代奧運會雕像的運動場,是用來供運動員熱身和進行曲棍球比賽的場地。此外,一些項目的比賽安排在古羅馬時代的遺址內,如體操在卡拉卡拉大浴場,摔跤在馬克辛奇會堂,馬拉鬆起點在卡皮托利尼山腳,終點設在君士坦丁尼拱門。古今場館融合使用,可讓人們隨時緬懷古羅馬的歷史文明。  

參賽成員

開幕式 開幕式

本屆奧運會於1960年8月25日-9月11日舉行。應邀參賽的有83個國家和地區,共5338名運動員,其中女子611人,男子4727人。首次參加的有摩洛哥、蘇丹、突尼西亞和聖馬利諾。特立尼達和牙買加組成了西印度聯隊、埃及和敘利亞組成了阿聯隊,英國(253人)、法國(237人)也派出了龐大的代表團。民主德國、聯邦德國再次組成聯隊參加本屆奧運會。鑒於國際奧委會的少數人堅持“兩個中國”的政策,中國奧委會於1958年8月19日宣布退出國際奧委會,故自本屆奧運會起,中國中斷了對奧運會的參與。中國台灣派出了47名運動員,參加了田徑、足球、籃球、游泳、拳擊、射擊等7個大項的比賽,並於十項全能比賽中奪得一面銀牌。

比賽情況

本屆田徑成績最出色的是蘇聯隊,他們在中跑、跳躍和投擲項目中共拿了6枚金牌,著名選手有蘇聯第一個奧運會冠軍獲得者尼·波諾瑪寥娃、普雷斯姐妹和埃·佐林娜等。從此屆起,逐漸形成了美蘇在田徑中分別占據男女優勢的局面。

比賽場景 比賽場景

35個國家的69名運動員參加了馬拉松的比賽,結果,衣索比亞的赤腳選手阿貝貝·比基拉擊敗主要競爭對手、摩洛哥的拉迪·本·阿布德塞萊姆,獲得了冠軍。他也成為第一位奪得 奧運會冠軍的非洲黑人運動員。 游泳比賽美、澳平分秋色;在女子7項中,美國占有較大優勢,奪得其中5枚金牌。上屆成績領先的澳大利亞女隊這次僅有1項問鼎。

跳水項目中,美國仍包攬了男子板、台兩項目冠軍。但女子兩枚金牌卻被德國17歲的英·克雷默爾奪去。在東京奧運會上, 她又分獲了這兩個項目的金銀牌。

舉重7個級別有6個世界紀錄被刷新。蘇聯成績突出,獲5項冠軍。尤里·弗拉索夫是特重量級選手中的最強者,他的總成績為537.5公斤。這位舉壇大力士不僅28次刷新世界紀錄,3次獲世界冠軍,而且還是蘇聯作家協會會員,發表過不少作品。多年來在舉重台上稱雄的美國隊這次成績明顯下降,僅查·溫奇保持了56公斤級的冠軍。羅馬奧運會是美國舉重走衰落的起點。此後一蹶不振,始終未能恢復往昔的地位。值得一提的是,亞洲的日本、伊朗、新加坡、韓國和伊拉克也開始闖入過去一直為歐美大力士所占據的舉重台,在的幾個輕級別中取得了多枚銀、銅牌。

賽馬場上,澳大利亞騎手勞倫斯·摩根成績最佳,在三項個人和團體賽中得了金牌。義大利的丁澤奧兄弟在個人障礙賽中所向披靡,弟弟雷蒙多獲冠軍,哥哥皮羅得亞軍,他們還獲得了該項團體銅牌。兄弟倆從1956至1972年一直活躍在賽馬場上,皮羅在1956至1964年3屆、雷蒙多在1956至1972年4屆奧運會上都獲得了獎牌。

丹麥選手保羅·埃弗斯特隆在帆船"芬蘭人"型塞中再次取勝。這是他1948年以來第四次獲得這項冠軍,也是奧運會史上4屆蟬聯該項冠軍的第一人。

義大利在腳踏車賽中占有絕對優勢,獲得了6枚金牌中的5枚。另1枚得主是蘇聯的維克托·卡皮托諾夫,這也是蘇聯在奧運會上首次獲得腳踏車金牌。

16屆體操比賽中出露頭角的日本隊本屆在男子團體賽中戰勝了自1952年首次參賽以來從未敗陣的蘇聯隊。但在個人項目中,蘇聯仍占有明顯優勢。繼朱卡林之後,28歲的鮑·沙赫林在本屆大顯身手,獨得了全能、雙槓、鞍馬、跳馬4項冠軍,並在其他項目中獲2個第二、1個第三,共獲7枚獎牌,是本屆獲獎牌最多的運動員。日本第一個體操奧運會冠軍小野喬這次蟬聯了單槓冠軍,並獲得了另外2枚金牌。蘇聯女隊取得了比上屆更出色的成績,除繼續保持團體冠軍外,還獲個單項中的4項冠軍。在女子比賽中,拉蒂尼娜仍是羅馬女子體操賽的頭號新聞人物,她蟬聯了體操項目中最有影響的個人全能冠軍,再次獲得自由體操金牌,並作為主力隊員為蘇聯保持團體冠軍出力不少。上屆還能與蘇聯抗衡的匈牙利隊這次遭到了慘敗,不僅一枚獎牌未拿,甚至連前六名也榜上無名,代之而起的是捷克斯洛伐克隊。本屆捷隊雖只有葉·博薩科娃在平衡木中問鼎,但它已是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

總之,羅馬奧運會是一次高水平的運動會,共76次破奧運會紀錄,其中有30次超過世界紀錄。蘇聯隊在這屆比賽中取得出色的成績,獲金牌43枚、銀牌29枚、銅牌31枚,遠遠超過了美國;後者獎牌數是金牌34枚、銀牌21枚、銅牌16枚;東道主義大利獲取了它在奧運會歷史上的最佳戰績,得金牌13枚、銀牌10枚、銅牌13枚,名列第三。

重大事項

羅馬奧運會只對個別項目進行了興奮劑檢查,如馬拉松賽時對運動員食物進行了抽查。但是腳踏車賽卻出現了意外事故。丹麥運動員詹森暴死途中,起初以為是天氣炎熱所致,後證明是服用了興奮劑的結果。這是自1912年馬拉松比賽以來,第二位在奧運會中猝死的選手,同時詹森也是奧運會歷史上第一個因服用興奮劑而死的運動員。詹森之死引起了大會的震驚和重視,同時促使國際奧委會開始重視反興奮劑的問題。

另外,本屆奧運會首次進行了跨洲的電視實況轉播。電視實況轉播從1936年柏林奧運會開始,當時只是地區性的。上屆墨爾本的轉播方法是藉助英國國家廣播公司(BBC)的技術,將事先拍攝的紀錄片進行編輯製作,再轉播給歐洲各國,既不能跨越大洲,又失去了新聞的實效性。通訊衛星的出現,使電視能進行跨洲的實況轉播,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曾在1960年初以5萬美元買下第8屆冬奧會的轉播權,並成功地進行了實況轉播,收到了較好的效果。這次又以39.4萬美元買下羅馬奧運會的轉播權,轉播也很成功,大大推動了奧運會的普及,擴大了奧運會的影響,使奧運會的發展有了劃時代的進步。  

獲獎情況

獲獎 獲獎

十項全能是本屆奧運會田徑比賽爭奪最激烈的項目,參賽的有當時的“三傑”:美國的拉·詹森、蘇聯的瓦·庫茲和中國台灣運動員楊傳廣。自1955年以來,十項全能世界紀錄的爭奪,在詹森和庫茲窪佐夫之間形成拉鋸戰,紀錄幾度相互易手。1960年奧運會前詹森創造了8683分的新世界紀錄。楊傳 廣當時雖未進入紀錄爭奪的行列,但已是很有威脅的人物。“三傑”羅馬相逢,競爭立即白熱化。比賽中,楊傳廣與詹森咬得很緊,最後,詹森以8392分打破奧運會紀錄奪得金牌,楊傳廣獲銀牌,成績是8334分。楊傳廣是台灣台東人,出生於1933年7月11日,洛杉磯加洲大學體育系畢業。他曾在亞洲運動會和其他重大國際比賽中多次獲勝,是中國第一個獲奧運會獎牌的人,也是亞洲在這次田徑賽中獲得獎牌的唯一選手,有“亞洲鐵人”之稱。羅馬奧運會3年後,他終以9121分創造了世界紀錄,奪得了“田壇之王”的桂冠。

馳名世界的拳王、美國黑人穆罕默德·阿里在本屆奧運會的拳擊比賽中獲得81公斤級的冠軍,他當時叫卡修斯·克萊,後來成為了馳名世界的拳王阿里。1964年他獲得世界重量級冠軍,1968年因拒服兵役,被不公正地剝奪了冠軍稱號,1974年重返拳壇,第二次獲得世界冠軍,1978年成為世界拳擊史上第一個 3次獲得重量級世界冠軍的職業運動員。

獎牌榜單

家或地區 金牌 銀牌 銅牌 總計
蘇聯 43 29 31 103
美國 34 21 16 71
義大利 13 10 13 36
德國 12 19 11 42
澳大利亞 8 8 6 22
土耳其 7 2 _ 9
匈牙利 6 8 7 21
日本 4 7 7 18
波蘭 4 6 11 21
捷克斯洛伐克 3 2 3 8
羅馬尼亞 3 1 6 10
英國 2 6 12 20
丹麥 2 3 1 6
紐西蘭 2 _ 1 3
保加利亞 1 3 3 7
瑞典 1 2 3 6
芬蘭 1 1 3 5
南斯拉夫 1 1 _ 2
奧地利 1 1 _ 2
巴基斯坦 1 _ 1 2
挪威 1 _ _ 1
希臘 1 _ _ 1
衣索比亞 1 _ _ 1

奧運記憶

拳擊手

1960年羅馬奧運會 1960年羅馬奧運會
穆罕默德 阿里 穆罕默德 阿里
魯道夫奪得100米冠軍 魯道夫奪得100米冠軍

在拳擊手穆罕默德 阿里成為世人皆知的名人之前,他的名字是卡修斯馬塞拉斯格雷(Cassius Marcellus Clay),一個性急的但友善的18歲青年,1960年的羅馬奧運會輕鬆獲勝的輕量級冠軍。在最後的決賽中,他三次擊倒歐洲冠軍Zbigniew Pietrzykowski。格雷之後轉為專業選手。1964年,他取代了桑尼 里斯頓(Sonny Liston)成為世界重量級拳擊冠軍。接下來的四年里,他9次衛冕冠軍頭銜。格雷將自己的名字改為穆罕默德 阿里,並且開始信仰伊斯蘭教。越戰期間阿里拒絕服兵役,因此而被禁賽三年。1974年,阿里重新從喬治 弗爾曼 (George Foreman)手中奪回了冠軍,在輸給里昂 斯賓客斯(Leon Spinks)之前十次衛冕冠軍。而這位勝利者的光環僅僅持續了七個月就又敗給了阿里。1981年,阿里帶著61場專業比賽中56勝5負的驕人戰績從拳擊台上退役。1996年,他被選為亞特蘭大奧運會開幕式上的聖火點燃者。阿里畢生致力於人道主義事業。1998年更被聯合國授予世界和平獎。

歷史瞬間

日本選手Endo在羅馬奧運會男子體操的比賽中。

魯道夫奪得100米冠軍。

美國魯道夫在領獎台上。

魯道夫100米撞線瞬間。

弗雷澤獲得自由式金牌。

克萊獲得81公斤級拳擊冠軍。

阿貝貝獲得馬拉松冠軍。

弗雷澤100米自由式稱王。

羅馬,永恆之城

這次運動會在這充滿了歷史回憶的城市中,台伯河畔,見證了體育和文化緊密的結合。大理石運動場、 Caracalla溫水浴池、鮑格才家族別墅、 Albano湖、康斯坦丁凱旋門成了此次奧林匹克競技場的遠古時代背景。

奧林匹克聖歌

由Spyros Samaras作曲Kostis Palamas作詞的奧林匹克聖歌在雅典奧林匹克運動會場首次奏響。從那以後,在開幕式都有種種不同的背景音樂伴奏,直到1960年,Samaras、Palamas創作的這首歌曲成為正式的奧林匹克聖歌。

種族隔離的後果

羅馬這次的運動會成為最後一屆允許南非國家參加的運動會,這一禁令長達32年——直到1992年國際奧委會再也無法容忍南非政府種族主義的政策為止。

百萬的電視觀眾

有超過100家的電視頻道實況轉播了這次運動會,18個歐洲國家進行了(帶錄製的)播放,雖然有點時滯,也轉播到了美國、加拿大和日本。  

歷屆奧林匹克運動會

奧林匹克運動會(希臘語:Ολυμπιακοί Αγώνες;法語:Jeux olympiques;英語:Olympic Games)簡稱“奧運會”,是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主辦的世界規模最大的綜合性運動會,每四年一屆,會期不超過16日,分為夏季奧運會(奧運會)、夏季殘奧會冬季奧運會(冬奧會)、冬季殘奧會夏季青年奧運會(青奧會)和冬季青年奧運會。奧運會是各個國家用運動交流各國文化,以及切磋體育技能,其目的是為了鼓勵人民的運動精神。  
1896年雅典奧運會(第1屆) 1900年巴黎奧運會(第2屆) 1904年聖路易斯奧運會(第3屆) 1908年倫敦奧運會(第4屆) 1912年斯德哥爾摩奧運會(第5屆) 1920年安特衛普奧運會(第7屆) 1924年巴黎奧運會(第8屆) 1928年阿姆斯特丹奧運會(第9屆) 1932年洛杉磯奧運會(第10屆)
1936年柏林奧運會 (第11屆) 1948年倫敦奧運會 (第14屆) 1952年赫爾辛基奧運會 (第15屆) 1956年墨爾本奧運會(第16屆) 1960年羅馬奧運會 (第17屆) 1964年東京奧運會 (第18屆) 1968年墨西哥城奧運會 (第19屆) 1972年慕尼黑奧運會(第20屆) 1976年蒙特婁奧運會(第21屆) 1980年莫斯科奧運會(第22屆) 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 (第23屆) 1988年漢城奧運會(第24屆) 1992年巴塞隆納奧運會(第25屆) 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第26屆) 2000年悉尼奧運會(第27屆) 2004年雅典奧運會(第28屆) 2008年北京奧運會(第29屆) 2012年倫敦奧運會(第30屆) 2016年裡約熱內盧奧運會 2020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 (第32屆未舉辦)
兩次世界大戰期間,第6屆、第12屆、第13屆奧運會因戰停辦。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