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代戰鬥機

第四代戰鬥機

第四代戰鬥機指的是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陸續開始服役的、吸收第三代戰鬥機設計與使用上的經驗,加上諸多空中衝突與演習顯示出來的問題和需求,融合之後成為冷戰結束前後最主要的角色。美國曾很長時間稱呼這類戰機為“第三代戰機”,不少中文媒體也延續美國分代法第三代戰機的稱呼。由於蘇聯傳統分類和美國2009年後分類方式兩者已統一,所以以上就是唯一的國際第四代戰鬥機標準。

基本信息

特點

第四代戰鬥機第四代戰鬥機
除了多用途和精密航電的發展方向大致不變以外,第四代戰鬥機放棄對高速,高翼負荷的設計追求,轉而擴展飛機在不同高度與速度下的運動性,其中又以美國空軍約翰·柏伊德上校提出的能量運動理論(EnergyManeuverabilityTheory,EM)對第四代許多飛機設計的影響最深。運用新材料與技術開發的大推力渦輪扇發動機開始廣泛運用於第四代戰鬥機上,取代過去的渦輪噴射發動機。新型發動機推力提升的同時降低燃料的消耗,使得體積較小的機型也有機會用有較長的航程,像是F-16A使用內載燃料的航程比F-15A還要高。因為第四代戰鬥機在只有攜帶一部分燃料以及兩枚飛彈的情況下,多數可以達到推力大於重量的狀態,也就是推重比大於一,使得許多廠商經常以此作為廣告的促銷手段之一。
第四代開始引入線傳飛控與靜不穩定的設計概念搭配,完全顛覆過去的氣動力設計方式和飛行控制機構。靜不穩定的理論早已存在,可是傳統的控制系統無法以每秒數十次以上的頻率不斷改變控制面的角度,維持穩定飛行。直到線傳飛控搭配電腦系統成熟化之後,靜不穩定設計能夠更充分運用機身產生的升力,提升運動性等優點方才露出實用化的曙光。其中又以F-16戰鬥機為採用的先驅者。在F-16之後許多國家紛紛跟進,在改良型或者是嶄新設計的型號上採用。
數位電腦成熟與超高速晶片的量產,將過去使用與顯示非常複雜的雷達改頭換面,以多樣化的圖形和文字顯示更多的資訊,提高飛行員的狀態意識(SituationAwareness,SA)。同樣的技術與產品激發出另外一條路線的發展是飛行儀表電腦化(也稱之為數位化或者是玻璃座艙),利用多功能,單色或者是彩色的陰極(CRT)或者是液晶顯示螢幕(LCD)取代以往的指針儀表,過去令人眼花撩亂的儀錶板被大小不同的方型螢幕所取代,這些螢幕除了顯示被取代的儀表的信息以外,還可以整合不同來源的訊息,利用重合或者是切換的方式提供,例如將彩色數位地圖與導航系統整合之後,可以在螢幕上顯示出飛機在地圖上的位置和附近的地形。
此外,第三代設計為了降低高速下的阻力,座艙罩的外型需要與機身配合而犧牲飛行員的視野,在第四代大幅改進,採用泡型艙罩或者是類似的設計,讓飛行員能夠更有效的掌握周遭的狀況。

第四代半

第四代戰鬥機第四代戰鬥機
這一代戰機主要是指延續第四代的發展成果,作為第五代戰機全面服役前的過渡機種。雖說是過渡機種,但是性能與價格往往比第五代戰機來得有優勢。這一代戰機大約是以俄羅斯的側衛家族最為有名,相對於西方,則是延續第四代的機體進行性能改良的方案居多,如美國的F-15E、F-18戰機、日本的F-2戰鬥機、俄羅斯的米格-35戰鬥機蘇-35戰鬥機,歐洲的颱風戰鬥機、法國的陣風戰鬥機、瑞典的JAS-39戰鬥機,中國的殲-10B,殲-15等等。

已知機種

名稱 國家/地區 概述
服役 圖片
F-14 戰鬥機 美國 F-14是已知最早的第四代戰鬥機,但其早期型號仍處於發展過渡階段,動力與設計思想相較大多數第四代戰鬥機仍有差距,劃分上存在一定的爭議,後期型號則可以完全視為第四代戰鬥機。
1974
F-14 F-14
F-15 戰鬥機 美國 截至21世紀初期仍為美國現役主力戰鬥機之一,亦為世界上現役設計最成功的戰鬥機之一,第四代戰鬥機的主要設計特點在F-15的身上開始集中顯現。但同F-14一樣,F-15誕生較早,前期型號仍存在一定爭議。
1976
F-15 F-15
F-16 戰鬥機 美國 與F-15一道構成了美國冷戰結束至今空中力量主體,是世界上第一種單發第四代戰鬥機。F-16以外銷24個國家,總製造數量4500餘架證明了其優異的性能。 1978
F-16 F-16
幻影2000 戰鬥機 法國 幻影2000是七十年代法國“未來作戰飛機”計畫的產物,在陣風戰鬥機服役之前是法國空軍主力戰鬥機之一,與F-16戰鬥機一樣是西方早期第四代多用途輕型戰鬥機的佼佼者,外銷九個國家和地區,總製造數量600餘架。 1982
幻影2000 幻影2000
米格-31 戰鬥機 俄羅斯 MiG-31是蘇俄對於第四代戰鬥機的初次嘗試,配備了強大的動力系統和世界上第一種機載相控陣雷達。但是其設計之初只是作為米格-25的替代者,作為一種高空高速截擊機,從設計思想上對其劃代存在爭議。
1982
米格-31 米格-31
米格-29 戰鬥機 俄羅斯 米格-29從設計思想上就是為了趕超美國當時的第四代戰鬥機研製計畫,從設計思想上擺脫了蘇聯原有戰鬥機設計束縛,具備優良的氣動布局。米格-29以其1600餘架的生產量與後來的蘇-27戰鬥機構成了現代俄羅斯空軍主體。 1983
米格-29 米格-29
F/A-18 戰鬥機 美國 F/A-18大黃蜂戰鬥攻擊機是美國海軍所發展一種專門針對航空母艦起降而開發的對空/對地全天候多功能艦載機,它同時也是美國軍方第一架同時擁有戰鬥機與攻擊機身份的機種,是現美國海軍最重要的艦載機種。 1983
F/A-18 F/A-18
蘇-27 戰鬥機 俄羅斯 蘇-27是俄羅斯/蘇聯有史以來設計的最為成功的一款戰鬥機,無論是氣動外形、動力系統、航電通情都是蘇聯航空技術巔峰的結晶之作。蘇-27是蘇聯/俄羅斯主力戰鬥機之一,憑藉其優異的性能、不斷的改進形成了與美國F-15不斷抗衡的局面。
1984
蘇-27 蘇-27
FCK-1 戰鬥機 中國台灣 FCK-1經國號戰鬥機是中國台灣在美國的大力協助下研製的輕型戰鬥機,其主要系統均得到了美國的關鍵技術協助。雖然FCK-1的各項戰技指標勉強達到了第四代戰鬥機的標準,但在美國的出口限制下,其性能一般,僅作為本土防禦型戰鬥機使用。 1994
FCK-1 FCK-1
JAS-39 戰鬥機 瑞典 JAS-39戰鬥機是瑞典薩博公司研製的新一代戰機,JAS 39具有多功能、高適應性特點,具備輕巧而結實的結構,三角翼設計,人工強化與全天候電傳操縱的飛行操縱,高性能的輕型的雷達及其它系統。 1997
JAS-39 JAS-39
殲-11 戰鬥機 中國 殲-11是中國在獲得俄羅斯授權生產的Su-27SK的基礎上仿製加裝國產的航電和武器系統的而成的蘇-27延伸型號,其後期型換裝太行發動機,機電系統均實現國產化,且換裝了性能更強的有源電子掃描陣雷達。 1998
殲-11 殲-11
陣風 戰鬥機 法國 陣風是達索飛機公司設計生產的雙發、三角翼、高靈活性多用途戰機;法國軍方以其取代七種不同專門化的軍機,包括艦截戰機,做為法國海軍及空軍新一代的主力。 2000
陣風 陣風
F-2 戰鬥機 日本 F-2是由三菱重工和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合作,以F-16為基礎共同研製,是世界上第一種裝備主動相控陣雷達的戰鬥機,F-2的主要任務為對地與反艦等航空支援任務,但憑藉先進的電子戰系統和雷達,在空對空作戰也很有不錯的表現,有“平成零戰”之稱。 2000
F-2 F-2
颱風 戰鬥機 歐洲 歐洲颱風是英國、德國、義大利、西班牙四國聯合研製的新一代多用途戰鬥機,是便於組裝、高效能、隱身性、先進航電於一體的多功能戰機,亦為當代歐洲航空科技的集中體現。 2003
颱風 颱風
殲-10 戰鬥機 中國 殲-10是中國中航工業集團成都飛機工業公司自主研製的單發動機、輕型、多功能、超音速、全天候、採用鴨式布局的第四代戰鬥機,是中國航空工業歷經多次失敗下馬項目後首次滿足中國空軍需要研製成功的制空型戰機。 2003
殲-10 殲-10
JF-17 戰鬥機 中國 巴基斯坦 JF-17梟龍戰機是是中國成都飛機公司與巴基斯坦航空綜合企業合作研製的多用途單座單發輕型戰機,是世界上第一種投入服役的使用DSI進氣道的戰鬥機。 2007
JF-17 JF-17
LCA 戰鬥機 印度 LCA光輝戰鬥機是印度自行研製的無尾三角翼式輕型多用途戰鬥機。 2013
LCA LCA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